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解析-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

tamoadmin 2024-08-17 人已围观

简介1.2015天津卷语文文言文2.课标文言文21篇理解性默写3.山东卷诸葛长民文言文4.文言文解释实词的方法5.高才名世不拘常礼文言文答案6.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文言文---季布者_楚人也2015天津卷语文文言文1.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文言文(《庄子·说剑》)译文 庄子·说剑》译文(2005天津卷文言文)原文: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

1.2015天津卷语文文言文

2.课标文言文21篇理解性默写

3.山东卷诸葛长民文言文

4.文言文解释实词的方法

5.高才名世不拘常礼文言文答案

6.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文言文---季布者_楚人也

2015天津卷语文文言文

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答案解析-2016高考语文文言文

1. 2005年高考语文天津卷文言文(《庄子·说剑》)译文

庄子·说剑》译文(2005天津卷文言文)原文: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

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

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

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

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

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参考译文: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

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

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

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

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

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

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

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

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

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

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

2. 谁有08年天津卷的语文古文翻译

08天津卷语文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D 2.A 3.C 4.A

二、(18分,每小题3分)

5.C 6.D 7.C 8.B 9.D 10.C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B 12.A 13.B 14.C

四、(18分)

15.(8分)

⑴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的面有黑**。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⑵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这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⑶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16.(5分)

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

17.(5分)

⑴①多于在庚之粟粒子 多于周身之帛缕 ②蜀道难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⑵①谗陷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②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五、(18分)

18.(4分) 绕楼穿窗而过的飞天 迈着舞步的马 美丽的菩萨 童子媳戏图

一笔一画抄出的经书 顶天立地的佛像

19.(4分)用实物来记录历史,再现了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20.(6分)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21.(4分) B D

六、(12分)

22.(3分) " " 、-- 《 》" " 。

23.(4分)⑴功亏一篑 ⑵越俎代庖 ⑶蔚然成风 ⑷淋漓尽致

24.(5)表意完整 修辞手法 某种感悟 文

七、(60分)

25.(60分)略

3. 06高考天津卷文言文的翻译

四川卷

樊英字季齐,是南阳鲁阳人。年少时从师三辅学习,而且熟知五经。隐居在壶山南麓,求学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州郡官府曾先后多次征聘他出来当官,他不应命。朝廷公卿大臣荐举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肯动身。安帝年初,樊英被征为博士。至到建光元年,安帝又从公车赐策书征召,征召樊英和同郡的六个人,樊英在内的四人一同没有去。永建二年,顺帝又赐书非常礼敬地黑色的币帛征召樊英,樊英坚定地用病重的理由推辞了。诏书严厉谴责州郡官府办事不得力,于是州郡官府把樊英抬到车上上路。樊英不得已,来到京都洛阳。到洛阳后,樊英又称病不肯起床,于是,用轿子强行将他抬进宫殿,但他还是不肯屈从。皇帝非常生气,对樊英说:“我能够让你生,能够杀了你,能使你富贵,能使你低贱,能让你富有,能让你贫穷,你凭什么敢怠慢我的命令?” 樊英说:“我受命于天。活着用完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天命啊;死了不能活下去,也是天命啊。陛下怎么能让我生,怎么能让我死呢?我见到暴戾的君王就象见到了仇人,在他的朝廷做官我尚且不肯,又怎么能得到富贵呢?即使是处于贫民的行列,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之中,我也安逸地活的自得其乐,不交换封地,又怎么算活的低贱呢?陛下又怎么能让我富贵,让我低贱呢?不合利益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皇帝不能使他屈服,就敬重他的名节,让他出去,到太医处养病,每月送给羊和酒。至四年三月,安帝又特地为樊英设立讲坛,用对师傅的礼仪对待他,请教询问朝廷大政的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授予五官中郎将的官职。数月之后,樊英又声称病重,安帝下诏,将他任命为光禄大夫,准许回家养病。樊英刚接到诏书时,大家都认为,他一定不会贬抑自己的志气,而去应命。可是,后来他在应对皇帝的提问时,没有什么奇谋远策,大家都很失望。当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同时接受征聘,他对樊英说:“天下只有两条路,即出仕和隐退。我先前认为,如果你 *** 出仕,一定会辅佐君王,拯救百姓。然而你当初不惜一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王发怒。等到你做官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颖川陈?年少时跟从樊英学习。樊英曾经得了疾病,妻子派婢女去看望他,樊英下床回答拜的礼仪。陈?对此感到很奇怪,就询问樊英。樊英说:“我的妻子是齐人,供奉祭祀,没有不礼貌回答的。”他的恭敬慎重就象这样。享年70多岁,死在家里。

反正也翻了,不要浪费嘛

不用翻的,对不对啊

4. 2018年天津高考语文使用全国卷吗

卷12015年以前使用省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语文及综合)湖北(综合)江西(综合)湖南(综合)2015年增加使用省份:江西(语文数学英语)、山东(英语)2016年增加省份:湖南(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湖北(语文数学英语)、广东、陕西(英语、数学)、福建、安徽、山东(综合)2018年高考增加使用新课标一卷省份:山东(语文,数学)卷2贵州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宁夏内蒙古新疆云南辽宁(综合)海南(语文数学英语)2015年增加省份:辽宁(语文数学英语)卷3在2015年甲卷(全国Ⅱ卷)、乙卷(全国Ⅰ卷)的基础上,新增丙卷(全国Ⅲ卷)。

丙卷与甲卷(全国II卷)在试卷结构上相同、难度相当。2016年,重庆和四川、广西、陕西考生将使用丙卷。

其他省份还保持原来的甲卷(全国II卷)与乙卷(全国I卷)使用情况不变。其中,重庆、广西、陕西所有科目均用全国新课标卷Ⅲ,四川仅限语文科目使用全国新课标卷Ⅲ。

(2016年)。

课标文言文21篇理解性默写

1. 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一 初中课内必背古诗词目录 1、观沧海 曹操 2、次北固山下 王湾 3、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5、望岳 杜甫 6、春望 杜甫 7、石壕吏 杜甫 8、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9、使至塞上 王维 10、渡荆门送别 李白 11、游山西村 陆游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3、赤壁 杜牧 14、过零丁洋 文天祥 15、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16、水调歌头 苏轼 17、饮酒(其五) 陶渊明 18、行路难 李白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21、己亥杂诗 龚自珍 22、西江月 辛弃疾 23、渔家傲 秋思 24、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25、武陵春 李清照 26、破阵子 辛弃疾 27、望江南 温庭筠 28、关雎 29、蒹葭 二 初中文言文名句背诵:(重点翻译句子) 《桃花源记》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陋室铭》 1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 莲 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 峡》 1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分,不见曦月。 2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与朱元思书》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五柳先生传》 1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岳阳楼记》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陈 涉 世 家》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出师表》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曹刿论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三初中课外古诗词名句背诵 1 写景抒怀: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野望》王绩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滁州西涧》韦应物 2 离情别绪: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李煜 3爱国情怀: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花。——《泊秦淮》杜牧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4 思乡情怀: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岑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崔颢 5哲理名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论诗》赵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王安石 6豪情壮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 7积极进取: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汉乐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刘禹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 8闲适自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古人庄》孟浩然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院》常建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 9咏物抒怀: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2. 2016各地语文高考理解性默写归纳

关于2016届高考全国卷语文必备篇目64篇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必背古诗词篇目(高中14篇,初中50篇) 1.《论语》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睢》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李商隐 39.《相间欢》李虞 40.《渔家傲》范仲淹 41.《浣溪沙》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苏轼 44.《水调歌头》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50.《己亥杂诗》龚自珍 二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高中14篇) 1.《劝学》荀子 2.《逍遥游》庄子 3.《师说》韩愈 4.

山东卷诸葛长民文言文

1. 周渭字得臣

《宋史》卷三〇四的《周渭传》,太长了,翻译一时找不到,哪里不懂再来问好了

周渭 (922~999) 北宋官员。字得臣。恭城人,原籍连州。幼孤,养于诸父,力学,工为诗。

个人生平

五代时,连州隶长沙马氏与南汉相持。渭为广人俘获,委质南汉,妻子莫筌流离昭州(桂林市),遂为恭城人。建隆初年(960~963),因上书陈述时务,被召应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白马主簿。后又徙右赞善大夫、永济(今山东冠县)知县、兴州(今陕西略阳)通判、棣州(今山东惠民)知州。太平兴国二年(7),升任广南诸州转运副使。在岭南任职6年,曾奏请减免税役,重定田赋,兴办学校,妥处与交趾(今越南)的冲突,加授监察御史。后历任扬州知州、殿中侍御史,两浙东西路转运使,监铁判官,侍御史,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和宋州(今河南商丘)知州加职方员外郎,益州(今四川成都)转运使等职。后因侄儿违诏买马受牵连,被黜为彰信军节度副使。咸平二年(999),召还起用,病卒于诏书到达之前。

2. 好吧 李文耕 文言文 额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亲孝,服膺宋儒之学。嘉庆七年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归养母。母丧,服阕,补邹平。(1)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归。十九年,大吏闻其干略,起复补原官。

在邹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妇陈诉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责,其子叩头流血,母感动请释,卒改行。听讼无株累,久之,讼者日稀。善捕盗,养捕役,使足自赡,无豢贼,数亲巡,穷诘窝顿①。尝曰:“治盗必真心卫民,身虽不能及者,精神及之,声名及之。”终任,盗风屏息。课诸生,亲为指授,勉以为己之学,民呼李教官,又呼为李青天。调冠县,迁胶州,浚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济宁直隶州,未之任。巡抚琦善特荐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调沂州,立属吏程课,谓:“官不勤则事废,民受其害。教化本于身,能对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属吏皆化之。沂郡产檞树,劝民兴蚕,建义仓备荒,捕盗如为令时。(2)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属厅请浚淤沙,需银五万,往视之,曰:“无庸!春涨,即刷去矣。”果如其言。

五年,迁浙江盐运使,未几,调山东。时盐业疲累,充商者多无藉游民。文耕知其弊,请分别徵缓,以纾商力。责富商领运,不得因引滞贱价私卖,课渐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复调山东。严治胥役,诈赃犯辄置重典。(3)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谓:“山东民气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岁,调贵州。州县瘠苦,希更调,不事事。适权布政使,请以殿最②为调剂,俾久任专责成。凿桐梓葫芦口,以息水患。黔产绸,无绵布,设局教之纺织。贫民艰生计,重利而薄伦常,撰文劝导,曰家喻户晓篇。十三年,休致归。

文耕平生以崇正学、挽浇风为己任,在山东久,民感之尤深,殁祀名宦。

(《清史稿·李文耕传》)

3. 2010年高考山东卷语文文言文部分翻译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

为童子时,尝系鼠熙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

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予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

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之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招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俯下,呼曰:“臣不才,愿意思自救。”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于安定门外。

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

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捕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

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附文言文翻译 申甫,云南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有口才。

做童生的时候,曾经用绳子拴着一只老鼠在路上玩儿。有一位道人经过这里,教申甫做游戏。

于是那位道人让他拾起路边的瓦片石块,在地上按照四个方向摆放完毕,然后将老鼠放入其中,老鼠多次奔散突逃都不能逃出来。不久那道人又引来一只狐狸,那只狐狸想要抓住那只老鼠,但是那只狐狸也终于不能进入阵中,狐狸和老鼠相互对峙了很久。

那道人就靠前附耳对申甫说:“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八阵图’,小子也想学吗?”申甫当时年龄还很小,不明白他话中的意思,就回答说:“我不愿意学这个。”那道人就离开了。

明代天启初年,申甫那是正做和尚研究佛学,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在佛学方面没有什么心得。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那道人临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卷书,就分别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申甫打开看那卷书,发现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言及车战的部分特别详细。

申甫就留在了嵩山中,学习一年多,从此也不再钻研佛学了。 后来把那卷书埋藏在嵩山下,自己出山来到颍州,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老先生的家里。

刘老先生,是原先颍州有名的大侠,门下的食客有几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个人赶得上申甫。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

申甫多次凭他的法术拜谒诸位公卿大臣,常常不被信任接纳。愍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九门白天都紧闭不开。

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喊道:“我不成器,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

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在没有兵士派给申甫,只能下命听任他自己召募兵士。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法术,又以用车为主,仓猝不能够训练好。

申甫正等着选定日期部署他的部属,还没来得及参战呢。在这个时候,朝中权贵重臣都不习练兵法,与刘公和金公屡屡意见相左,又忌妒申甫凭一介布衣的身份被破格启用,就商议先让他们对敌,于是他们日夜下达调兵的凭证,催促申甫,让他出战,而这时候正好遇上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兵败被杀。

满桂是原大同总兵官,是著名的老将,因为被调派赶来驰援护驾来到京城,愍帝正倚重他。他打败以后,整个京城都非常震惊恐惧。

申甫不得已,为之痛哭,于是在夜里带领他的部属由城上顺着绳索而下出城,还未走到芦沟桥,他的部属已经差不多逃跑光了。申甫亲自与敌兵肉搏,被数十支飞箭射中,于是被杀掉了。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权贵大臣争相指责申甫,并且讥讽刘公和金公不能知人善任。等到北兵撤兵回师的时候,竟然没有理会申甫之死的人。

距离申甫死去几天以后,刘公又率领八路。

4. 今天对完高考山东卷语文答案就想去死了

文言文解释实词的方法

1. 常见文言文实词120个 的解释

文言文常用120个实词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

(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察察 ,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cháo 1朝服衣冠(zhā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 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乘chéng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èng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

2. 语文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大全

第1课时考点透析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一)古今异义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 *** 彩变化。

如:变 化 情 况 示 例词义扩大 范围扩大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表皮)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兵(古:士兵;今:军队-战争)义项增多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词义缩小 范围缩小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丈人(古:老人;今:岳父)义项减少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 义转 移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狱(古:案件;今:监狱)感 *** 彩变化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以《逍遥游》为例: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志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之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恶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意义 例句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引申义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拿 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 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古字通1. 通的具体情况: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通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师说》)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过秦论》) 教材亦按通字方式注释。2. 识别通字的方法:字义分析 通字与被通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字。“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①“被”与“披”。

3. 课内文言实词解释的必需步骤

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一般方法有:

1.字形分析法 汉字的字形结构表示某种意义,分析字形,能帮助理解词的意义。

2.组词探义法 古汉语中,不少单音词通过与另一同义或近义的词组成双音词。据此,可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它们的意义。

3.引申取义法 词义的发展变化,使一些词从表示个别、具体的意义引申为表示一般的或抽象的意义。因此,解词时要分析它们的引申义。

4.同义推导法 在结构整齐意义相近的词组或句子之间常有一些意义相近或相似的对应出现,对其中一个词正确理解,就能推导出与之相应的同义或近义词的意义。

5.多义选择法 有些词有多种意义,应该用选择的方法加以解释。

6.读音辨析法 有些词的意义往往与读音有关,读音不同,解释也常常不一。

7.词性活用法 有些实词的用法比较灵活,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词性变化现象。因而,应根据句意灵活地理解词的意义。

8.借相通法 有时,某个字在句中不论用本义还是引申义都讲不通,这就要借用另一个读音或字形相近的字的意义来解释,找到它的通字就讲通了。

4.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

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

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

5. 常用文言文实词与虚词词义整理实词136个虚词15个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6. 文言文翻译方法是什么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高才名世不拘常礼文言文答案

1. 朱云上书文言文答案

汉书朱云传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

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馀,容貌甚壮,以勇力闻。

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

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

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

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

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

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

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

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

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

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译文: 朱云,字游,原为鲁人,后迁居平陵。

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

到四十岁时,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当时,少府五鹿充宗显贵,很得元帝宠幸,他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学各家辩论。

五鹿充宗凭仗着贵宠和能言善变,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有人推荐朱云,就把他召入。

朱云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震动左右。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

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由此朱云担任了博士,迁为杜陵县令。

到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位至特进,(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

朱云说:“如今的朝廷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

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

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逢(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

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

(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直臣。”

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的颖村中,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

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

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

2. 萧颖士恃才傲物文言文答案

文言文原文:

萧颖士傲物自侮

萧颖士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漫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丘命引至庑下,坐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扬州功曹。

(选自唐代笔记集《唐摭言》)

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会有风雨暴至 会:___________

(2)颖士常造门 造: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

3.文中的萧颖士为什么一生做官止于扬州功曹而没有再升迁?

4.作者记叙的这个故事对读者有怎样的警示意义?

参考答案:

1.(1)适逢,正赶上 (2)拜访

2.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

3.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

4.做人不可太过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

译文:

唐玄宗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过去萧颖士去求见了好几次,没有接见,此时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是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3. 高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这篇文言文的答案

宋史高闶传

原文

高闶,字抑崇,明州鄞县人。绍兴元年,以上舍选赐进士第。执政荐之,召为秘书省正字。时将赐新进士《儒行》、《中庸》篇,闶奏《儒行》词说不醇,请止赐《中庸》,庶几学者得知圣学渊源,而不惑于他说,从之。

权礼部员外郎兼史馆校勘。面对,言:“《春秋》之法,莫大于正名。今枢密院号本兵柄,而诸路军马尽属都督,是朝廷兵柄自分为二。又周六卿,其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官属犹得专达。今一切拘以文法,虽利害灼然可见,官长且不敢自决,必请于朝,故庙堂之事益繁,而省曹官属乃与胥吏无异。又政事之行,给、舍得缴驳,台谏得论列,若给、舍以为然,台谏以为不然,则不容不改。祖宗时有缴驳台谏章疏不以为嫌者,恐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9666662其得于风闻,致朝廷之有过举。然此风不见久矣,臣恐朝廷之权反在台谏。且祖宗时,监察御史许言事,靖康中尝行之。今则名为台官,实无言责,此皆名之未正也。”

寻迁著作佐郎,以言者论罢,主管崇道观。召为国子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闶曰:“先王设太学,惟讲经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今宜以经义为主,而加诗赋。”帝然之。闶于是条具以闻。其法以《六经》、《语》、《孟》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论又次之,时务策又次之。太学课试及郡国科举,尽以此为法,且立郡国士补国学监生之制。中兴已后学制,多闶所建明。

闶又言建学之始,宜得老成以诱掖后进。乃荐全州文学师维藩,诏除国子录。维藩,眉山人,精《春秋》学,林栗其高第也,故首荐之。新学成,闶奏补试者六千人,且乞临雍,继率诸生上表以请。于是帝幸太学,秦熺执经,闶讲《易·泰卦》,赐三品服。胡寅闻之,以书责闶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甚焉!平生志行扫地矣。”

闶少宗程颐学。宣和末,杨时为祭酒,闶为诸生。胡安国至京师,访士于时,以闶为首称,由是知名。闶除礼部侍郎,帝因问闶张九成安否,明日,复以问秦桧,桧疑闶荐,中丞李文会承桧旨劾闶,出知筠州,不赴,卒。初,秦棣尝使姚孚请婚,闶辞之。其著述有《春秋集传》行于世。

4. 《新唐书,高崇文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原文: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卯漏受命,辰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2,问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浅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

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的,有的还既扬善又不讳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高崇文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平定刘辟叛乱,刻功鹿头山。

B.高崇文治军有方,军纪严明。高崇文率军过兴元时,士兵中有人折断客舍的羹匙和筷子,他下令立即斩片示众。

C.高崇文爱护百姓.秋毫犯.高崇文韦率军进入成都时,为不惊扰百姓,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物秋毫无犯。

D.高崇文不通文字,恃功而侈,高崇文自恃有功,洗功蜀地国库且拥民自重,因此害怕朝廷猜忌,不敢入朝觐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的。〔10分)

a,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5分)

b,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5分)

3、答案:

2)C(“觐谒”原文标点:鹿头山由跆成郎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粜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兑攻)

3)C(“觐谒”专指宫员拜见帝王)

4)D(高崇文厌烦处理公亊文书,请求保卫边塞,没有拥兵自重)

5)

a,《阿跌光颜》延后了日期,害怕获罪,因此请求深人敌军立功赎罪,于是驻军在鹿头西,断绝了贼军运输粮草的道路。(得分点:“后”“罪““军”各1分,句意2分)

b,士大夫受胁迫而叛乱的都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舴保住了性命(得分点:“衣冠胁污者”的被动句式、“诣”“活”各1分,句意2分)

5. 《唐临宽容待人》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旧唐书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徐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馀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间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迂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6. 《濮仲谦雕刻》文言文及答案

《濮仲谦雕刻》

原文如下: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1)简析文中濮仲谦这个人物形象。

濮仲谦外貌古朴、谦卑,好像无能的样子,却身怀高超的雕刻技艺。他安贫乐道、乐于助人,不为权势和金钱而改变自己的志趣。

(2)分析本文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比,突出濮仲谦高超的技艺和高尚的品德。一、外貌谦卑,好像无能,却有巧夺天工的技艺;二、工艺精简,而艺术品的价值和艺术境界却很高;三、自身赤贫却施惠他人搜索。

译文:

南京濮仲谦,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卑微谦恭的形象,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可以夺天工了。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而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又必用盘根错节的竹子,以不用刀砍斧削为奇特,则是因为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却于是获高价,真不可思议。 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得到仲谦的手题字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在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7. 广东0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李迪传》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高考网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所考查的四个实词,都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之中的,且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

参考答案B解析A.奇:意动用法, 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解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 。D.都是竟然。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参考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围绕“胆量非凡”加以筛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

可先找出不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再用排除法,如本题中①④⑤并非直接体现诚信,由此可排除ABD选项。解析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参考答案D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解析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

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⒐断句和翻译。

(10分)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⑴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

四人风烈,往往。

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文言文---季布者_楚人也

1. 季布者,楚人也

《史记·季布传》原文: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

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

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

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

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上乃赦季布。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

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

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

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

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

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季布弟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皆争为之死。尝,亡之吴,从袁丝匿。

长事袁丝,弟畜灌夫、籍福之属。尝为中司马,中尉郅都不敢不加礼。

少年多时时窃籍其名以行。当是时,季心以勇,布以诺,著闻关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翻译: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

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

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

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

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

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

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

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

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

2. 有一篇写季布的文言文,内容是“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滕公留朱家喝了几天酒。朱家乘机对滕公说:“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滕公说:“他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朱家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汉文帝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 chán,缠)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11.C(指、意旨,意思)12.D(资,助。古今同,如“资敌”。)13.C(“朱家”是人名,其前不能加“于”)14.B(①⑤两句说的不是朱家的事,第⑥句说的是朱家侠义言行的结果。)15.B(说季布潜逃是为了“表示自己……”与文意不符。)16.(5分)①季布多次替项羽弄得皇上受窘(“使皇上处境困迫”亦可),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捉到他。(“窘“的使动用法要翻译出来)②季布接受召见(“被皇上召见”亦可),谢了罪,皇上授予他郎中的官职。(主语变换及被动、主动变换都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季布是楚人。好逞意气,以侠义自任,在楚地有名声。项籍让他领兵,他多次使汉王陷于困境。等到项羽被灭,汉高祖以千金悬赏捉拿季布,有敢于窝藏季布的,治罪要株连三族。季布藏匿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说:“汉朝悬赏捉拿将军您十分紧急,将要追踪到我家,您如果能够接受我的建议,我才敢出主意;如果不能,我愿先自刎而死。”季布答应接受他的建议,于是周氏给季布剃掉头发,戴上铁颈圈,穿上粗麻布衣服,放在广柳车中,一并带着他的家奴几十人,到鲁地朱家那里贩卖。朱家心里知道这人是季布,就买下来安置在田庄。嘱咐他的儿子:“田庄的事情听任这个奴隶的,吃饭方面不要亏待他。”朱家就乘坐一匹马拉的轻车去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滕公留住朱家款待数日。朱家趁便对滕公说:“季布有什么大罪,以至于皇上捉拿他这样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弄得皇上受窘,皇上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捉到他。”朱家说:“您看季布是怎样的人?”滕公说:“他是贤人。”朱家说:“做臣子的各替自己的主子效劳,季布为项羽用命,是他的职责。项磔的臣子能够全都杀掉吗?如今皇上才得到天下,偏偏因自己的私怨捉拿一个人,为什么要让天下人看着自己这样狭隘呢?况且由于季布贤能而汉朝追捕他又这么紧急,这样,(他可能)不向北投奔匈奴,就向南投奔南越。忌恨壮士从而帮助了敌国,这就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的缘故啊。您为什么不找个合适的机会对皇上进言呢?”汝阴侯滕公心中知道朱家是大侠,猜想季布藏在他那里,就答应说:“好吧。”等到适当时机,果然按朱家的意思进言。皇上于是赦免了季布。这时候人们都称赞季布能伸能屈,朱家也因此在当世闻名。季布接受召见,谢了罪,皇上授给他郎中的官职。

[朱家,人名,秦末汉初鲁地著名侠士,事迹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有记载。]

(文本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成都市第一次诊断性检测题

4. 求古文翻译

节选自 杜佑《通典》卷七《食货典》第七

自唐德宗即位即建中二年,天下共有户籍一百三十万户,依靠(德宗)分别派遣黜陟大使(官职)(于各道),重新案户比民,收入公家赋税,增加了一倍还要多。各个道增加户籍一百八十万户,(另有一百四十万户客户),共得到三百二十万户籍。于是使得赋税有常规(定额),人们知道定额,贪图财利的小吏就没有办法产生奸计歹意,狡猾的氓庶百姓都有自己的户籍(从而无从偷免税赋),这真是很合时宜的法令典章,整改弊病的好办法。过去的规定,百姓供应上缴公家,按人口制定租庸调三种租税,那些即使是王公大臣的佃户,也只用缴纳和普通百姓一样的赋税。自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战事渐兴,国家经费不足,于是徵敛的名目多了起来,并且没有定数,贪婪之吏专横放肆,借机犯法贪污,法令没有得到监督执行,普通百姓不知道上告投诉。那些狡猾的忍,就大多逃避缴税,有的以名做官,有的加入僧籍,有的加入军籍,有的依靠豪强,加上官府各级杂役,种类多种多样,难以去除。那些鲁钝的百姓就被征收赋税,供使差役,一天比一天穷苦艰难。建中年间的新政策,(将所有赋税)并入(春夏)两税。(这样)定额已经有了,就没有办法增加征收了,游荡不务正业的人都被登记在册,没有地方逃避赋税。但因派驻地方各位使臣规定的缴纳税额各不相同,有的地方轻重不一,加上因为(国家)多难,屡有战事,多余的人(指没有登记在册的人)今天就很多了。征收的数额也有了空缺。但旧额已经存在,可又无法核对人数。审查今日应该做的事,斟酌(实行)晋隋两代的政策,则户籍人口和土地数额应该可以增加一倍左右。这样赋税和兵役自然就可以减半了,赋税既然已经平均了,人们知道税额较轻,就免于颠簸流离的逃亡之苦,增加农桑之业。使百姓安定的方法,没有好过这个的了。各个道的账册加起来可以有二百五十万多户。比较历代户口,多的超不过五百万户,少的也不少于三百万户,错略计算天下(户口总数),除了屡有战争的地方,可以大概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户口。如果用晋隋的政策,应该可以得到五百万户口。以五百万户口出二百五十万户口的税额,自然只是后者的一半。古代的(治国的)道理,在于详细知道人口数额,才能平均他们的赋税差役,这样各种事业就会成功,国家才能富足,教化盛行,各种良风益俗才会真正为民众接受。正因为这样,(国家)才会没有灾难和叛乱。所以《周官》上记载了比、闾、族、党、州、乡、县、遂这些制度用以维持政治制度的稳定,很好的治理人民。(而《周礼》记载)孟冬(农历十月)司徒(官职)要向周王进献国家人口数额,周王下拜然后才能接受,其尊敬和遵守到了如此重要的地步。等到国家失政,就会户籍疏漏,人们如鸟兽般各地流窜而无法管制。国家也因此而穷困。各种弊端逐渐兴起,国家倾覆就不远了。治理国家最重要最需要长远规划的,想要追求国家兴盛的道理,不是没有根本的方法啊!(原文句读大量错误,最后应是叹号!)

5. 文言文季布辞官阅读答案

文言文《季布》阅读答案 季布者,楚人也。

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

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

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故必欲得之。”朱家曰:“君视季布何如人也?”曰:“贤者也。”

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耶?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

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

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己,犹以义不与也。

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子孙享有天禄四百馀年,宜矣!(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一卷·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购:重金收买 B.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 C.高祖以丁公徇军中徇:杀 D.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多:赞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身乎 D.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下列句子中,分别表明高祖“倡导礼仪”、“鄙弃二心”的一项是 A.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 B.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 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C.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 人怀贰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 D.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之所以要缉拿季布,是因为在项氏手下为将时,屡次使高祖身陷绝境。 B.朱家不仅冒险收留了季布,而是为他奔走,辨说道理,当季布最终被赦免后,朱家也名闻天下。

C.丁公当年遇到身处危难之中的高祖,被高祖的好话所打动,不仅没有将高祖杀掉,还主动撤回了军队。 D.当年的仇敌季布最后被封官,有救命之恩的丁公却被找了个借口处死,高祖这样做,是从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角度考虑的。

5.下列对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不仅认为高祖处置季布和丁公是必要的和恰当的,而且对处置的深远意义评价很高。 B.司马光认为高祖之所以这样做不是恩将仇报,而是由于“进取”与“守成”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C.司马光认为,高祖将丁公处死的目的是要让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明白礼仪并引以为戒。 D.司马光写这段话的目的是赞扬高祖富有远见、与时俱进的政治才能。

6.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

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徇:示众) 2.D(A“之”,到;B“以”:因为;C“其”,怎么;D“为”:上句的意思是“作为,身为”,下句的意思是“弹奏”) 3.B(A上句是写高祖起初对季布的态度,下句是司马光对“来者”的看法;C上句写高祖临危求丁公,下句写司马光对“贰心”人的看法;D上句言司马光对高祖对杀丁公的评价,下句写高祖“鄙弃贰心”的话语,非“表明”) 4.D(并非“找借口”,而是根据丁公当初的表现和自己统治的需要处死的) 。

文章标签: # 季布 # 文言文 # 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