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2024四川高考语文答案,四川高考语文答案

tamoadmin 2024-07-22 人已围观

简介1.2011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加点的是哪些成语呀2.2012年四川省高考语文必背篇目有谁知道呢,要最精确的答案!3.2011高考语文试题 2011高考作文题目 2011高考数学试卷 2011年高考答案4.2009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答案5.需要四川高考语文、文科数学、英语、文综选择题答案6.2013年四川攀枝花高考题语文都可能当总统阅读题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考纲

1.2011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加点的是哪些成语呀

2.2012年四川省高考语文必背篇目有谁知道呢,要最精确的答案!

3.2011高考语文试题 2011高考作文题目 2011高考数学试卷 2011年高考答案

4.2009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答案

5.需要四川高考语文、文科数学、英语、文综选择题答案

6.2013年四川攀枝花高考题语文都可能当总统阅读题

2024四川高考语文答案,四川高考语文答案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考纲陈述: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 合并各段内容, 概括中心意思: 寻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 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 审准题眼 规范作答

0.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点给分) 。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 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

第一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考纲陈述: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所体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人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一)散文的阅读:

1.明确概念

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文体特征 : 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

3.阅读要领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语言优美洗练,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阅读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理清脉络、层次,正确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抓住脉络线索,就是抓住散文小段、小层的抒情性话语,把这些话语组织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分析这些语句,大致就可分析出主题思想了。

2、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说来散文作品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分析起来比较难,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分析思考:一是用了哪些写景抒情方法,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还是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二是分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弄清散的“形”和不散的“神”,通过联想把握“形”与“神”的结合点。三是分析散文的立意、寓意或象征意,散文的深层含义都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必须看清作者赋予了“物”什么特点,什么品质或者什么思想。

3、领会和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一般比较优美,许多句子含义比较丰富,把比较典型的词语、句子放入到具体的段落中去思考,体会语言的妙处。

4、体会散文的意境,领会散文的主旨。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一定要进行联想和拓展,一般的散文,总是描绘、创造一个美好的意境,通过“物”与“人”来表现这个意境,换句话说,就是散文表现的精神或品质特点。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二)的阅读

1.明确概念 : 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文体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的基本特征,称为三要素。

3.阅读要领:

(1)要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分析把握的人物形象

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 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 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理清中的故事情节

在阅读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

(3)分析典型环境描写

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

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一: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作用二: 暗示及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作用三: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作用四: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作用五: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把握、透析的主题

的主题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的灵魂,分析的主题时: 1从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 2联系典型环境描写; 3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了解的叙事手法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第二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考纲陈述: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有关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2)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 新闻类文章的阅读: 包括新闻,通讯(特写,报告文学)

1.明确概念 :

新闻属于纪实类作品。它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

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内容一般包括6个要

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有三类: 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

观评价。

2.文体分类

1.消息(狭义新闻):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其特点是真,短,快。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

语五部分构成,结构上一般为”倒金字塔”式

标题: 消息的眼睛。传达消息最主要的实践事实等关注点。常有引题(背景烘托),正题(主要事实)和副题(补充)

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段),用简洁鲜明的文字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 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进行全面具体的阐述,展开事实。

背景: 烘托补充,或交代起因,或强调新闻的价值,或强调的重要。

结语: 紧扣主题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

2. 通讯:

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和事,要有新闻价值,必须真实,不能艺术虚构。

它们的区别在于:

(1)报道详略不同: 消息概括,一般只注重报道事实本身;通讯具体, 往往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进行全面挖掘。

(2)写作手法不同: 消息注重讲清事实本身,语言平实,文学性弱; 通讯的常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

方式,文学性强。

(3)结构方式不同: 消息一般为”倒金字塔”式;通讯则可以为纵式,横式等其它文学性结构样式。

(4)时效性不同: 消息时效性强,时效性相对较弱时效性时效性

通讯按内容分,包括人物通讯,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二) 传记类文章的阅读:

1.明确概念 :

传记和新闻一样都属于纪实类作品。它是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

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从立传人物来看,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2.文体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特点: 真实是传记的最大特征,不允许虚构; 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

历史记录,除了真实记录外,还必须具有感人的力量。语言朴实,人物刻画多用用白描。

3.阅读要领:阅读传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传记的有关知识,体会传记与和散文等文体的区别;

2. 抓住文中叙事和描写中展示出的人物个性,把握主任公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

3..对时间性较强的传记,可列表整理文章思路;

4.评传中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直接评价。一、(1分,每小题3分)

l.B 2.C3.A 4.D

二、(9分,每小题3分)

5.A 6.C 7.C

三、(9分,每小题3分)

8.A 9.A 10.C

四、(23分)

11.(10分)

(l)(4分)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2)(6分)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 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12.(8分)

(l)(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13.(5分)

门)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阴阳割昏晓 决毗入归鸟

(2)豁然开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于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 一时多少豪

五、(22分)

14.(4分)

第一问(2分):

“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

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15.(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

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16.(4分)

(1)(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2分)指夜晚的什刹海很关,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17.(8分)

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六、(l5分)

18.(4分)

举例:北京奥运会将惠及亚洲的旅游业。

19.(6分)

四个例子分为前后两组,每组3分。每组中,写出一个内容和句式都符合要求的句子,给1分;写出两个,给3分。

20.(5分)

每写出一句比喻,给1分;四句比喻在语意上构成一个系列,给1分。

七、(60分)

21.(60分)

2011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加点的是哪些成语呀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四川卷)

Ⅰ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模样(mó) 疲惫(bèi) 濒临绝境(bīn) 并行不悖(bèi)

B.麻痹(bì) 包庇(bì) 心潮澎湃(bài) 步履蹒跚(pán)

C.贮藏(zhù) 鞭笞(chī) 瞠目结舌(chēng) 解甲归田(jiě)

D.畸形(jī) 机械(jiè) 破绽百出(zhàn) 伺机报复(s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提纲 舶来品 一幅对联 一诺千金

B.凑合 主弦律 旁征博引 死皮赖脸

C.家具 炒鱿鱼 雍荣华贵 流芳百世

D.坐镇 明信片 枉费心机 平心而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伴随人类基因组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桓鲋卮蟮目脊欧⑾郑?云平馄怂访岳氲墓攀窭?肺幕?沼凶欧峭?俺5囊庖濉?BR>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溴甲烷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从而达到灭虫、防病、除草的目的。土壤熏蒸后,残留的溴甲烷能迅速挥发,短时间内即可播种。因此,溴甲烷是目前最受农民欢迎的一种土壤熏蒸剂。由于溴甲烷无色无味,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常常在这种熏蒸剂中加入约2%的催泪剂作为警报剂。

但是,前段时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一项声明,敦促全世界进一步限制使用溴甲烷。

与真菌、细菌、、昆虫等生物相比,人可能更脆弱。所以,作为一种对有害生物所向披靡的杀虫剂,它对人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可对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溴甲烷用于土壤消毒的量约占溴甲烷消费总量的70%。经溴甲烷消毒后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由于没有其他种类生物的竞争和牵制,农作物的病原菌势必大量繁殖、积累,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反过来,又不得不加大溴甲烷的用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

正是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呼吁尽快禁止使用溴甲烷。19年9月,《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达国家于2005年停止生产并禁用溴甲烷;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溴甲烷的生产量和消耗量不超过1995?1998年间平均用量的80%,并且将于2015年最终淘汰溴甲烷。

由于世界各国对禁用溴甲烷十分重视,加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取相应的措施。目前,已经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5.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6.从上下文看,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到大气中,破坏大气臭氧层,恶化大气环境。

B.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C.溴甲烷虽然能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

D.溴甲烷可使有的中毒者出现心脏衰竭、休克、双目失明等症状。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熏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

B.《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生产和消耗的溴甲烷总量不能超过1995?1998年四年间用量的80%。

C.从溴甲烷的特性来看,在实际使用中,除了用作土壤熏蒸剂之外,溴甲烷还可以用于其他物品的熏蒸和消毒。

D. 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

[注] ①玄: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固辞疾笃 辞:推辞。

B. 环堵之中 堵:院子。

C. 月致羊酒 致:送给。

D. 延问得失 延:延请。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隐于壶山之阳室西连于中闺 B. 乃为英设坛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 待以师傅之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D. ?怪而问之拔剑撞而破之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B. 樊英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来,顺帝责令郡县官府把他送进京城。到京后,樊英仍声称有病,不肯拜见顺帝。

C. 樊英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针锋相对,拒不应命。后来皇帝在生活上关心他,还以师礼相待,他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

D. 樊英不得已接受皇帝的诏令,既未能坚守自己的名节,又未能提出奇谋远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有人甚至对他进行批评。

Ⅱ卷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2)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13.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 , 。

《登岳阳楼》 , 。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柳永的《雨霖铃》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琵琶行》 , 。

《雨霖铃》 ,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瓦

冯 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16.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语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15分)

18.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浮列车的优点。不超出20字。(3分)

最近,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成功通过了室外实地运行联合试验。列车用的是常导电磁吸引力控制悬浮原理,运行中列车悬浮8~10毫米,时速在80~160公里之间。由于磁浮列车是在路轨上悬浮行驶,没有轨轮的机械磨损,因此列车运行平稳而安静。据了解,与时速可达500公里左右的高速磁浮列车相比,这种中低速磁浮列车成本低,适合城市内部和市郊卫星城之间的快速运输。

19.在“生活/事业”、“友谊/信任”两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仿照例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或相近,修辞手法相同,内容有意蕴。(6分)

例句:理想是一把尺,量出一个人眼光的长短;追求是一杆秤,称出一个人灵魂的轻重。

20.(6分)

2006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中国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女)和张昊(男)这对很有希望获得金牌的年轻小将,在完成重大比赛中尚未有人尝试过的高难度动作--“抛四周跳”时,20岁的张丹不慎摔伤膝盖。在大家都以为他们会放弃比赛的时候,张丹只经过5分种的短暂处理就重新回到冰面上,忍着伤痛与张昊一起流畅地完成了余下的动作,获得了银牌。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对张丹、张昊说一段赞美的话。要求说话连贯、得体,语言有文。不超过60字。

你对张丹、张昊说: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四川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C 2.D 3.B 4.D

二、(9分,每小题3分) 5.A 6.B 7.C

三、(9分,每小题3分) 8.B 9.D 10.A

四、(23分)

11.(10分)

(1)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2)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王发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12.(8分)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 ?”、“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13.(5分)

(1)楼船夜雪瓜洲渡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2)剑阁峥嵘而崔嵬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五、(22分)

14.(4分)

“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5.(4分)

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16.(6分)

“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17.(8分)

(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2)表现“我”对“瓦”的一往情深,使文章更有亲切感;点明主题,表达“我”灵魂归乡的愿望。

六、(15分)

18.(3分)

运行平稳安静,成本低,适合短途快速运输。

19.(6分)

示例:

生活是一杯酒,品出人生滋味的酸甜苦辣;事业是一面镜,照出生命价值的大小高低。

友谊是一条瀑布,飞溅着真诚的水花;信任是一缕阳光,驱散了怀疑的迷雾。

20.(6分)

示例:

你们以高难度的动作挑战自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国争光。今天的历练是为了明天的腾飞,未来的鲜花将为你们而绽放!

你们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受挫而决不放弃的执著,是奥运精神的完美诠释。你们,是冰面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世界因你们而美丽!

七、(60分) 略

2012年四川省高考语文必背篇目有谁知道呢,要最精确的答案!

A征订B悲天悯人C的D巧夺天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刊以介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欢饮广大读者到各地邮局“征订”本刊。

B.官府分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C. 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2010年,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

D.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2011高考语文试题 2011高考作文题目 2011高考数学试卷 2011年高考答案

第一册

1.沁园春 长沙

2.桑子 重阳

3. 再别康桥

4. 错误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劝学

第二册

1.过秦论(节选

2.兰亭集序

3.归去来兮辞

4.师说

5.阿房宫赋

6.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第三册

1.卫风?氓

2.秦风?无衣

3. 邶风?静女

4.离骚

5.迢迢牵牛星

6.短歌行

7.归园田居(其一

8.梦游天姥吟留别

9. 琵琶行

10.山居秋暝

11.登高

12.蜀相

13.石头城

14.锦瑟

15.书愤

16.虞美人

17.雨霖铃

18.念奴娇 赤壁怀古

19.鹊桥仙

20.声声慢

2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2.扬州慢

23.渔翁

25.李凭箜篌引

26.过华清宫

27.菩萨蛮

28.浪淘沙

29.桂枝香?金陵怀古

30.江城子

31.苏幕遮

32.一剪梅

33.六国论

34.游褒禅山记

35.伶官传序

36.石钟山记

第四册

1. 窦娥冤

2. 长亭送别

3. 陈情表 ——李密

4.愚溪诗序(“夫水,智者乐也”和最后一段——柳宗元

5.赤壁赋 ——苏轼

6.逍遥游 ——《庄子》

7.腾王阁序 ——王勃

第五册

1.蜀道难 ——李白

2.将进酒 ——李白

3.兵车行 ——杜甫

4.峨眉山月歌 ——李白

5.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6.客至 ——杜甫

7.旅夜书怀 ——杜甫

8.登岳阳楼 ——杜甫

9.齐桓晋文之事 最后一段——《孟子》

第六册

1.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思垂空文以自见)

2.屈原列传(曲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与日月争光可也)

2009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第一部分1至3页,第二部分4至6页,共6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30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2、本部分共3大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吉祥(jí) 棱角(ling) 狡黠(xiá) 长吁短叹(xū)

B.浸润(jìn) 蓦然(mò) 腈纶(qíng) 残碑断碣(jié)

C.喟叹(kuì) 愤慨(kǎi) 盥洗(guàn) 呱呱坠地(guā)

D.阻挠(náo) 女娲(wā) 咯血(kǎ)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胳膊 挖墙脚 墨守成规 卑躬屈膝

B.骨骼 莫须有 囤积居奇 以逸代劳

C.彗星 座右铭 鸠占雀巢 在所不惜

D.慧眼 吓马威 星罗棋布 面面俱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刊以介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欢迎广大读者到各地邮局征订本刊。

B.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C.在岗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2010年,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

D.九寨沟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暑,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2010年4月10日,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火箭起飞前进行了最后的检查,满怀信心等待着发射时刻的到来。

C.现代高新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图书馆运行机制的变革,其结果将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图书信息交流系统,从而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为增强全体员工的文明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我省某商业银行将取强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统内广泛推行文明服务用语和服务忌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气候研究敲响气候变暖警钟

过去5亿年里,地球高温期一般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期相吻合,反之亦然。目前,科学家正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以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地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不仅仅依靠计算机模型的预测。

研究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索。岩石可以揭示它们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如许多岩石只能在有液态水的地方才会形成。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能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要了解更久远时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必须用间接方法,如建立模型来研究各种长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因素。这些模型能显示数千万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平均含量的变化,但是无法提供短期波动的信息。测量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密度,也可以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另外,还可以测量浅海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因为这个比例和这些贝类生长时的海洋酸度有关,而海洋酸度又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相关联。

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敏感性。气候敏感性,是指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时的辐射强迫所产生的全球平均温度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摄氏度。但是,当地球气候变暖时,很多因素都会跟着一起变化。例如,气候变暖使大气中包含更多水蒸气,而水蒸气是一种强力的大气保温气体;气候变暖还会减少积雪和缩小海冰的覆盖范围,这将导致被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能辐射减少,从而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

联合国有关机构最近预测:在考虑了这些反馈效应之后,计算机模型得出的气候敏感性在2~4.5摄氏度之间,最佳估计值为3摄氏度。其实,计算机模型只考虑了对变暖效应的快速反馈,而那些几十年或几百年之后才会显现的反馈,例如陆地冰原范围的变化则被忽略了。因此,真正的气候敏感性可能比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更高。

由于现有的气候模型无法考虑长期反馈的影响,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唯一的途径是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为了使结果更准确,科学家研究了和现在相似的上新世早期(约450万年前),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00PPm(1PPM=百万分之一),仅比现在高一点,但当时的地球平均气温却比现在高3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5米,而永久的冰封面积也比现在小。对上新世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敏感性为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平均气温升高4.5摄氏度。

如果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一倍,那么可以预见,短期内地球平均气温会升高3摄氏度左右,而且在接下去的几百年里,气温还将持续攀升,被全球气候变暖困扰的人类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5. 下列关于“气候敏感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每增加一倍的条件下,气候敏感性越高表明地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越大。

B. 要获得更确切的气候敏感性,目前只能够研究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对气候的影响。

C. 联合国有关机构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气候敏感性时,充分考虑了随着气候变暖而变化的各种因素。

D. 不同时期气候敏感性不完全相同,研究上新世早期气候敏感性对认识今天气候变暖有价值。

6.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中,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必然伴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反过来,全球平均气温降低则意味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

B. 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会造成地球积雪的减少和海冰覆盖范围的缩小,这样将使得来自太空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会导致地球平均气温进一步升高。

C. 植物叶片气孔的疏密程度与其生长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关,根据植物叶片化石的气孔疏密程度,可分析这种植物生长年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D. 对上新世早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即使辐射不大的上升也会造成平均气温的升高,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使永久冰盖面积缩小。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上有一些岩石是能够在没有液态水的地方形成的。

B. 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C. 测量贝类化石中硼、钙的比例有助于了解特定年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D. 变暖效应的长期反馈使地球气温上升可以持续几百年。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一日,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胜”字,苦吟弗就。 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已,乃曰: “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欢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藤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 “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二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飞来妙过胜。”复请和云字韵诗,又随笔写云:“万里关河冻欲含,浑如天地尚函三。桥边驴子诗何恶,帐底羔儿酒正酣。竹委长身寒郭索,松埋短发老瞿云。不如乘此拎元济,一洗江南草木惭。”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 曰:“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告乃父之志

C. 试问徽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 告以特来侯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居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 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来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 吕徽之以耕种打鱼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又御寒办法。

D. 吕徽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120分)

注意事项:

1.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 本部分共4大题,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上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2)治中策骞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5分)

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2) 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13.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呜呼!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2) ,其彭觞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

有志与力, , ,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写自己会向后曾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 ,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锈损了的铁铃铛

宗 璞

秋天忽然来了,从玉簪花抽出了第一根花棒开始。那圆鼓鼓的洁白的小棒槌,好像要敲响什么,然而它只是静静的绽开了。飘散出沁人的芳香。这是秋天的香气,明净而丰富。

本来不用玉簪棒发出声音的。花园有共同点声音。那是整个花园的信念:一个铃铛,在金银藤编扎成的拱形门当中,从缠结的枝叶中挂下来。这风铃很古老,是铁铸的,镌刻着奇妙的花纹。铃中的小锤很轻巧,用细链悬着,风一吹,就摇摆着发出沉闷的有些沙哑的声音。春天和布谷鸟悠远的啼声作伴,夏天缓和了令人烦躁的坚持不懈的蝉声,秋叶蟋蟀只有在风铃响起时才肯停一停。小麻雀在冬日的阳光中叽叽喳喳,歪着头对准风铃一啄,风铃响了,似乎在提醒,沉睡的草木都在活着。

“铁铃铛!”孩子们这样叫它。他们跑过金银藤编扎的门,总要伸手拨弄它。勉儿,孩子中间最瘦弱的一个,常常站在藤门近处端详。风铃是勉儿的爸爸从一个遥远的国度带回的。从他装满问号的眼睛可以看出,他觉得这铃很神秘。

风铃那沉闷又有些沙哑的声音,很像是富有魅力的女低音,又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

勉儿常常梦见那总不在家的爸爸。勉儿梦见自己坐在铁铃铛的小锤上,抱住那根细链,打秋千似的,整个铃铛荡过来又荡过去。荡的高高的!他掉下来了,像流星划过一条弧线,正落在爸爸的书桌上。各种书本图纸一座座高墙似的挡住他,什么也看不见。爸爸大概到实验室去了。爸爸说过,他的书桌已经够远,实验室还更远,在沙漠里。沙漠是伟大的。

“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声音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玉簪棒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的摇着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缘处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你在这里!铁铃铛!”勉儿上学时照例招呼老朋友。他轻轻抚摸铃身,想着它可能累了。

风铃忽然摇动起来,幅度愈来愈大,素来低沉的铃声愈来愈高昂、急促,好像生命的暴雨尽情冲泻,充满了紧张的欢乐。众草木用心倾听这共同的声音,花园笼罩着一种肃穆的气氛。勉儿也肃立。那铃勇敢地拼命摇摆着,继续发出洪钟般的声响。声响定住了勉儿,他有些害怕。

“它把自己用得太过了。”紫薇是见过世面的。

好一阵,勉儿才迈步向学校走去。随着他远去的背影,风铃逐渐停下来,声音也渐渐低沉,最后化为一声叹息。不久,叹息也消失了。满园里弥漫着玉簪花明净又丰富的香气。

勉儿从学校回来,走过花园,风铃沉默着。那吊着小铃的细链僵直了,不再摆动,用手拉,也没有一点动静,他自己的心悬起来,像有一柄小锤,在咚咚地敲。

他没有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便和妈妈一起到沙漠中了。无垠的沙漠,月光下银子般闪亮。爸爸躺在一片亮光中,微笑着,没有一点声音。

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

勉儿累极了,想带着爸爸坐在铃上回去。他记得那很简单。但是风铃只悬在空中,小锤子不下来。他站在爸爸的书架上,踮着脚用力拉,连链子都纹丝不动。铃顶绿森森的,露出一丝白光。那是裂开的缝隙,链子和铃顶粘在一起,锈住了。

如果把它挂在廊檐下不让淋浴,如果常常给它擦油,是不是不至于?

“它以及很古老了,总有这么一天的。”妈妈叹息着,安慰着勉儿。

花园失去了共同的声音,大家都很惶惑,玉簪花很快谢了;紫薇的绉边小帽都掉光了;马缨只剩下了对称的细长叶子敏感地开合,秋雨在叶面上滑过。

那只锈损了的铁铃铛被取下了,卖给了古董商,勉儿最后一次抱住了它,大滴眼泪落在铃身上,经过铁锈、裂缝和长长短短的线路波纹,缓缓地流下来。

(有删节)

14.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中文的含义?(4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6.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6分)、

17.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6分)

六、(15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要点回答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缺少“什么”。不超过25字。(4分)

4月23日,“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其中,“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大学校长接受记者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顶尖大学在吸纳拥有国际学术背景人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制度和成功经验等方面缺乏全球化视野;许多人安于现状,在科研方面全方位地紧盯世界一流水平的意识不够,仅满足于在国内获奖或在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建议主管部门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学校营造出宽松的发展环境;全社会对于大学发展应抱有平和的心态,少一些急功近利。

19.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5分)

康桥 边城 雨巷 蜀道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20.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捐赠的肝脏在天津成功移植给了一位患者。请你以这位患者的名义给史铁生写一段感激的话。要求:①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②不写称呼语;③不超过100字。(6分)

七、(60分)

21.作文(60分)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需要四川高考语文、文科数学、英语、文综选择题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解析

语文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一中 梁波

本解析只代表我个人理解,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作坊(zuō) 心广体胖(pán) 处方(chǔ) 给予帮助(jǐ)

B.燕山(yān) 戎马倥偬(zǒng) 落枕(lào) 分外高兴(fēn)

C.干系(gān) 呼天抢地(qiǎng) 饮马(yìn) 供不应求(yìng)

D.泡桐(pāo) 济济一堂(jǐ) 空余(kòng) 作者附识(shí)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B、分外高兴(fèn) C、呼天抢地(qiāng) D、作者附识(z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对手在战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速度狂攻,压得曼联最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A、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C、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D、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对象误用,不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的希望融入城市。

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

A、搭配不当,“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前后不一致,应为“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等大量基层岗位和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高层岗位”

C、成分残缺,“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缺宾语,应为“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的地方”。

D、句式杂糅或偷换主语,“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应为“我们将参与活动全过程”。

4.依然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 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 “中国结”的起源可能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 它是中华民族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①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 ④③②⑥①⑤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

④是总说,排在第一,⑤承启后文,排在最后,①承启⑤,③②⑥注意里面的关键词“当时”“同时”。

二、(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过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D. 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 .《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 .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该是指“南北朝以前”。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 .《论语》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 .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

2013年四川攀枝花高考题语文都可能当总统阅读题

语文DABC CCB DDB

数学CBADB CBAAD DB

英语DBABC DADBC DBCAB CBADA ABDCA ABDCD BDCBA ABDCD DCBCB CDCBA ADCAB ABDCD BCFDG

文综 ADCAC CDABB DACDD ACDAB BDCBC ADADC DDDCB

在林肯当选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时,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

在林肯站在演讲台上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往,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开怀不已。等到大家的笑声歇止,林肯说:“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过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过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的技术。”

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参议院里的任何人,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

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我一定尽可能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都部化成了赞叹的掌声。

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

1 鞋匠的儿子当总统,议员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林肯的态度是怎样的?2 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下列句子包含的感情。(1)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往,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2)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3)

参议院里的任何人,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我一定尽可能帮忙。3 结合你对“批评、讪笑、诽谤的石头,有时正是通向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这句话的理解,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案:

1.讽刺,议论。 谦虚。

2.(1)讽刺,嘲笑

(2)佩服。

3.首先批评、讪笑、诽谤都是来自外界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性质的评价,这些评价会导致你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同时如果你看它们的角度不对的话就会因为过度放大自己的缺点而导致自卑甚至是气馁。“自信、潇洒、自由的台阶”其实可以直接理解为自信、潇洒、自由。

文章标签: # 分析 # 内容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