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2016高考历史考纲,2016年历史高考卷

tamoadmin 2024-06-12 人已围观

简介1.谁能给我高考历史总复习重要知识点 我要课改以后的 ?2.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3.文科综合历史政治地理4.高考考前如何冲刺_高考文科的复习方法5.高考历史如何复习呢?6.2017浙江高考历史大纲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鸦片

1.谁能给我高考历史总复习重要知识点 我要课改以后的 ?

2.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3.文科综合历史政治地理

4.高考考前如何冲刺_高考文科的复习方法

5.高考历史如何复习呢?

6.2017浙江高考历史大纲

2016高考历史考纲,2016年历史高考卷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一,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其危害 ①背景原因 ②鸦片对中国的巨大危害

2.中国政府的禁烟 ①林则徐的禁烟措施 ②虎门销烟

3.英国为维护鸦片走私发动侵华战争 ①简单经过: 1840年6月:广东→福建→浙江→天津

1841年: 香港岛→广州虎门(关天培)→厦门→定海(三总兵)→吴淞(陈化成)→南京三元里

②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 a.内容 条约——五项 附件——三项 b.危害

4.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开始进去半殖半封社会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独立主权国家→半独立,主权受侵害——半殖半封建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封建经济并存——半封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主要农民与地主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反封建→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背景原因 ①外国商品销路不畅 ②三国提出"修约"要求被拒

2.借口与有关国家

3.战争的简单经过1856~1858 广州→天津《天津条约》1859~1860 天津→北京《北京条约》(大沽口) (火烧圆明园)

4.条约内容及其危害

5.沙俄乘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

6.中国政局的变动与中外势力的勾结①那拉氏发动"辛酉政变"1861年11月 ②那拉氏控制下中国政局的特点 ③中外势力的勾结 放弃中立(英,法)愿协助剿(法,俄)

三,太平天国运动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核心:反清,反传统

2.洪,冯二人赴广西传教——紫荆山——思想,组织的准备

3.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

4.永安建制: 天王—洪秀全 南王—冯云山 北王—韦昌辉西王—肖朝贵 东王—杨秀清 冀王—石达开

5.太平天国的顺利进军,与定都天京(1853年3月)

6.《天朝田亩制度》

7.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8.太平天国后期的战争

①政治上——洪仁玕《资政新篇》李秀成——江,浙,上海:天京保卫战

②军事上 陈玉成——安徽:安庆保卫战

9.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0.历史评价

①失败原因 农民的局限 中外势力强大

②历史作用

③性质

四,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①二个过程

②群体

③认识

④主张与目的

⑤代表性人物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经营方式(官办)与特点(三性),口号(自强),作用〕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科技 ④创办近代海军〔北洋海军(1884年)→北洋舰队(1888年)〕

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阶级力量的成长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处境与特点 ①处境:受压迫,受束缚

②政治特点: a.革命性 b.少,小,弱 妥协性 不彻底 软弱性

3.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①早于资产阶级(三个来源) ②政治特点: 集中→团结 苦→革命性最坚决最彻底 ③早期斗争→自发性经济斗争

六,中法战争

1.法国挑起战争的背景原因

2.战争的主要经过(二线三个战役)

3.结果——中国不败而败——《中法新约》

4.台湾省的设立(1885年)

七,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背景状况:中日出兵朝鲜,就撤军问题产生分歧

2.日本突袭清军,挑起战争

3.战争的主要经过:国外——平壤战役 黄海战役 国内 辽东半岛战役 威海卫战役

4.结果:《马关条约》

①时间,地点,人物

②内容: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③危害

5.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危害 ①开设银行 ②政治贷款 ③修筑铁路 ④投资设厂 ⑤开采矿山

2.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特点

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①强占租界地 ②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九,戊戌变法

1.维新派的形成及其政治特点 ①维新派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③维新派的政治特点根由——接受双重教育(传统+西学)表现——政治上进步,但比较软弱,反对根本革命

2.维新派的活动(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 ①办学与讲学(万木草堂) ②多次上书(公车上书) ③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④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保国会

3.戊戌变法的实行及落实状况 ①光绪帝下诏变法(1898.6.11) ②变法的主要内容 ③变法法令受到严重的干扰与阻碍 a.各省(除湖南省外)拒不执行 b.那拉氏打击维新力量,组织发扑准备

4.戊戌变法的失败

正面战场的抗战:

1、片面抗战路线:(1)内容:只依靠政府和军队(2)原因:阶级本性决定

2、抗战概况:(1)37、8—11月淞沪会战——失败;(2)37年太原会战(国共配合较好战役)——失败。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3)38年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李宗仁指挥

3、评价:(1)抗战态度比较积极,挫败日本速决战企图,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开辟。(在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2)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四、敌后战场的抗战:

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洛川会议确定,即人民战争路线。

2、抗日根据地建立:八路军建立的第一块是晋察冀;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五、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38年春 驳斥了“速胜论”、“亡国论”论调,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途径要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第二节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秋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同时表明日本速决战企图破产

2、原因:从日本方面看:(1)日本战线过长,兵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2)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 从中国方面看:(1)正面战场连续溃败;(2)人民抗日力量尚需壮大

3、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 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前以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军事打击为辅(前军事进攻为主) 影响:汪精卫公开投敌(38年底)建立南京汉奸政权(40年);蒋介石国民政府政策开始反对;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集中兵力进攻***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影响:造成抗日根据地困难。

二、日本在沦区的统治:

1、经济掠夺:政策(策略)——以战养战;总方针——把沦陷区经济为它的附庸经济。表现:(1)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2)掠夺劳动力;(3)“统制”工矿交通运输业 目的:原料基地、战争需要、利润。 (4)金融方面:抢占金银、现款;开设银行;苛捐杂税。 2、思想文化:奴化教育——目的:摧残民族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3、殖民统治:政策(策略)——以华制华;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

1、原因:(1)直接原因——日本政治诱降政策(2)根本原因——蒋介石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本性(3)重要原因——英美等劝降政策

2、标志: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溶共、防共、限共、”政策 说明其政策重心由对外开放抗日为主转为对内为主——积极、消极抗日路线。

3、政策两面性:对日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日,对共想又不敢决裂 原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的交织

二、内外政策表现:

1、对日本侵略:(1)政策(路线)消极抗日;(2)事件:1940年枣宜战役——张自忠牺牲(被周恩来誉为“全国军人的楷模”);1944年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主要原因是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日本称之为“大陆交通线战役”——直接目的是援救南洋的孤军)

3)影响:造成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2、对***:(1)政策(路线)积极;(2)事件:1939年底1940年初发动第一次高潮;1941年初制造第二次高潮——皖南事变(说明蒋介石既要又不敢和中共决裂):叶挺被扣、项英牺牲——中共回击:政治上揭露;军事上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说明中共已经成熟;中共以斗争求团结;说明中共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3)影响: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着统一战线。

回答者:消魂弑天 - 举人 五级 8-3 08:32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2 个人评价

100% (2)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3 条

太不详细了

评论者: 麦迪time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能再讲一些重点细节吗?现在高考细节题很多,有些课本没有,自己领悟又很困难。麻烦了。

评论者: 猫无禁忌 - 试用期 一级

能再将一些细节重点提一提吗?现在高考题细节题很多,有些课本没有且难理解,很难答。

评论者: 猫无禁忌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1 条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理解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形势。

国内: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财政困难。②政治上,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买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法律败坏。③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

国外:①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②他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③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输出鸦片。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原因,A、请政府统治腐败,综合国力衰落,经济落后,军事力量和装备落后;B、掌握清朝战争大权的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①社会性质的变化:A、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严重破坏。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B、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 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危害:(主要从领土、领海、关税、司法、贸易主权的丧失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香港岛被割占,不但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②巨额赔款,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无耻掠夺,而且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③五口的被迫开放,使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④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⑤附件的签订,使英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并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从原因上看:A、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B、英法等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由于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侵略权益。

从性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结果上看: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夏条约》和《黄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不仅扩大到沿海各省,而且还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深了。

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的主要表现。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但早期的资本输出也已经开始了,主要表现是:①办洋行②开银行③经营轮船公司④设工厂

6、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客观原因是什么?(P26)

主观上: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私、狭隘、落后)。②战略上的失误(偏师、深入等)。

客观上: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

7、鸦片战争期间萌发的新思想有何特点?

①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②《资政新篇》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主张学习西方,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提出效法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它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第二章

1、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张: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 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③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影响(评价):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败的原因: ①西方列强的制约和洋匠的敲诈,企业发展困难。 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督抚去搞,难成大业。 ④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或没有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特点:具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协软弱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根源:①革命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②妥协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对其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⑴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⑵影响: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加剧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并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④投资设厂,进一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历史条件:①社会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③思想准备: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④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5、19世纪末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意义:论战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6、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原因。它给人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⑴进步意义:①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⑵失败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②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⑶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7、《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⑴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⑥修订商约。

⑵影响:①巨额赔款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更加贫困;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③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便于清政府按侵略者旨意推行卖国政策。④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⑤修订商约扩大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总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第三章

1、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B、清政府实施“新政”;C、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D、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

2、简述及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评价三民主义: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3、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态度:A、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B、中外势力相互勾结,镇压中国革命。C、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防止落入革命党人之手。D、在公开的武装干涉无法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的情况下,列强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①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③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第四章

1、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及其意义。

原因:A、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和企业利润的刺激,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进步思潮之一。C、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有所减少。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主张提倡国货,抵制外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掀起了,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产阶级的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有关史实,评论“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实践。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中国并存的两大思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新式工业的积极性;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热潮,这一思潮的流行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完成,民族不独立,单纯地依靠“实业救国”是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

3、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所作的努力。

①为捍卫共和制,在“宋案”发生后,孙中山首先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掀起了“二次革命”;②在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掀起了“护国运动”;③在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时,孙中山毅然举起“护法”旗帜,开展护法运动。不久,孙中山又号召北伐。

第五章

1、兴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内容及后期的新内容、意义。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初期的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后期的新内容: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的意义: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简述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口号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三大成果: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概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历史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援助。

历史意义: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②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国***,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六章

1、中国***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两党合作的意义。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国***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敌人。② 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屡遭革命挫折,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合作,改组国民党;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意义: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为大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义与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⑴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主观方面,年幼的中国***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⑵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谁能给我高考历史总复习重要知识点 我要课改以后的 ?

广东省教育厅通知,2016年起广东高考直接使用语文、数学、英语笔试、文综和理综全国卷,英语听说部分继续由广东自主命题。至于使用哪套全国卷,由教育部决定。

教育部正式批准广东省从2016年起普通高考使用全国卷,今年成为广东高考自主命题最后一年。这对广东考生备考会有什么影响?广东多位资深高中教师详细作了科目、试题的趋势剖析。

语文:作文仍以新材料作文为主

2016年广东高考将使用全国卷,华师附中语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邹寿元安抚考生,全国卷与广东卷的考试大纲是一样的,语文难度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变化的主要是试卷的结构顺序和每一个板块的分值,因此准高三生们大可“淡定”。

具体到板块的变化,邹寿元表示,默写的范围,广东原来只要求30多篇,而全国是60多篇。虽然分值都是6分,没有变化,但因为命题范围变大了,考生们背诵的压力会有所增加,需要在背诵上下苦工。另外,古诗词鉴赏在全国卷的比重增加,而这恰恰是历年来广东考生失分比较多的部分,需要特别注意。

至于备受关注的作文,邹寿元表示,与广东卷一样,全国卷近年来也是以新材料作文为多。因此,新材料作文仍然是备考的方向。

数学:全国卷对中等偏上水平考生有利

广雅中学数学课首席教师、科组长徐广华告诉记者,全国卷的题量和总体难度比广东卷要大,全国卷共有24题,而广东卷只有21题。全国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中档题都比较多,解答题从第一道开始就属于中档题,没有严格意义的属于送分的容易的大题;而广东卷有不少属于皆大欢喜比较容易的送分题。此外,选考内容全国卷考大题,明显比广东卷考填空题的挑战性要大得多。全国卷对中等偏上水平的考生比较有利,而中等偏下水平的考生则喜欢考广东卷。

徐广华提醒,对《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这三大选考内容的教学与复习,要从以往填空题的考查形式转向大题。对平面几何和不等式要加强推理与证明,对极坐标、参数方程要加强其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对文科生而言,还要补上《不等式选讲》这个内容。

英语:全国卷更注重语法

省实附中英语科组长蔡传业表示,在考试的题型上看,全国卷和之前的广东卷变化很大。首先,原广东题的阅读题是4篇标准阅读文章加上1篇信息匹配,新的全国卷则由3篇标准阅读文章加上1篇阅读填空题,分值由25分降为20分。此外,完型填空则由15题变成了20题,但分值不变。新旧题型之间的最大不同在于写作部分,新题型用回了传统的改错题,加上一篇情景写作。蔡传业认为,综合来看,原广东题注重语言运用,而全国卷则相对比较注重语法。

在备考策略方面,蔡传业建议学生还是要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掌握好考纲的3600词汇和语法项目是关键。在学习词汇注意形式变化和固定搭配,在学习语法时要学得更细,注意特殊形式。要把初高中的语法知识全部认认真真过一遍。考生会发现不管题目怎样变,只要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加上解题技巧,就能取得好成绩。

理科综合:物理分值增加计算量加大

理综方面,最大的变化是物理、生物、化学三科所占的分值。广东卷是三科各占100分,而全国卷则是物理110分、生物90分、化学100分。明师教育物理科教材组组长攸子铭说,因为物理在理综里一直处于“拦路虎”的角色,难度大的学科比重提高,因此理综全国卷整体上比广东卷要难。而且,物理科本身的难度也有所增加。“选择题方面,广东卷是分单选题和多选题,而全国卷直接就是不定项选择,因此想靠在单选题里‘蒙’是不可能了。”攸子铭说。

在攸子铭看来,光学好物理不一定能得高分,还得学好数学。“总之,全国卷物理科极少出现很新颖的考法,都是基础模型的深化。因此考生在备考时,一定要吃透基础模型。”他说。

文科综合:知识点范围更广深度更大

卓越教育高中部梁晓珺校长称,全国卷和广东卷在考点、题型和分值设置上基本一致。但总体而言,全国卷的难度较广东卷大,并且比较偏向知识深度的考察。在试题组织形式上,非选择题部分广东卷不分选考必考综合组题,但全国卷会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对于备考2016全国卷的同学来讲需要尤其注意一轮复习的质量。由于全国卷比原来广东自主命题卷对知识点范围要求更广(主要体现在选修上),深度更大,所以一轮复习基础知识“大扫描”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同学们还可以把握好“超前一轮”复习,也就是暑假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提前复习梳理。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历史必修1——2011届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我国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主要政治制度:夏启创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

2、夏商时期政治制度: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②特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③行政管理:中央:设想、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伯。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度有直接的影响。

3、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人民,诸侯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的权利。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瓦解:①原因:受封的诸侯国实力强大,王权衰弱。

②表现:出现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4、西周宗法制:

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大宗和小宗。

特点:由嫡长子继承,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学习探究

一、分析理解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表)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里)

3.礼乐制度是维护保证分封制、宗法制推行的工具。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

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 说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形成与春秋战国、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强化,近代衰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皇帝制度建立的目的:显示君主的权势和地位。特征: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本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3、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乃丞相的副手,负责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任免权由皇帝决定。

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管理体系,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发展完善。

学习探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是什么 ?

1.积极: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朝国力日益增强,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中国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

②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阶级矛盾激化, 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二、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有时对抗朝廷。汉景帝平定“七国治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在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3、北宋初期在地方①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加强了中央集权。在中央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还设宣尉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中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统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

5、选官、用管制度:秦朝百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依靠门第,不重才能;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按学识才能选官,其“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学习探究分析对比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并开始于元朝

与中央的

关系 (1)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地方机构(2)长官由皇帝任免 (1)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一一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相同点 作用 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地位 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明清两朝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③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物;④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宰相制度废除的根本原因:是这一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直接原因是:丞相权倾朝野骄恣擅权。内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皇帝政务繁多力不从心;后来内阁大学时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提高,内阁首辅权压众臣。。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 机构或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亲政后,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与皇帝。雍正帝在宫内设立军机处(有官无吏、皇帝钦定、跪受笔录),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学习探究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历史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认识。

1.17、18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在外交上闭关锁国, 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正常发展;文化上实行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2.17、18 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反对罗马教廷的控制, 实行君主开明专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在外交上鼓励对外扩张, 促进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文化上, 启蒙思想蓬勃发展。

3.认识:加强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的初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显现, 成为历史发展的阻碍, 中国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古希腊文明的环境是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古希腊城邦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2、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是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代表了古希腊文明的最高成就。

3、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的是议事会,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是陪审法庭。十将员会是由十个地区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还实行“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4、伯利克里时代,真正参加公民大会的是所有成年男性公民,为鼓励公民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为公民发放“戏剧津贴”。

5、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政治制度。

6、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民主的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的隐患。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所灭。

学习探究分析概括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主要特点有哪些?

(1) 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 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2) 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3) 体现奴隶主公民多数人的意愿。

(4) 体现公民的个人自由与平等。

(5) 开放官职, 通过抽签、举手表决等方式产生权力机构。

(6) 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罗马法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习惯法的特点是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罗马成文法主要包括;《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成的《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3、罗马成文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其中公民法适用于共和国时期罗马公民;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4、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它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但它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私有制,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①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反对封建斗争有重要影响。③当代很多法律制度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

学习探究中国与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中国

古希腊、罗马

神话特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 理性、个体、平等、主宰等

发展趋势 趋向专制 走向民主

政治改革、法律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法律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

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其专横,后是独裁,对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 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易摧毁文明,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

认识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出现,而且在议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此后英国成为

共和国。但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复辟王朝,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贵族的妥协。

3、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明确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4、工业革命后,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保障了资本主义发展。1721年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标志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内阁首脑是首相,由国王任命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的关系是共进退。首相实际掌握国家大权。此后,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5、作用: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它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学习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 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 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 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 即政府首脑。(3) 内阁对议会负责, 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4) 以代议制为基础, 议会掌握国家主权。(5) 实行分权原则。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美国宣布独立的时间是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时间是 年,根据1787年宪法,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联邦共和制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2、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司法权由最高法院掌握,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了“分权与制衡”原则,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仍存在着不足,例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有种族歧视烙印。

4、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他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得以大特色,两大政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学习探究分析、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 相同点:①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 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

②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2. 不同点:

比较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国王

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世袭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国家元首任期 终身制 任期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 “统而不治”的虚君 掌握国家的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的产生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政府与议会的关系 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是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 以总统为首的政府与议会(参众两院)是制约与平衡关系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l) 大革命前的社会状况

①政治: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 ,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尖锐。

②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 抨击宗教神权, 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民主。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①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792年建立共和国, 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斗争不断。

②1870年,普法战争后,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共再次建立共和国。178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二、1875 年宪法的内容

1.内容:(1) 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 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由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任命权、缔约权、特赦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2.特点: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3. 作用:(1) 使资产阶级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确立和巩固。

(2) 为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习探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作用。

(1) 特点:

①由通过普选产生的议员组成议会, 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②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现代国家大都实行政党政治, 实现政治上的制衡, 更有助于民主政治实行。

(2) 作用: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 具有先进的民主精神, 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有效地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活动,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③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 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合法斗争, 有助于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

1、背景:

①国际:18世纪中后期,英法美已经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开展工业革命。

②国内:此时中国清政府统治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外交上坚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与英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

③导火线:1840年,借口钦差大臣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在虎门海滩销毁缴获鸦片,英国借端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④根本目的:是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资料。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军舰在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英军沿海北上,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 ,威胁北京。道光帝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方“议和”。在议和时英军于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道光帝对英宣战。清军满族将领海龄在镇江战役中牺牲。1842年8月,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中国战败。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4、影响:①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1856年,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战火再燃。

2、过程:①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法国加入。

②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进逼天津,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④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方的大片领土。

3、危害: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大侵害。

②中外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学习探究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成为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矛盾;中国人民从此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扩大: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一国扩大为四国;②侵略区域扩大,由东南沿海扩大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③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大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④领土割占更多;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②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③黄海大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④日军进攻辽东和山东半岛,占领大连、旅顺;⑤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①大片领土割让,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③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反帝爱国运动,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天津和北京打击侵略者。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瓦德西帅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劫,罄竹难书。

3、结果:1901年 9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4、危害:①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的关税受到了列强控制;②设立“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和侵华大本营;③允许外国驻兵京津至山海关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④按列强旨意惩办官员和设外务部,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⑤《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探究

一、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签订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中国的领土完整开始遭到破坏;《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以附属岛屿,并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帝国主义各国相继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而《马关条约》则赔款2亿两白银。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一方面加紧搜刮人民,另一方面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南京条约》开放东南沿海五口通商,《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一步向内深入。

(4)《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西方列强援引“利益均沾”条款获取同样利益。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巨额利润,并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以上四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马关条约》在每个方面对中国的侵略都比《南京条约》更加深化,它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概括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进程,并归纳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趋势?

1、进程:(1)1840-1842 年鸦片战争及其随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1894-1895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及其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趋势:(1) 侵略中国的国家:从一国到列强共同侵略。

(2) 经济侵略的特点: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3) 政治侵略特点:从局部宰割中国到扶植代理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

文科综合历史政治地理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

 暑假尚未过完,我们已经开始进入高三紧张的复习工作中来了。已带过几轮高三,深知高三复习计划在高三复习推进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做好新学期一轮复习的各项安排,现制定本学期个人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承担1、2班的历史教学工作。

 高三1班为文科实验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学习习惯也比普通班学生要好,但学生的学科思维习惯较弱,知识框架体系尚未建立,且解题思路仍相对混乱,整体得分能力尚有待提高。高三2班为文科普通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都有些差强人意,学科思维及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就更差了,但该班学生相对1班而言更加活跃,参与课堂与老师同学互动的积极性更好。因此,如何根据两班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及知识基础情况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和复习要求就成为了高三一轮复习能否做好的关键。

 二、目标要求

 1、对普通班而言,首先要注意狠抓历史基础知识,“突出主体、强化主干、落实笔记”,在学生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基础上,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并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基本观点、基本概念的认知,培养学生学科的思维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课堂上的限时训练,逐步转变学生的原有不良作业和解题习惯,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再次,在答题规范方面,还要加强格式、书写、文字组织、表达逻辑等指导,加大对学生客观题(选择题)的训练,促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课文,并有意识储备基础知识。

 2、对实验班而言,虽然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但首先仍需注意“突出主体、强化主干”,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需大胆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观念勇于进行课堂改革,努力发挥优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学科思维能力。 再次,在让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要适当补充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较新的研究视角,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最新的史学观点来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注意和学生一起加强对海南高考考试说明和海南高考试题的研究,让学生熟悉海南高考的走向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基础上精选精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能力。

 3、对教师自身而言,首先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特别是对于考试说明要花大气力来研究,究竟要掌握哪些,掌握到哪种程度,要把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作为导向,作为例题,让学生体会。对于高考试卷更要花气力研究,要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分析研究试题命制的意图,要考察的知识点、要掌握的能力。同时,要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再次,要注意精选相关试题,大胆舍弃一些重复低效的题目。既减轻学生的负担,由可达到重点突破的效果。 试题讲评时也要有针对性,不能单纯地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还有,要经常性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最新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教学上的调整。多关注那些中档乃至暂时落后的学生,经常给与他们鼓励与督促。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12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湖北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0xx年暑期—20xx年2月底(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3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高考考前如何冲刺_高考文科的复习方法

高考文综政治,历史,地理选择题各多少分

高考文综政治,历史,地理选择题,地理11题,政治历史12题,每题4分,所以高考文综政治,历史,地理选择题分别为44分、48分、48分,共140分。

文科综合简称“文综”。指的是在高考中政治、历史、地理三大科。

(一)内容比例

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分值比例为1:1:1。

(二)题型、题量及分值

题型 题量(题) 分值(分)

选择题 35, 140 ;综合题 4 ,160

(三)试卷难度设置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三种试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四)关于试卷结构的说明

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综合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题型中的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怎么学习文综啊?

文综是一个比较强的综合性学科。

历史课上听老师的教学内容,要小心。历史是开门的主题是肉,一定要把握好每一个细节,从而快速和简单易学的历史大二结束前写在历史书上的东西,最好记牢。

政治这门学科是比较抽象的,而是要善于把握的重点和难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的答案和适度。因此,政治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地理学科,我们必须先了解,如果你映射非常熟悉,那么我敢肯定,你的地理70是没有问题的,其次是类的严重性分为重要的老师,这句话应该有印象。 总之,你要学习的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文科综合和丰富的阅读积累。

累是刚刚开始的阶段。是不是了,这是不可能活到。

地理,政治,历史在文综中是不是各占100分

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背得扎实。平时多看看新闻,建议是背书、中国地理还好些,要注意对知识点的把握。背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解,举一反三,多看教科书嗯 以前地理最多 历史居中 政治最少 现在平均了

文科如何学好是个大课题呀 我是文科毕业(比较特殊的是我是理科转文科的) 简单说点经验吧

地理是文综合里最难的一科,有“小物理”之称!没有什么别的窍门。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自然地理比较难,建议就是多做题,融汇贯通。特别要注意的是历史上一些事件的时间、地点与人物要记牢,“万变不离其宗”。另外就是地理无图不成题,多多看看地图吧!

政治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尤其是哲学那段!

历史比较有意思,也很有帮助,人文地理、世界地理

怎样可以学好文综

较出名的河流(在地理上有较大影响的河流,相对应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要学会分析主观题给你的材料,不用花太多笔墨,也不说要死记硬背,理解就可以了,这样比较直观。

历史

我以前历史课的时候,有次老师赶课。

其次,分析总结讲过的农牧业,农牧业分别。

政治

政治首先是背那些原理,有了原理才有点,才能开始分析,在脑内让多种地图叠加,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地图的体系,气候,风带首先是地理吧,给你一些这地区的自然条件然后让你分析的题)

最后。

所以有的笔记就不用全记,重要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说来惭愧,要明白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这样的人文景观,过程大致了解(如果是一些重要的会议,比如什么分界线啊,灌溉等)矿产主要分布等等。然后做题时再开始阐述。

不是所有题都需要分析地很多。有的题型主要是看原理,结果,以及意义。(主要是应对那种给你个虚拟地区,那些什么计算公式是必须得记住的。。其实到最后,那笔记也没怎么看过。,然后说材料中的哪句话怎么怎么地说明了这个原理。简单地写,知道高考我也没有背下一个具体的时间只是知道大致的一个时间顺序而已)发生的原因,导火索,人物或组织,地点,工业,种植业特色地区的特点,要知道它的内容和必须记住其中具有影响力的部分),让我们手也没停过地做了一节课的笔记,关于地球方面的,然后是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实在想象不出来可以把自己身边的立体的东西当地球来比比划划,一句一句地看,一句一句地分析,看是不是有原理可以材料中的例子相联系,用铅笔在材料上按顺序标上,简单地写出响应的原理,感觉手都要断掉了。,但最好还是自己琢磨一套适合自己。其次总结主观题的题型,什么题型应该怎么答,需要总结成一种条框。以后遇到同类的题可以举一反三。

地理首先是要熟悉地图,各种地图。

270天,时间还是有的~加油哦~如果自己在总结归纳是遇到困难可以请教老师或比较会归纳的同学,能在短时间里记住东西的归纳方法,包括板块,地形(山脉)

高考文综如何提分最快最有效

你好,我是教生物的,别的学科我不太专业,我去请教了我们学校复习班的各科组长,他们给出这样的建议,希望对你有用!```````````````````````````````````````````````对于数学1,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抓住课上时间。

2,依纲(考纲)靠本(课本)。3,把练习、试卷归一下类,看是选择题不行还是填空题不行,还是大题不行。

4,考前复习要对重点知识、重点的高频考点进行专栏复习。函数,导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都是高考常考和必考的重难点。

```````````````````````````````````````````````英语:狠抓基础,为提升能力奠定基础。看课外读物:收集地道英语 美文,听英文广播,歌曲都是提高英语很好的方式。

严格跟老师走,不要另起炉灶。除了温顾重难点,多做模拟训练。

认真剖析历年重难点,结合自身水平,看哪些方面薄弱,重点复习。单词一定要背会。

对于阅读理解:1.背单词词懂阅读还不懂原因:语法知识的理解不到位2.加强长句的分析和练习3.做阅读掐表计时。4.不要永远做高考题,掌握热点问题。

对于听力:1.多做模拟题,掌握说话人速度。先看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看日常口语书,积累口语表达,记录在本上。3.调整心态,把每次做题都当做考试。

对于完形填空1.首先选项中的生词一定要背.2.完形一般设空是固定搭配、短语、动词要联系上下文、用语法也可以排除.完型部分确实很难,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对于作文:改变句子的开头方式,不要一味地都是主语开头,接着是谓语、宾语,最后再加一个状语。

可以把状语置于句首,或用分词做状语等。在整篇文章中,避免只使用一两个句式,要灵活运用诸如倒装句、强调句、主从复合句、分词状语等整体上说:学习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把东西变成自己的。

用脑袋做题,不用体力做题用心做题,积极思考。精做,多思考。

```````````````````````````````````````````````语文:对于阅读题:1.找线索,理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把握全文结构层次。2.分析词语,明确感情,挖掘隐含信息。

3.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4.品语言,悟句意,分析写作手法。

诗歌鉴赏第一,要了解作者和背景;第二,善于利用注释解决疑难;只要给了注释,一定是有用。第三,看清题目的导语,把握答题的方向很重要。

不能问东答西,看清导语,理解题意,把握答题的方向很重要。第四,要善于调遣已有的文学鉴赏知识,就是平时积累。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很重要,必须对题目吃透吃准。 作文命题的一个趋势,就是要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发挥个人特长。

关注社会热点。 整体来说:1.明确自我的薄弱点。

2.听课很重要,理清老师的思路,把握老师思维的脉络和思维发展的过程。3.能从课上牵动课下的活动。

跟老师交流完剩下的时间要去欣赏与感受。达到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

```````````````````````````````````````````````对于历史:1.夯实基础知识的根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2.专题复习,也就是围绕某一个问题纵向归纳并深层次分析。

3.突破习惯思维的定势,教材并非“绝对权威”,需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4.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

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力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 ```````````````````````````````````````````````对于地理:基础知识查漏补缺很重要。

做一些比较新颖的题,仔细做仔细看,对地理图像的重视。第一轮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所有一切发展的前提,那么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到区域地理这样一个从头到尾的知识点的覆盖的复习这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你要把知识点掌握的非常的牢固。

第二轮 针对命题的特点,比如说能力立意,比如说新情境下解决新的问题,这个时候要努力的去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解题的水平。```````````````````````````````````````````````对于政治:1.归纳错题2.看一些重大的新闻,比如说看看新闻联播也是个调剂,看看国内、国际重大的时事,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

高考最后的重点事实上是社会的这个热点加上学习的基础知识重合点,就是社会的热点给我们所学的课本重合的部分就是考试的重点. 3,重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对重点知识的整合和重组,真正做到融合贯通,注重政治概念的敏锐性。 4,在分值上,重点提高第Ⅱ卷(非选择题)的得分率。

在知识层面上,重点掌握好能体现政治学科思想和反映高考本质要求(选拔性)的重点知识。在能力上,重点提高解题的四项基本能力能力--获取 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怎样学好政治地理历史啊?我的文综总是上不了200分,不论我怎么读 -

政治: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3、简要概括,把课本由厚变薄: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

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 4、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

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5、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6、写读书笔记,进一步内化所学知识: 学生自学完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地理: 作为一门学科,学法上有着与其他学科许多共同点。

如:科学的学习态度;勤动脑、勤动手、勤动口;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等;同时还有它独特的学法。其实我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思维方法。

一、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中国地理:可看这几方面的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

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2、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3、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如: 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地理的。 历史: 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

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

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

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绝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

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高考历史如何复习呢?

在大家的印象中,文科的复习方法就是不停地背背背,想着把课本都背熟了,高考就可以拿高分。其实不然,就算你把书本的内容倒背如流了,也不一定取得好成绩。最近几年的高考文科命题趋于灵活,是要追求技巧和方法的。那么,高考文科怎么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高考文科的复习方法,欢迎借鉴参考。

历史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同学们认真领会考纲的内容,要清晰理解高考的考点有什么,怎么考。小编建议将通史复习与专题复习相结合,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并注重经济、文化、政治三者之间的联系,复习过程还要注重主干知识框架的构建。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应关注长效的热点事件。社会上的新闻有时候会与历史联系紧密,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政治

复习过程要对考纲的知识点落实到位。准确地把握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做到当天复习当天解决。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网络的构建,加强调动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尝试用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去提高表达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关注身边所发生的事,对社会热点事件要有一定的理解,并排除关键词。

地理

必须重视基本知识的基础性训练。有部分同学地理的总分不高,导致拉低了文科分数的平均值。造成这原因主要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特别是对一些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不准,不注重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会拓展。要知道基础知识的复习不等于知识的单纯记忆。

掌握基础知识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需要经历一个训练过程,应要有目的性的去进行训练,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重复训练。

2019高考考前如何冲刺高考文科的复习方法

2017浙江高考历史大纲

***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数理化等学科有相关的定理和公式,便于逻辑性的推理和掌握、运用;而历史、政

治等学科没有定理和公式,只能死记硬背。特别是高考对历史能力要求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

生掌握基础知识、概念,而且还要把握历史的基本原理,并以此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 因此,在

教学中对历史原理、规律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历史的分析方法和“公式”,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对提

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历史的背景和原因、过程和内容、影响或意义诸方面,对高中中国古代

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分析方法和“公式”进行概括。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如美国独立战争

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

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

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

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

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

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

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

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

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

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

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

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

朱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

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

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

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

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

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

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

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

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

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

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

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

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

的必然还是一种蘧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

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

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

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

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

。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

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

“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

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

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

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

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

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

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

)客观公正,不要带感**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

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

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

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

》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

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

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

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

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

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

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

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

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

,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

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

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

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

,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

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

,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

,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

发展—一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

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

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

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

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

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

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

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

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

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

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

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

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

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

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

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

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

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

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

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

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

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

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

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

;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

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

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

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高考历史学习5种记忆法 ***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

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

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

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

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

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

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

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

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

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

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

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

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

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

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

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

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

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

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1.2017截高考大纲新增内容

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一、修订基本原则坚持整体稳定,推进改革创新。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在保证考试大纲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确保高考内容改革的顺利推进。优化考试内容,着力提高质量。

把提升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修订工作的核心,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提前谋篇布局,体现素养导向。

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梳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二、主要修订内容1.完善考核目标。

结合高考评价体系框架、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考试大纲中对考核目标的内涵进行修订,在考试说明中对各个考核目标进行具体解析,并补充试题样例,以进一步说明考核目标要求,便于考生理解和复习备考。2.调整考试内容。

在强调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设置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比如,语文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呼应中学教学的意见;数学减少选考模块“几何证明选讲”,物理将模块3-5列为必考,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势。

3.凸显育人导向。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在数学中增加数学文化的内容。4.规范格式体例。

在考试大纲中增加“总纲”,明确考试性质、改革方向、适用范围等。在考试说明中统一各个学科共性的指导语,根据近年来题型的变化,更换题型示例的样题。

三、各学科修订内容语 文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优化考查内容,调整选考模块,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4.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汉 语 1.考试科目名称由“汉语文”更改为“汉语”。2.新增“考核目标与要求”,明确考核目标是考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并结合汉语的学科特点,确定了不同层级的具体要求。

更注重对能力的考查,由传统的知识化的表述转向能力化的表述。3.调整试卷结构、强化能力立意。

调整I、II卷分值比例,减少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并根据考生群体的特点增加对读、写能力进行考查的试题。阅读材料由一篇调整为两篇,文体覆盖更全面。

4.优化考试内容。增加了对文言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考查的试题。

数 学1.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同时对能力要求进行了加细说明,使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2.在现行考试大纲三个选考模块中删去“几何证明选讲”,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2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历 史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6个选考模块分别为“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考模块“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其余3个选考模块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3个模块中任选1个作答。

地 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要求学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

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思想政治对学科 “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能力考核目标的解析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补充试题样例加以说明,进一步明确考查要求。

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突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强调德育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发挥。物 理1.进一步细化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题进行阐释,明确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

2.优化考试内容。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选修2-2、3-3、3-4和3-5。

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内容,将选修3-5的内容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化 学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4个选考模块分别为“。

2.2017浙江省高考选考科目范围物理化学生物什么意思

15%。

高校设限3门科目的,浙江高考不分文理,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除必修内容外还要考加试题,至少都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地理、历史、民办,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各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

这意味着,此外、地理组合的考生,有了大幅提高、历史,语文,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涵盖23719个专业(类)、高职)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即可报考,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生物,考生选考科目中只要1门对牢、化学。按此计算、生物、物理。

在浙招生的1368所高校公布了选考科目范围。选择物理,只有选考了这门科目的考生才能报考。

考生再根据自身兴趣和高校提出的专业要求、外语是必考科目,就能报考、13%、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2017年的高考选考科目要求、技术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政治,考生的专业选择面,考生只要对牢1门。有这几种具体情况,考生选考任何3门,比文理分科的现行高考。

选考科目考试中。选考任何三门 至少都可报66%的专业各高校专业(类)设限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没有选考科目设限要求的、化学,可选考66%的专业,再次是技术涉及36%,理科考生只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

2,有多种不同组合。 2017年1、数学、2017年高考中。

而在现行高考中,有500多所高校(主要是独立学院:高校指定1门的,其次是化学涉及64%、政治分别涉及32%、19%,在政治、历史,考生都可报考,可选考95%的专业、地理;指定为2-3门的、生物组合的考生,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

3.2020高考历史预测

与往年不同的是,从2020年开始,将会在京津鲁琼四省市,推行之前已经试点的新高考制度。

也就是说,这四个省市的考生,能够今年走的,尽量不要再留下来参加2020年的高考,毕竟是新旧不同的体制和要求,如果再复读一年,受到影响那是一定的!在浙江和上海市2014年度入学的高中新生,在2017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整体的模式已经变成了语数外主科+物理、历史二选一+地理、政治、化学和生物4选2的模式。从分值上来说,并非是上海市推行的680分,而是浙江省现在的记分标准,750分满分。

其中主科语数外的分值和往常的全国卷一样,均为150分;物理或历史二选一科目的分值,为一百分;地理、政治、化学和生物四选二的高考分数,在高考中的分数同样是一百分。虽然这样看起来,物理和历史还是和改革之前的老高考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分值上没有差别,比如如果真的是对理科感兴趣的同学,依旧可以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的科目搭档,这完全就是老式的高考嘛。

实际上并非是如此,能够单独地将物理和历史提出来,自然是考虑到了两个科目的重要性。其实想都不用想,虽然分值依旧是只有一百分,这两门在新高考制度下的教学大纲以及相关考核的难度,一定会较之前难上许多。

虽然不可能一下子变得十分困难,不过有一点却是完全可以认同的,那就是至少物理和历史所牵扯的内容,不再是现行的基础教育。可能有来自上海或者浙江的读者,会将高考试点前后的物理、历史教材进行对比,然后觉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请尽管放心,等到2022年,全国的高考新制度都已经推行下去,也就是全国开始使用统一的高考试卷之后,最早2022年、迟则是2023年,物理和历史在高考中的题目,和现在的全国卷相比,将会难出一个新高度。

4.2017年毕业考试历史的范围

南昌中考历史科目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思想品德合卷,采用开卷考试形式。考试范围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分。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南昌中考历史与生物都是每年抽签决定哪一科为必考。

而从明年起,历史就将成为必考科目,且总分增至50分。虽然是开卷,但学生仍需予以重视。

从今年的考试说明来看,南昌在题型方面,由原来的15道选择题调整为12道选择题和3道改错题,分值各1分;综合题题型不变,共3题。“南昌卷与省卷相比,难度系数相对较低,题型和题量上无太大变化,只是在分值设置在有所差异。

明年难度提升、分值增加,要求学生也要重视历史科目的学习,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点灵活运用。”。

文章标签: # 中国 # 历史 #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