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高考历史变迁-高考历史演变

tamoadmin 2024-09-25 人已围观

简介1.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2.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3.请详细的介绍。高一要学哪些。高二要学哪些?高三要学哪些?必修一必修二之类的是什么意思?必修一到必修4.青春往事一一高中那些年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两极世界的形成》是 高一 历史 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两极世界的形成,欢迎大家阅读。 两极世界的形成必考知识点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

1.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2.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

3.请详细的介绍。高一要学哪些。高二要学哪些?高三要学哪些?必修一必修二之类的是什么意思?必修一到必修

4.青春往事一一高中那些年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变迁-高考历史演变

《两极世界的形成》是 高一 历史 必修一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两极世界的形成,欢迎大家阅读。

 两极世界的形成必考知识点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两极对峙引发了美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战后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的“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在欧洲:导致柏林危机和德国和柏林的分裂;

在亚洲:表现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在美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具体表现:

(1)德国分裂:(冷、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的分裂:(冷、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3)古巴导弹危机(冷、美洲)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4)朝鲜战争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5)越南战争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热、亚洲)

(二)积极影响:

(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 科技 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 国际 环境。

(3)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 政治 、经济、 军事 措施 ;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 思维能力 ,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 收集 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 课前预习 ,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 教育 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11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09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 。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两极世界的形成同步试题

1.马歇尔计划实施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维护 资本主义 制度的稳定,阻止欧洲国家激进的社会变革

B.为了销售美国国内大量过剩的产品

C.为了帮助欧洲尽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

D.为了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控制欧洲

思路解析:美国之所以实行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根本原因在于企图将欧洲纳入自己的体系中,从而更好地控制欧洲。

答案:D

2.杜鲁门主义的特点是( )

A.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B.遏制共产主义,公开干涉各国内政

C.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D.秘密干涉与公开干涉相结合

思路解析:杜鲁门主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因此B项中的公开干涉各国内政不符合题意,C项是目的,D项说法太笼统。

答案:A

3.杜鲁门主义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 )

A.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 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主要目的都是实现反苏 D.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自身的利益

思路解析:关键是明确“一个胡桃的两半”的含义,实质上是指杜鲁门主义与对欧洲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的关系。前者侧重政治,后者侧重经济,与军事无关,B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B

4.下列关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1949年 B.创始会员国有12个

C.实行集体防御原则 D.缓和了美苏“冷战”的局面

思路解析:北约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为遏制苏联而成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所以它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D项说法错误。

答案:D

5.下列关于美苏“冷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适应了美国霸权政策的需要 B.以所有 社会主义 国家为对象

C.主要手段具有多样性特点 D.其影响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思路解析:“冷战”政策是在欧洲地区全面推行的,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包括欧洲国家,还包括亚洲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6.下列有关杜鲁门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美苏“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B.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提供了依据

C.使东欧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D.是美国全面推行霸权主义的宣言书

思路解析:A、D两项实质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述,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提供了依据是考查杜鲁门主义与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关系,都是正确的。

答案:C

7.美苏全面“冷战”的主要阵地位于( )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拉丁美洲

思路解析:“冷战”主要在欧洲地区推行,但美苏的对抗与冲突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解题时需要注意这一点。

答案:C

8.1962年,美苏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说明( )

A.美国仍然掌握着战略优势 B.正义力量取得了胜利

C.苏联势力局限于欧亚地区 D.古巴参与了“冷战”

思路解析:苏联最终撤走导弹,说明苏联作出了妥协,反映出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手中。两国在古巴的军事对抗不存在正义问题的探讨。

答案:A

9.下列关于“冷战”对国际关系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

B.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维护了世界和平

D.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思路解析:其中C项前半部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是正确的,后半部分“维护了世界和平”是错误的。

答案:C

10.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说: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说:“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上述材料说明了( )

A.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军事上的冲突 B.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国家关系紧张

C.意识形态的对立压倒其他国际关系 D.美苏对峙,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思路解析:这是一道材料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时,要选择与材料最接近的答案,这二人说的话表明美苏两国在相互敌视,国家关系紧张,并没有提及军事冲突问题。

答案:B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1946年3月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的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 命令 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有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状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丘吉尔演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马歇尔计划是否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为什么?

思路解析:丘吉尔的演说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强大,呼吁资本主义世界提高警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折,由孤立主义到干涉欧洲国家事务;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利益角度讲,美国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美国的自身利益。

参考答案:(1)进行反苏宣传。

(2)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宣言书。

(3)不是。理由: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两极世界的形成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2. 2017高考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题及答案

3. 当代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4. 两极格局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5. 安徽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6. 高中历史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练习试卷

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1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玩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之感。或许与“韧”字相关的,都是需要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无论与外人或是于自己——才能实现,做到尽善尽美。

 而韧性,在我看来,有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绝不仅仅指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遗留下来的璀璨的文艺瑰宝,最值得为人道也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我们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我不敢想象,在元朝骑兵已经问鼎中原,对汉文化进行“蚕食”时,那些汉文化的捍卫者们,是忍耐着多大的痛苦与不甘,但为了文化的传承而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的坚持,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被侵蚀、被毁灭;我更是为近代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之时,即便已经濒临绝望与崩溃,但仍可以重新起立,复兴中国的精神与毅力所动容。很多西方人曾用“中国人没有信仰”为名对我们大肆批驳,但事实上,我们可以铿锵有力地回复他们——我们没有统一的宗教,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共同的心理纽带,这种文明的指引,就是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的最崇高的信仰。作为文明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值得这份殊荣。

 几千载漫漫风雨征程,中华民族逆风前行,在无数外力以及内我的挑战与威胁中,保持中国人的品格、文化与意志岿然不动——这就是我们的韧性的光辉。

 除了历史沧桑变迁中中国于世界所展现的坚韧,于中华民族的内部性格而言,这份韧性更是在民族发展中最本质的精神基石。若勇敢被定义为抵御外部困难时的不放弃与勇于面对,那韧性较之更为伟大的是对个人所长期坚持的理念的否定与价值观的重塑。这可能再外在看来是一种对过去的放弃与抛弃,看似微不足道甚至令人惋惜,但事实上,敢于直面自身的缺陷、并且敢于动摇自身以换取更强的生命力以及社会更加积极正向的发展,这份心,就是我所赞颂的“韧”。我们不能否认,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先于时代而不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或吞没。

 我景仰那些先哲——商鞅、王安石等变革家,都是在向已现颓势却深入人心的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宣战,与他们相对抗的,不仅仅是利益的相关者,更是如大山般沉重的'陈旧观念。而现代的重大改革,更是展现了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我们可以改变、甚至可以颠覆,但最本质的精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目的也统一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如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所作,市场化无疑于社会主义而言是不可相容的,但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中国经济的腾飞,他和他们所有人,愿意承受这份风险。他们相信,这是巨大而改变,但一定不会带来毁灭。而我们勇毅坚韧的中国人,更是逐渐适应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用自己的奋斗,构建了更美好的家园——唯有这份韧性,才能如此处变不惊,我们的国家才会走向复兴。

 韧性于中国,像是一种与生俱来又后天不断坚定的信念。正因这种坚韧不屈,我们的文化才能至今愈加灿烂;正是这种柔中带刚,让我们的人格完善而强大,得以构成更加美好的家园。

文明的韧性高考满分作文2

 有一种美,飘逸在蓝天上,深埋在故垒下,具有一种吸灵引魂动魄的魅力,它就是华夏民族传承不息的韧性文明。文明的美在于源远流长,它发轫于黄河,流荡于长江,浩浩汤汤奔腾不止;文明的美在于内涵蕴藉,它育于修养集于素质现于言行举止;文明的美在于能量无穷,它能提升人格,消解矛盾,填平嫌隙,增进感情,和谐四方,让人类如沫春风,安享太平。

 透过历史的岚帐,隐约中祖先用石斧开辟出的图腾依旧清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璀璨的文明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孔融让梨的礼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贴;“敬老尊贤”的谦和可亲。言为心声,行为内现,圣贤伟人的德行,无不折射出耀眼的文明之光。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用一颗刻坚韧的心传承着东方的精髓,修身养性共建和谐,让“文明”经久不衰。

 传承文明,人人有责。

 朱相远在《中华世纪坛序》曾言:“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可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人,一撇一捺,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要经常性地思考我在做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成为怎样的人。做怎样的人,一百人会有一百种答案,但每个答案背后都有一个基点,那就是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灿烂星空。”讲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大意是说崇尚礼仪非常重要。

 宋代学者杨时、游酢二人求学时曾经有程门立雪的典故,留下尊师敬长重道之感人佳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先生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礼貌,被尊称为“文明礼仪的楷模”。

 个人的美好形象,是靠平日里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而一个国家美好形象的建立,需要每一个公民在公共场所遵守规矩、彬彬有礼。

 梁文道先生曾说:“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丧失道德、气节成为思维定式,丢弃传统文化成为国民现象,违背礼节破坏规矩成为言语行动方式,人类势必会朝着市侩庸俗发展,而与文明背道而驰。如此,国危矣!

 我们是礼仪之都文明之邦。新世纪新时期的新青年们有责任有义务力挽狂澜,拯救日渐滑坡的社会风气,唤醒道德意识,让文明韧性发展。

 爱护环境,你丢我捡;遵守秩序,你挤我让;待人谦让,你好我学。将尊师敬长、尊老,遵规守纪、爱国爱家、真诚友善等文明、礼仪、素质、教养等常识牢记于心,并认真践行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让文明成为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人人信仰推崇,奉为圭臬典范,成不二法则。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都会为她发抖。”而我们的***向世人宣告:“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头文明的、可亲的狮子。”一个民族,百种文化叶;中华屹立,万朵文明花。让韧性的文明,在新世纪再创辉煌。

请详细的介绍。高一要学哪些。高二要学哪些?高三要学哪些?必修一必修二之类的是什么意思?必修一到必修

1 高一新生给自己定个学习计划

高一的同学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拼搏,顺利地完成了初中的学业,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成为一名高中学生。与初中相比,高中的学习有一些新的特点:①知识量大;②学科内容深,学科知识的抽象概括性强,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③综合性、系统性强,要理解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高中生每天要学的内容很多,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本来能学好的东西也学不好,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运用计划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磨炼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不同,学习计划也应该因人而异,但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黄金时间来记忆 同学们应该抓住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来安排记忆,提高效率。一般而言,早上6:00—7:00头脑清醒,记忆效果比较好,上午、下午都有课程安排学习比较紧张,中午休息30—50分钟可以缓解疲劳,以便下午有充沛的精力学习。而每天如果不能保证7—8小时睡眠,记忆效果也会降低。

尊重自己生物钟 由于生理条件和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人们的生活节律和最佳感觉也往往不尽相同。有的人的学习最佳时间在上午,有的人在下午,还有的同学感觉晚上学习效率最高。在了解了自己的最佳学习时段之后,按照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佳感觉时间去做,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要有时间限制 为了提高效率,在制定计划时,要适当给自己“压力”,对每一科目的预习和复习要做到三限制:即限定时间、限定速度、限定准确率。这种目标明确,有压力的学习,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每学习完一部分时,都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会更充满信心地复习下去。

对照计划反省 计划一旦制定,就要雷打不动地完成,如有完不成的,也应立即在次日加倍补上。如:反省自己,当天的计划完成了没有,明天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果完成的好时可奖励自己一次;如果完成的不好时可惩罚自己一次。这样做,既有约束力又有可*作性,每天都会感到在进步。一段时间后,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计划做出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促进学习。

公开学习计划 少数高中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这样的同学在制定学习计划后,最好向家长、老师或者同学宣布。这样做一方面会起到监督作用,也会起到一个强迫约束效果,当自己不能坚持时,马上就会想到:“是否别人会笑话自己意志薄弱”或者“太没出息了”,因此就能坚持到底,“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实行自己的计划”。

2 高中学习方法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使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学习尽量多的知识。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时期,同学们应如何把学习搞好,打好未来成才的基础呢?

一、立志是学习动力的源泉 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一个成功在等待,来庆贺你努力的结果。” 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应该学会把握时代的脉博,面向未来,立振兴祖国之志,立自我成才之志,还要逐步培养和树立自己的专业方面的志向和理想。有了远大的志向抱负,就有力争上游、奋斗成才的强大动力,刻苦学习,努力争取优异的成绩。

二、跨越好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台阶

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它的连续性。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都是高中学习的知识基础。但是,跟初中比较起来,高中各学科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上有明显的提高。因此,认识高、初中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什么不同,做好思想准备,并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尽快适应各科学习,是非常必要的。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学习跨越了知识和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三、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努力做到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结合 中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学科学习来说,也要全面发展。语文、英语作为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数学作为运算的基本工具,首先必须学好;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础,也要努力学好;政治课的学习,能使我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地理知识以及音乐、美术等艺术科目,对于文化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以及培养对高雅艺术的欣赏鉴别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

2.学会读书 成功的学问家,都有着迷地读书的特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中学生,读书,首先要读好课本,然后还要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

(1)正确使用课本 课本,是教与学的根据。要学习好各个学科,必须重视并学会阅读课本。有些同学不知道应该怎样使用课本,往往只是在课后从书本中找出解题的公式,把习题做出来,就以为是读了课本了。这种用书的方法,在高中是决不可行的。在不同的学习环节中,都要阅读课本,但有不同的要求。在上课前,最好先预习课本中将要讲授的内容,这一遍是略读,只要知道将要讲什么就可以了,有不明白之处记下来,课堂上认真听明白它。预习是为了使听课心中有数,提高听课效率。课后第一件事不是做练习,而是阅读课文。课后复习,是消化阶段,是自己进行深入理解、分析综合的积极思维过程,必须及时地、仔细地、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本,并在此基础上,动脑动手,积极消化。最后,在学完每章之后,还应把整章课文再阅读,做一个全章总结,把全章内容整理成有纲有目的系统内容,有系统地掌握它。这是一种知识归纳。

(2)广泛的课外阅读 除了精读课本外,为了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学能力,还应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特别是科普书籍和报刊。对科普报刊上的文章,除了自己特别有兴趣的可以精读外,一般只要泛读就可以了。在泛读中可能遇到一些自己读不懂或读得不太懂的问题,这不要紧,从阅读中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也是有益处的,这种阅读的主要意义在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活跃你的思维。

3.认真做好实验 实验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巩固有关知识。因此,必须学会实验。

(1)要认真学好历史上的著名实验。 学习这些历史上著名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可以启发我们自己的思路,使我们在自己进行实验时可以进行借鉴,吸取其精华,并认识到对现象的认真观察和科学归纳的重要性。

(2)正确观察演示实验。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作,引导我们正确观察、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得出规律的实验。这时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动手,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看和听,还可以充分地思考。观察演示实验。首先要认真听清老师关于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和怎样安排实验的讲解,明确实验目的,知道要考虑哪些因素,排除什么干扰,用什么仪器,它们的作用如何等等。在演示的过程中,要看清每个步骤的目的、*作过程、现象变化过程、怎样做可以获得成功、怎样将导致失败等等。总之,看演示实验,要认真观察和思考,把注意力放在观察和思考实验目的、原理、装置、实验*作步骤和变化过程上,而不能单看实验结果,更不能只觉得好看、好玩就心满意足了。

(3)认真动手做好实验。 教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是极为宝贵的学习机会。百闻不如一见,更不如一做,要真正掌握实验技能,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

“六要六不要”:

一要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做到胸有全局。不要心中无数,实验中手忙脚乱,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茫茫然。

二要理解仪器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爱护仪器。不要随意玩弄,任意乱用。

三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变化过程细节,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粗心大意看热闹。

四要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素养,这是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和取得实验成功的保证。不要随心所欲、胡乱操作甚至损坏仪器。

五要既动手又动脑,不但在操作上下功夫,而且积极动脑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光做不思考。

六要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填好实验报告。不要潦草马虎,为了得到满意结果而拼凑数据。

4.养成做练习的良好习惯和规范 做练习是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历来为同学们所重视,它对透彻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很大的作用。要做好练习,必须有良好的习惯。如果只追求解题的答案和数量,陷入题海中,必然收效甚微。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完成练习的前提条件。基本概念、规律是解题的依据。不会解题或解题错误,常常是因为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理解好的缘故。

做练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应是怎样的呢?

首先要认真审阅题目。例如在解物理题时,首先应认真分析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要仔细阅读题目中每一句,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单位,使自己清楚题意。然后确定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哪个系统,这些对象经历什么过程,从而确定解题的目标和依据。画草图是帮助我们分析题目,使题目形象化、具体化的途径。要把已知条件和未知量一一列出。练习题中的已知条件,有的是直接给出为已知数,有的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间接给出,隐含在一些给出的数值或信息中,要通过分析,根据一些相互关系,才能求出来。根据题意分析,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确定解题的物理公式。要特别注意某些习题中的近似条件或发生转折的临界状态。还要注意许多物理习题,由于思考的角度和思路不同,选择的研究对象不同,运用的物理公式和数学方法不同,可有几种不同的解法。做习题时,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各种解法加以分析比较,不但能使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能学会选择最简捷、最巧妙的解法。在运算中,必须统一单位制。解物理习题,不能一解出结果就认为达到目的了,还要研究这些结果是否合理,是否已经齐全,是否有取值范围,等等。必须确认答案已经全面合理,正确无误,解题才算结束。做练习时,要注意培养认真严谨的学风,做到表达规范。练习、测验经老师批改发回后,不能只看分数,要认真研究老师批改中指出的问题,检查发现自己在理解和运用知识方面的漏洞和错误,及时补上和改正。应建立一个错题记录,仔细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薄弱知识点加以强化,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5.掌握记忆的方法 学习中,有大量的知识都要求我们记忆,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加以应用。怎样才能迅速、完整、准确地记住它们呢?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进入了高中阶段,更要强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理解和记忆的结合上有更高的要求。理科的概念和规律有些似乎简单,有些则很抽象、复杂,不论如何,在学习时都应加以分析,弄清来龙去脉,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这样就能加深印象,可以在达到理解的同时记忆下来,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了。(突出重点记忆法)在研究某些问题时,许多概念、规律往往成组出现。在学习时除了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还应纵横比较,弄清如何得来,如何应用,如何从一些公式推出另一些公式,还应将它们与有关的相类似的公式从形式上、内容上、特征上加以比较鉴别。可以进行列表类比、知识归类,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这样,对较为复杂的内容,也能理出体系和线索,并能清晰地记忆和运用它们。(对比联系归类记忆法)反复自我捡查,反复应用,是巩固记忆的必要步骤。每节课后的复习、单元复习、解题应用、实验*作、学期学年复习,都应有计划做好安排,才能不断巩固自己的记忆。

四.把学知识和学方法结合起来,发展能力 学习中,不但要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要与学习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培养有效地从事学习、工作和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有了这些能力,就可以学得快而好,长大后就有更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在解题时,不能只会解就算了,而是要提高到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的高度。在高中阶段,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谈谈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问题。观察能力 一个有较强的观察能力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和自己做实验时,就能抓住过程和现象的特征,能够敏锐地发现一些原来设想不到的或有细微差别的现象,也能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很多的知识。怎样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呢?观察时必须目的明确、专心致志,抓住观察现象的特征。对实验的每一步骤,都要明确主要是探索或验证什么,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点上。观察还必须精细,留心有什么新的现象发生,而不是浮光掠影、视而不见。我们还要敏于观察,对一些现象还要反复观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考,在实践中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等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到知识,还要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要提高思维能力,就要经常用比较法进行学习。首先,在学习每一个新概念时,不但听老师讲解,还要自己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的例子,加深认识。第二,学到意义相近的概念、规律时加以比较,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其区别与联系。经常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可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从多种事物发现它们的联系、区别和各自特征,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得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习中既要善于动脑,也要善于动手。实际*作能力主要指能够做出东西来,并且养成一系列有关智力的意志品质(如事前设计好*作步骤、能正确使用仪器和工具、注意准确和精密、及早纠正偏差或迅速改用更合理的方案等)。课堂上做好分组实验和随堂小实验,在课外积极参加各种创意实验设计和科技发明创造活动,都能使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在课堂、课外的实验和各项设计、制作活动中,都要努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培养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才能,首先要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敢于对已有的结论提出疑问,敢于抒发自己的不同意见,敢于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知识。要通过课内老师指引下的研究性学习,以及课外自订题目、独立进行的研究性的探索,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求异,学会创新。要知道,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创造,要想将来在科学上有所建树,是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今天具有创新性的学习精神,他日就能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抢占科技发展高级领域中的“制高点”,进而控制一大片的开阔地带,成为攀登科技高峰的优秀人才。

4 高一新生各科学习指南 整个高一是痛苦夹杂着快乐,奋力拼搏的一年。高一刚刚开学的时候会比较辛苦,有好多知识比较抽象,很难懂,可是对于学习是不能急的,要慢慢来。

数学:高一上学期的数学是基础,一定要学好,否则高考可能会吃亏.数学课前一定要提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如果打笔记和听讲有冲突的话,就要着重听讲,老师讲的是最重要的,课后要认真巩固复习,做点习题.不要求多,但要求精。

英语:因为用的是新教材,不要认为课文不重要,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书本上的课文,语法也要了解,多看点英语杂志,如《英语沙龙》、《英语广场》等等.听力呢用《疯狂英语》比较不错,另外21世纪报英语版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水平。

语文: 语文要注重积累,文言文很重要,作文也很重要,今年高考又另增加了熟语的考察,句子改错,等等。

物理: 我的物理学的最差,所以只能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了。刚开始的物理和初中的不太能接上,好像是知识断层,第一章讲的是力,怎么说呢,力是非常非常重要,整个高一都能和它扯上关系,物理拒绝想当然,不要以为它简单,有道是"想当然,害人"物理学习中不仅要多做题,而且要看课本,任何学科基础知识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到摩檫力就开始感觉到难度了,它是一个槛,要学会如何分析力,才能进一步学习更深的课本内容。物理是最形象和直观的一门经验性科学.学好物理,对定理概念的模型化,形象化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的物理可以通过记忆来学习而高中的物理更注重理解,推理和思维能力.大致可分为: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高一主要是力学。当然,没有一定的学习方法仍然解不了题,强调是"恰当"二字,同一种题目就有好多解题方法,有隔离法,整体法,假设法,归纳法,守恒法,临界法等,但要通过总结来解决。

化学: 关于数理化的学习,有一件大有裨益的事可以做的,就是有机会的话尽量不局限于老师的讲课速度,适当给自己加提前量,超前自学。化学被人称为第二外语,原因就是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氧化性还原性等.这些知识往往很零碎,但做选择题和推断题时这些往往是突破口.记住众多的知识点,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由于高中化学的理论色彩很强,注重理解和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这里需要强调联系和推理能力,没有这些能力你也许会学会其中的某一章,或各个章节,但一旦综合考察,仍然是捉襟见肘。高一的化学方程式很多,也数不清,但它们有记忆方法,用类似记忆法就可以了,记住一个,理解记住其它的。然后就是元素周期表,同周期,同主族之间的关系,理清关系对做推断题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电解质这一节,要注意电离平衡,电子式的写法,等等。化学并不难学,学不好往往是因为概念不清,该记住的东西没有记住。学好化学没有捷径,只有在全面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作题才有效果。

数学: 所有学科中数学是最容易失分也是最容易得分的。于我个人而言,数学只要下到功夫,就一定会有成效,可以先看书本,把书本上的每一题都做会,例题尤其重要,基础训练在做完做会,另外再做一些资料考试成绩就会见涨。高中的数学一定要打笔记,另外还要有一个错题本,记录自己所有做错的题目,考试前看一看会有很大的帮助,做题时不能记硬背,要理解,会解题方法就会做同一类型的所有题目。高一数学的函数这一章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选择题还有技巧,可以用代入法做题,排除法等。 英语: 英语学习主要分为词汇、语法,阅读与作文四部分,听力也很重要(口语也很重要,只是高考中没有要求)。词汇是基石,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其余都学不下去,因为中国人学外语最困难的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记忆课文内的单词最好的办法是把相关的课文背出来,背诵课文的好处远不止记忆单词而已,可以熟悉语法,可以培养学外语不可或缺的语感.当然背诵课文很费时,你可以挑重要的句子背。英语中有很多中词,介词,动词,名词等,要学会分类,词组也很重要。看课外读物时会碰到不认识的单词,不要立即去查字典要学会猜意思。一定要有一本英语字典,这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5 高一新生为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做好准备 高中与初中比较,无论是课程设置、授课方法,还是教育、管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高中课程知识量大、难度大、综合性强、系统性强。为了帮助你们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我们高一每个学科组的老师向你们温馨提示:

语文:1、广泛阅读各类书刊,扩展知识面。《读者》、《语文报》、《小小说选刊》、《读写月报》、中外名著、你所佩服的作家的系列作品。2、善于积累,不仅要读,还要记笔记。要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事情。3、工具书是学识最渊博的老师。你要准备两本工具书,一是《现代汉语词典》,一是《古代汉语字典》,有条件还可以准备一本《成语词典》。4、买本字帖,练练字。

数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尤其是高中数学,它能充分锻炼、展示你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你在科学探索道路上乘坐的飞行器,是你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军舰。在即将步入高中的假期中,希望你:首先培养对数学的兴趣,独立思考初中阶段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享受其中的乐趣。其次,可以认真阅读高一数学课本,仔细揣摩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玄机,最好能带着疑问入校,激发入校后的求知欲。第三,在假期中,认真锻炼你的徒手运算能力,远离计算器。

英语:高中阶段对英语词汇的要求提高。一词多义、一词多词性的现象较普遍;阅读量、阅读速度、理解深度、表达能力都较初中阶段增加或提高,大家可以利用暑假进一步复习巩固初中阶段所学的词汇、语法,特别是句子结构和时态;为了尽快适应高中阶段课堂教学以听说为主的特点,同学们应适当恢复加强口语听力的训练;学会利用工具书(《牛津高阶第六版英语字典》等)、网络及报刊扩大阅读量。

物理:1、“物质”准备。认真地把初中教材通读一遍,尤其是力学、电学部分要精读,为顺利实现从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的知识跨越奠定基础。2、“精神”准备。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研究和实践表明,有的同学之所以学不好物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对物理不感兴趣。通过读书或上网查询你会发现物理和我们的生活关系竟是如此密切,物理世界是如此奥妙无穷,变化莫测,博大精深,精彩纷呈。亲爱的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你前面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化学:1、借一本高一化学课本预习第一章,认识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可将初中所有方程式都写出逐一判断,也可借助高一课本第二章和第四章中的部分方程式练习)。2、从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指导意义中体会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培养对化学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根据自己的成绩及爱好,从时间上适当安排对化学的投入,以确保新学期自己在年级中的霸主地位。

生物:有时间翻翻初中课本或上网时多关注一些生物学的发展,高中所学的知识有些与之紧密相连。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接进大自然获得感性认识。另外,向以往的同学了解衡中的日常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以备进入衡中后尽快适应快节奏的学习生活。

历史:你想畅游历史长河,感受历史变迁吗?高一全体历史老师温馨提示:把初中历史课本通览一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初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2、向认识的衡中学生了解一下初中与高中历史学习的不同,以便开学后尽快完成由初中到高中学习的过渡。3、可以看一些与中国历史有关电视节目、历史书籍;还可以在网上浏览阅读一些历史古迹、中外历史趣闻等,增强提高对历史的兴趣。

地理:1、在关注世界杯的同时,也去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风土人情。2、注意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符号(如:晴天、阴天、多云、小雨、大雨、雷雨、风向以及风力大小等);并特别注意重要天气系统的发展变化(如台风);了解省会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天气状况。3、你想进藏旅游吗?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你对青藏铁路和青藏高原了解多少?请看新闻,关注国家重大地理事件。注意在晴朗的夜晚望星空。了解恒星、行星和卫星等天体。

政治:从初中到高中是一种质变,学习的内容更多、更深,学习的方法有很大不同。初中政治的内容很简单,所以主要是以了解、记忆为主。而高中政治的内容多,知识性强,初步形成了一种理论系统。所以,学习高中政治以理解和学会运用为主。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样看来,高中阶段的政治课比以前应该更有意思,更具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从开始就养成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你一定可以学好政治。要重视打好基础,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道题。你一定是好样的。

很多哈

简单点说就是

上课认真听讲

作业独立仔细完成

不懂就问

多做题

一起加油哈

青春往事一一高中那些年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旬的一天,正是一年中最热的盛夏时节,白花花的太阳悬在头顶,炙热的光芒笔直地从天空射了下来,照着灰白的水泥马路,刺得行人都无法睁眼。

? 差不多上午快十点的时候,一辆从郊区楼王乡开来的短途汽车驶进了市中心的老汽车站(现在迎宾路和建军路交叉口),不一会,一个中年人和一个男孩随着人流走了出来,顺着建军中路一直向西,绕过大铜马转盘右拐向北走了几分钟,又左拐进入了一条马路。这条马路不宽,两边种着梧桐树,已有些年头,宽大的树冠遮住了大部分阳光,路上行人不多,显得清凉又宁静。

不一会,中年人在路右侧一所中学门口停了下来,指着身旁的学校,微笑地对男孩说:“喏,这就是市一中,你高中学校,很好的学校呢。”男孩随口回应了一声,这才仔细打量起来。

学校从门口看,与原来初中的学校并无太大差异,砖砌的方形门柱外面粉刷着灰色的水泥浆,左边的门柱中间凹进一条长方形的轮廓,刻着"盐城市第一中学"(题的?记得好像是,不确定了)。门柱中间是一扇铁门,左侧门房里坐着一位老爷爷在摇着蒲扇驱散着暑热,应该是门卫大爷在值班。从铁门向里看,一条笔直的砖路向里延伸着,两边种着水杉树,路右边一溜是橱窗,左边不远处树丛中隐约看到是一幢二三层楼的楼房。正值暑假,校园里没有学生上课,加上校园里也没有任何特别的装饰,显得宁静安详朴实大方。

过了好几分钟,中年人才提醒男孩说,走吧,我还有事要办,这里以后有你看的,三年呢,不急。

这就是我与母校第一次相识的记忆,平淡如水。那时我对于什么市重点省重点学校毫无概念,除了校名,并无特别感觉(因为总觉得凡是第一的都应该是了不起的)。

其实母校如一知识渊博的学者,大街偶遇时与一普通路人无异,而只有与之深交畅谈时才会受益匪浅。年少根本不知这样道理,当时也绝没想到这里将会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处驿站,正是从这里我获得了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把钥匙,用它开启了我新的人生一页。

? 从城里回家不久便到了高中开学的日子,因要军训,便提前开学了。

? 记得开学那天,父亲挑着担子,一头是大米,一头是被褥行李,我手拎着面盆等零碎生活用品,斜背着黄书包,跟着父亲来到了学校办理报到手续。

办手续,交粮食(当时食堂可以是学生每月自己交米或粮票代替交部分伙食费),认宿舍,因我初中已住校三年,对住校生活早已适应,所以父亲办完手续后便准备回去,临行前指着校门口的马路说,这里是大城市,外出注意安全,照顾好自己。

写对这里,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一一父亲送儿子去读高中,临别前居然对学习只字不提,他只愿孩子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能平平安安。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是他认为上学并非特别重要还是粗心忘记叮嘱了吗?

这都不是,相反地他非常尊重知识,他自己曾在这所城市的另一所省重点中学读完初中,后因家庭困难,靠天吃饭的爷爷奶奶承担7个孩子的生活已非常吃力,哪有经济实力再供孩子读高中?父亲带着无限的不舍和遗憾从此离开了学校,他是深知那个年代读书对于一个农民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考上大学吃上公家饭是大部分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可他在我面前很少聊起学习,这也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家长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你作为一个学生自己的事情,在那个物质生活还很贫困的年代,保障一家人基本生活是他们优先级最高的大事,根本没太多精力陪读问学,也正是这种无意的放飞让那时候的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机会,他们少了过多的"关注"和束缚,反而飞得更远。

辞别父亲,无事可做,我便在校园闲逛起来,开启了与校园一草一木共同生活的三年时光的序幕。

相比现在的学校校园,那时的校园真的不大,甚至说很小,但很精致,校园从功能上分为二部分:南面是教学区,北面是生活区。

从校正门进来,顺着主路,首先看到的便是三层的初中楼,初中楼灰白发旧的水泥墙面告诉每一个路人,它已很有些年头了,估计是学校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

初中楼后面是三层的高中楼,两楼之间间隔不大,又被自行车车棚占去一片地,只剩下十几米宽的绿地。高中楼远比初中楼新,六间教室面南背北呈东西向展开,干净而明亮。

噢,这里将是我三年高中生活学习的场所,这里是我的新家。

高中楼东北角是个小的开放型篮球场,篮球场北边便是学校唯一的大操场。操场说大,其实也只是相对校园内其他空地而言,一圈大概也就是标准的1000米场地。

操场西边是学校生活区,包括食堂,浴室和教职工家属区等。高一时,男生新宿舍楼还没建成,男生是安排在学校西南角平房里(女生宿舍在哪?真忘了),所以除了吃饭和体育课外,学生平时很少会走到这片区域,因为这里碰到老师的几率非常大,而那个时代的学生对老师普遍怀有敬畏之心,再调皮的学生在老师面前也不敢造次。

这种朴实的师生关系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尊师传统,它维护了为师的尊严和求学的严肃,而不像现在所谓一味追求表面"师生平等"关系而忘记了最起码该有的尊重,对老师对学问皆而有之的度和界。

沿着食堂门口的小路向南,穿过一个一人多高的圆形拱门,便又回到学校教学区。拱门左边就是高中楼,右边则是实验电教综合楼,再向前走,两座不大的二层小楼便是老师的办公楼,估计分别是初中高中老师的办公室。

校园主路上栽的树以水杉为主,高大笔直的水杉立在两边,像是忠实的校园卫士一样,和这里的学子一起寒来暑往,一同看云卷云舒,一同吸收着知识的甘汁而生长,一同体验着青春的酸甜苦辣。

这就是我高中的校园,我永远的另一个家园。

? 半个月军训结束后,正式的高中生活开始了。

? 众所周知,能踏进一中大门的学子都是县乡初中成绩姣姣者(楼王乡二名,其他乡镇估计也不会太多),虽然如此,但各地初中教学质量差异仍然很大,学校为了全面了解新生各门学科的情况,按惯例开学一周后进行摸底考试。

这是高中学习的第一次考试,对于每个新生来说,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各地"学霸"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紧张的是知已不知彼,世事难料。

对我来说,一中果然是一中,试卷风格完全陌生,考完所有科目,心都凉了,而且是凉透了。

成绩出来了,意料之中,除了数学都不及格,按成绩排名下来一一34,我知道这便是我现在的位置,一个52人的班级,一半不到,中等偏下。

兴奋早已吓没了,只留下了几天几夜的紧张,让我彻夜难眠,从过去初中学校第一位置跌落下来,伤得很深,刚开学时仅存的一点傲骄和沾沾自喜被现实彻底撕得粉碎。

怎么办?我还有希望吗?

? 一中不相信眼泪,一中不需要懦夫。

? 一个字:追!

摸底考试后,深感压力倍大。原初中优越感已荡然无存,只剩下眼前一个个谈笑风生的高手,羡慕嫉妒无恨,这时才真正感受到那些存在知识盲区同学平时的迷茫和压力。

经过几夜不眠的思索,明白害怕和退缩解决不了问题,一场摸底考试敲醒了我,也让我成熟了许多。

面对全新的课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要求,首先需要的是尽快适应,跟上队伍的节奏和步伐,而落后的基础部分只能挤出碎片时间自己补习。

于是,时间成了我最想要的资源,周末上街放松已不在计划之中(上街去最多地方就是铜马旁边的新华书店),回家的次数由一个月一次有时改为二月一次,能用的时间都列在了本里,可还是觉得不够,怎么办?

只有少睡。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班有同学凌晨四点多就起床,在校园树下借着路灯晨读。

当你发现这个世界上比你更优秀的人比你更勤奋更努力时,你还有什么理由偷懒?

一旦发现了这个秘密,我再也无法等到5点半(是不是这个点?记不清了)体育老师口哨醒来了,于是便加入到星光晨读的队伍中了,从开始的四点多到后来的三点起床,近二年星光晨读的日子(高三下半年不再那么早了,因为新课已完,都是复习课,已不再那么紧张),记忆犹为深刻。

凌晨的校园一片宁静,与白天完全两个模样,白天的热闹和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早已伴着晨雾散落在了校园的每个角落,喧嚣了一天的城市和工作了一天的人们还都在沉睡之中,只有道两旁的水杉树伴着路灯在认真地值着夜班,等待着黎明与它交接。

此时的空气十分清新,不论春夏秋冬,都是一天最凉爽的时刻,它能让你头脑保持清醒,也是读书的好时刻。

在初中楼拐角处,有一棵很大的梧桐树,宽大的树冠浓密的枝叶遮挡着天空,楼边角落显得有些阴暗,为方便行人,学校特地安装了两盏路灯,反而使这个角落比路边其他地方亮敞许多,树对面是个自行车棚,所以这个角落成了早起晨读学生最青睐的地方,晴天在树下,雨雪天在棚下,四周还是处在黎明前的朦胧之中,寂静无声,这个世界此刻属于你的,或背诵或朗读或静思或赏月或观星,随你心意而定,倒也给平日枯燥的学生生活另添了一份情趣。

回想起来,那段日子里每天睡眠只有四五个小时左右,伙食也很一般,但上课从不瞌睡,一天到晚精神十足,而现在每天好吃好睡如猪一般,八小时睡足有时仍觉得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真不知道是为什么。

? 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的年轻,或许是因为家人眼中的那份期盼,或许是因为自己心中的那份信念和理想。

? 80年代末,中国教育还没有改革,高考除北京外都是同一份试卷,只是分为文科理科二种类型的卷子。区别在于文科高考科目为语数外政地历,理科则考语数外政物化生,而且数学分一二卷,一卷理科难于二卷文科。

为了对接这种高考模式,高中分为文理两科,高一学期一结束,头等大事便是文理分班。

文理分班的原则是参考各科成绩和个人意向结合的方式。当年社会仍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科认知,所以选理科人多于文科是全国高中普遍的情况,我们也不例外,六个班最终分为二个文科四个理科,我从高一(1)班分到了高二(6)班。

? 高二一开学,新的班级在新班主任带领下开始运转。说是新的班级,其实也不算全新,因为大部分同学仍是高一老班的原班人马,最大的变化是男女生比例,再一次严重失衡。高一时男女生比例约为3:2,50多人的班级还有20多位女生,分班后变为4:1,只剩下十位女生,如宝贝一样。其实这也是合理的拆分,女生擅长语言表达,读文科便于发挥她们的特长,而男生优于逻辑推理,数理化的枯燥演算更能平复他们骚动的青春。

相对于那个年代,现在高考改革让人彻底看不懂道理何在。那个年代没有课外补习,没有跑班分层,那时只有尽力尽职的老师和一心读书的学生,虽然高考升学率只有20%左右,但那些没有走过独木桥的同学同样很努力很付出,只是大学的名额太少,他们不幸被挤了下来,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一个时代总有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和缺憾。

? 高中三年,曾经有近二十位老师执教过我,有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也有四五十年教龄的老学者,他们每天备课教书,改作业,编试卷,白天上课,晚自习值班辅导,风雨无阻,用一言一行为我们诠释什么叫真正的"学为师,行为范"。

事隔多年,当年的老师大多都已退休,有些恩师已经仙逝,回想起来,想说的话太多,不能一一表述,只能挑些记忆以表对老师们的感恩之情。

? 高一数学老师是一位老头,姓苏,个矮体胖,声如洪钟,幽默诙谐。最奇特的是他那装满知识圆圆的大脑袋。他为人平和,爱笑喜逗,学生们私下都叫他"苏大头"。我想他肯定是知道这个绰号的,但从未点破。

? 苏老师教的是高一数学,当年数学分为代数和几何两门课程。每当上课情到浓处,他便叉开双腿,微低下他标志性的脑袋,硕大的脑门侧着冲向我们,鼻梁上的眼镜在激动的言语震动下顺着鼻梁慢慢下滑,直至卡在鼻翼之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他睿智的双眼,圆瞪的眼睛从眼镜框上沿望着我们,黑白分明。右手拿着粉笔,左手指着黑板,嘴里说到:"注意了,下面我要变形了……"。那声音透过教室传得很远,至今犹如昨日耳边之声。

? 苏老师几年前离开了我们,今以寥寥几句怀念这可爱的老头,愿他在天堂也能一样快乐地教学。

? 学习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不断的积累,任何急功近利的方法只能暂时起效,但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和它相忘于江湖,如不重温则可能会从此老不相往来。

? 物理陈老师就是这样非常注重细水长流积累式教学的一位老师。他从第一天上课起便要求每人另准备一本本子,他会每天布置一道题目,让课代表中午休息时抄在黑板上,第二天上午上课前收好交给他改,中午课代表取题时再领回发给大家,每天如此,三年没断。

? 听知情的同学说陈老师原是北大高材生,在那个年代由于某些无法说得清楚的原因被罚回原籍,虽属学校老师,但一直没被转成公办资格(听说后来转了,我们也毕业了),所以也就无法分到公房,教我们时他和师娘还住在校外好几里地远的一个老小区小房子里(和同学去过一次)。他教我们应该有50多岁了,头发已花白大半,可从没听他因历史不公而发过牢骚或消极教学。

年过半百的老人,每天骑车早早来到学校,他一人教二个班一百多号学生,任务很重,可除了课本知识和作业外,他仍固执地"自讨苦吃",除每日一题外,还经常自己亲自择题编试卷,他的字体非常好认,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每当捧着他手刻的还散发油墨香的试卷时,总觉是那么安心和亲切。

那时候都是这样的老师,不容你不肃然起敬!

? 高高的个子,俊朗的脸庞,一口流利的英语,一手漂亮的罗马体,上课时不时因一个问题与学生争得面红耳赤,严重时会甩手转身扬长而去,扔下一教室惊愕的学生面面相觑。

? 谁都看出来这绝对是个有个性的老师。

? 是的,他就是我的英语老师华先生。

一个个性独特甚至有些羁傲不逊的年青教师。

华先生上课风格不拘一格,随兴发挥常有发生,甚至有时为解释一个单词的历史变迁,花大半堂课在课外知识海洋里肆意?游,忘记了课本,忘记了教学计划。按他的解释,英语是一种工具,不是一门课程,要在生活中随时学,在生活中体会运用,而不是仅仅45分钟的课堂的记与背。当时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他这些话的意思,认为课本才是我们的圣经,其他的外延纯属浪费时间,要知道时间多宝贵呀,所以师生冲突时有发生,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他的课。

? 记得有一次上午第二节课,天空出现多年难遇的日全食现象,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英语老师指导学生把眼镜用黑墨水涂上,集体坐在操场上抬头观日食出现的奇观,看完后用英文普及这一物理现象,惊得隔壁班同学大呼,羡慕之情难以描述。

人这一生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是他的福份,我们在一中三年碰到了许多令人尊敬的好老师,他们教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面对生活和人生。这何尝不更是一种幸运?

? 八十年代末的华夏大地,改革开放才刚刚拉开序幕,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施行没几年,经济处于全面恢复的开始时期,全社会物质还十分缺乏,人们生活刚比温饱好一些。

那时候一周七天,工作学习六天,休息一天。回家只能利用周日,周六晚上急急回,周日下午匆匆归。作为县乡考上来的住校生,因为来回一趟得花好几个小时,所以大家基本都是一个月回家一趟,甚至更长间隔。

我的家所在乡镇在市区西面,离校有四十多公里,回去一次单程汽车要二个小时,下车再步行近二小时才能到家,实在累人。

那时候乡镇之间的公路大都还是沙土泥路,坑坑洼洼。晴天里,汽车开过,由轮胎卷起的路表面的泥灰会腾空而起,呛得人天法呼吸。雨天里更是狼狈不堪,轮胎沾着洼坑里的泥浆甩得到处都是。

市区开往乡镇的汽车没有空调,这种混杂着汗味,灰尘,汽油味的老式汽车,一路像老牛一样哼哧哼哧地行驶着,每一次乘坐比现在一次长途旅行还要累上十分,但尽管这样,每到归家的周末,住校生心里火急火燎,下午最后一节课一结束便急匆匆地跑向车站,生怕赶不上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否则又要再等一个星期,归心似箭呀。

? 家,永远是家,一个不可替代的奇怪的场所。

? 每年7月7,8,9三日是法定的高考日子,十年的辛勤劳动到了收获的季节。

如果一个人说高考他从没紧张,那是骗人,只是不同人紧张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

6日下午,父亲突然来到我的宿舍,我很意外,因为之前我已和他讲过不需要他来看我,老师说了高考试卷难度与平时相差不大,关键是心态,所以我根据对自己的了解,让他放心,没必要大热天跑来一趟,再说他来也不能替我考试,白白受累。

? 可他还是来了,还说让我晚上到附近一个亲戚家睡觉,他睡宿舍,因为亲戚家有电风扇(那个时候空调没还普及,极少极少),也会安静些,我本不想折腾,但不想扫他的兴,拂了他的面子,天晓得他来宿舍前怎么和亲戚商量借住的事。

其实即使住在亲戚家,那一夜我也几乎没有睡着,紧张和兴奋让我睡意全无,望着天花板脑子胡思乱想,折腾到天快亮才迷迷糊糊眯了一会儿。天不亮父亲就早早来了,透过布满血丝的眼睛,我知道他也一样没有休息好。

? 亲戚家特地包了粽子,吃完早饭,父亲陪我一路走回宿舍,默默地,没有说一句话。我收拾好文具准备进考场,回头安慰父亲说,我去考试了,你回家吧,没事的。父亲张了张嘴,像是有许多话要讲,但最终还是只说了一句:别紧张,好好考。

? 父亲转身回家,我转身进入考场,我知道对于我们这都是一场人生大试,容不得半点疏忽。

第一门课是语文,进入教场前心跳得厉害,可当拿到试卷写完名字后,便觉一身轻松,心静如常。就像一名战士一旦进入战壕,他不再害怕紧张,唯一要想的就是如何杀敌。

? 考试前几天,下了场大雨,天气凉爽了不少,所以大家都以为运气真好,今年高考不会热了。那晓得7号这天,晴空万里,火辣辣的太阳蒸起了前二天下雨的湿气,天气变得异常闷热。那时教室没有空调,只有吊扇,为防考生中暑,教育局为各考场紧急运来很多冰块,用盆盛着摆放在教室过道里。

? 其实那样闷的天气,一个教室那么多考生,处于那样的紧张环境,这点冰块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地答题,任由几十厘米厚的冰块在桌边孤独地融化,悄无声息。

? 第一场试考完,校园里紧张气氛缓解了许多,就像刚打完一场大战的前线战场,硝烟还未散尽,战士们赶紧抓紧时间休闲放松。

? 考场热,宿舍更热,因为那时宿舍连台风扇也没有,湿热的空气让整个世界像一个巨大的蒸笼一样,连床上的竹席也热乎乎的,一躺下一身热汗,根本无法静心休息。

好在人多点子多,不知是谁提议的,说教室不是还有好多没化完的冰块吗?搬回宿舍物理降温。

于是,在校园走道上就出现一支搬冰大队,两人抬着一盆,把考场没化完的冰块搜刮一空,运回宿舍,搞得房间过道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不知是冰的作用,还是心理作用,后面二天里大家靠这种方法每天夜里都能睡得很香,平安地度过了这场人生大考。

? 随着考试的结束,意味着离别的日子近了。三年来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就此一别,各奔天涯。虽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可离别真正到了眼前,大家满是不舍和依恋。

别了,我的同学。

别了,我的老师。

别了,我的母校。

再次回到母校,是大一的寒假,同学小聚。再一次回到母校,已是毕业二十年的聚会,第二年母校扩招,搬入新址,老校区拆迁合并成一所小学,一切已荡然无存,那干净的砖路,那高高的水杉,那楼那宿舍,从此都只能出现在梦中,仅以此文记之,为了我那快被人遗忘的母校老校区和那些永远令人尊敬的老师们。

文章标签: # 学习 # 一个 #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