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作文导语_高考语文导语

tamoadmin 2024-06-09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语文考试规范答卷的技巧2.高考语文作文万能素材名人事例三篇3.高二语文教案离骚4.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句子赏析怎么做6.高考作文如何抓住阅卷老师眼球7.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及教学反思三篇8.滕王阁序导语设计,急需,我是高中生 导语: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在语文考试中不言而喻,很多同学的作文写作平平淡淡、毫无生气和文采可言,因此拿不到高分,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

1.高中语文考试规范答卷的技巧

2.高考语文作文万能素材名人事例三篇

3.高二语文教案离骚

4.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句子赏析怎么做

6.高考作文如何抓住阅卷老师眼球

7.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及教学反思三篇

8.滕王阁序导语设计,急需,我是高中生

高考作文导语_高考语文导语

 导语:高考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在语文考试中不言而喻,很多同学的作文写作平平淡淡、毫无生气和文采可言,因此拿不到高分,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文更加出彩,拿到高分呢?我认为,一定要巧用古诗文,多熟记运用古诗文可以让作文锦上添花。

高考作文高分技巧:巧用古诗文

 一、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一)化用或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 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之功。如200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以?忙?为话题,一考生化用项羽的?虞兮 虞兮奈若何?拟出标题?忙兮忙兮奈若何?,用冷静、严肃的笔触批判了现代都市文明带来的浮躁的?忙?,发出了对这些缺乏人文关怀的?忙碌?无可奈何的感 叹,结尾扣题,使文章在严肃的思考之余又产生诗意的美感。

 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 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 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 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 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开头意蕴深刻,诗意灵动。

 文章收尾处引用古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 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20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结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 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 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之痕,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辩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 人物,实在是一个漂亮有力的?豹尾?。

 (二)长篇或大量引用

 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于古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 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整段引用的如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豪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 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 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 涯依旧,物是人非的惆怅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 我无法回答。?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以此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 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而全篇多处引用的,2003年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可称得上是典范之作了。该文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 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紧接着引用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引出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认 识,确立文章主旨;然后紧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 从几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主旨,形象生动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收结全文。综观全文,恰到好处的引用、嵌入古典诗词,使哲理思考和情 感抒发传达得深刻而有底蕴,让文章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诗文结构出彩

 古人写诗作文都很讲究章法,每一首诗或每一篇文章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结构与写作脉络,再加上古诗文本身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 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这一点,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 情》比较典范。白居易的《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与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衬,其行文 结构与情感抒发融合无间,曲尽长篇歌行体诗歌之妙。《琵琶行之父母有情》这篇作文妙就妙在直接套用白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 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间关莺语花底滑?,?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 珠小珠落玉盘?,?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中泣下谁最多,掌上明 珠双眸湿(原诗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些诗句在《琵琶行》中本身就是串连诗歌内容、编织抒情脉络的关键诗句,被引用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不仅 巧妙地串起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三、模仿古诗文语言出彩

 高考作文的语言除了要能够根据文章需要尽可能得体准确之外,还应该尽量体现出个性色彩。如果你的文言功底比较扎实的话,不妨模仿古典诗文的语言,用文 言的笔法来表达现代的感悟,这无疑也是高考作文?出彩?的一记妙招。历年高考作文中都有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如2001年南京考生蒋昕捷的《赤兔之 死》,2002年江苏考生的《谏屈原书》,2003年四川考生的《愚者传》和北京考生的《转折》等。值得一提的还有2002年江苏考生写的五言叙事诗《孔 雀东南飞》,其语言脱胎于古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以一位才华横溢、有志投身西部大开发的青年作为叙事的中心人物,写得像模像样。请看其开头:?孔雀东 南飞,五里一徘徊。五岁进小学,九岁入省中,十五游南大,二十研究生。此生条件好,工作不愁找。东家婆也夸,西家婶也赞。姐弟笑盈盈,父母乐呵呵!好事人 相承,传遍南京城。?

 这些高考优秀作文在古典诗文语言的借鉴上,显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才华和较为深厚的古文修养,以及较好的驾驭语言的功力。

 在备考阶段,如果能将古诗文的备考和作文备考结合起来,注重积累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积淀,也许你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写出一篇?出彩?的高考作文 来。

高中语文考试规范答卷的技巧

#高考# 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可以多看一些满分作文,灵活运用。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2018年高考作文素材:经典名言名句三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一

1、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美国)

 2、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3、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4、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5、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6、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

 7、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8、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苏轼

 9、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12、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1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4、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5、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罗曼·罗兰(法)

 16、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念书吧!——契坷夫(俄)

 17、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王安石

 18、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英国作家)

 1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20、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塔帕(英国)

 21、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22、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爱迪生

 23、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雨果

 2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培根

 2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2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8、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3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3、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3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3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36、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37、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38、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39、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篇二

40、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1、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4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43、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

 44、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45、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46、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47、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48、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英国作家]

 49、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5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选自:读书名言

 51、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52、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5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4、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55、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5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57、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58、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5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6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62、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63、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64、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

 65、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66、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67、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68、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69、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王充

 7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

篇三

71、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钱三强

 7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丘

 7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7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75、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76、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7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78、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79、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80、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英国作家]

 81、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剧作家、诗人]

 82、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法国科学家)

 83、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麦考利[英国作家]

 84、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伯克[美国想思家]

 85、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86、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

 87、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88、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英国诗人)

 89、读书是我的。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90、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91、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92、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9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9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9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9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9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9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9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0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素材名人事例三篇

 导语:想要在高中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卷面至关重要,美观整洁的卷面能给阅卷老师好的印象,接下来我把规范答题技巧送给同学们,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考试规范答卷的技巧

 现象:第一印象好常能得高分

 据说,有这么一份作文试卷,由于开头写得非常漂亮,两位改卷老师都十分满意,都没往下看,不约而同就给打了50多分。后来,卷子传到组长处,才被发现,该卷的作文其实只是写了两三百字。高考改卷,由于时间太紧,很多老师不得不寻找捷径。据说,有个别老师改卷只凭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常常就给打高分。比如有的老师改作文,只是第一段看一下,中间看一下,最后一段看一下,分数打高打低全凭第一感觉。

 对策:虽然不是每个老师都凭感觉打分,但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在高考语文和英语作文改卷过程中,改卷老师每天面对那么多份试卷,如果写作上没有新意,就很容易流于一般。因此,写得别出心裁、个性鲜明、出彩,也是作文拿高分的策略之一。

 现象:不约而同都往平均分上挤

 高考改卷电脑会将每份卷子同时发给两位老师改,如果两人的评分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改完的这份卷子就是有效卷。而每位老师所改的卷子中有多少是有效卷,电脑会即时体现。因此,在改卷过程中,不少老师为求稳,不由自主会往某个分数段上打。如果发现自己的有效率低了,就会慢慢往平均分上挤。

 对策: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是文科的答题,特别是作文,因此,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

 现象: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高考时,每小题的.答案都会依题意设置若干个评分点,只有按规定的评分细则的采分点答题才给分。因此,阅卷过程中,许多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对评分点的寻找上,实际上就是对某几个关键词进行扫描,而忽略了句子的质量。

 对策:答题时,不论答多答少,首先要把答案的关键部分、关键词写出来,第二步才考虑句子的质量。这样,不论你怎么答,都不用担心失分。

 现象:阅卷常常只盯住答对部分

 由于评卷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所以往往只注意答对部分,对于答偏答错部分常常无暇顾及。?答对得分,答错不失分?的现象非常普遍。而除了要点之外,改卷老师在改卷时还看答题的基本结构是否正确,句子表达是否准确。如果结构清晰、句子准确、表达流畅,一般都能得到比较高的分数。

 对策:答题也好,作文也好,一定要把要点部分写完整,只有平常多多积累,才能在竞技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象: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对策:答卷时,一定要注意条理分明,字迹清晰,让人一目了然。有些考生害怕答题不能扣紧采分点,不分点啰嗦一大堆,这种做法反而影响了阅卷人员阅题速度,给寻找关键词带来困难,极易引起失分。

 现象:重用语规范轻个性感悟

 用语规范是高考试卷标准答案权威性公正性的具体体现,在各省市制定的评分细则中,对标准答案里关键词的近义词替换有明确的要求,符合就得分,不符合则失分,毫不含糊。因此,那些个人感悟能力较强而用语欠规范的考生失分几乎成了必然。失分的原因绝不是阅卷人员的个人水平所致,而是近于死板的评分细则、近于机械的扫描造成。

 对策:平常学习时就要养成规范用语、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样才不会在高考中无谓失分

 现象:喜欢锦上添花不爱雪中送炭

 在评卷过程中,有评卷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受总分的影响,当考生得分较高时,阅卷人判分往往慎之又慎,检查又检查,反之则易于草率。这就是评卷人?喜欢锦上添花,决不雪中送炭?的心理表现。

 对策:只能依赖平时努力。

高二语文教案离骚

#高考# 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想要写出好的作文,可以多背多记一些写作素材,灵活运用。以下是 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作文万能素材名人事例三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

篇一:海伦·凯勒--残疾人的骄傲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半时因病丧失了视觉和听力,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想象、不可忍受的痛苦。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老师的教育、帮助下,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曾受到许多国家政府、人民的赞誉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曾发起"海伦·凯勒"运动。她写的自传作品《我生活的故事》,成为英语文学的经典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素材分析:敢于正视人生的疾苦和磨难,是海伦成功的根本。正是如此,她才成了全世界残疾人的精神代表,成了残疾人的骄傲。

 素材使用话题:"残而不废""坚强成就人生""生命的价值"

篇二:博迪眨眼写作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素材分析:"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素材使用话题:"毅力""完美与残缺""奇迹的诞生"

篇三:红顶商人的中庸之道

胡雪岩以他卓越的圆通能力在夹缝里生存发展。在官场、漕帮黑白两道的夹缝里,在民族经济与西方经济的夹缝里,在左宗棠与李鸿章的夹缝里,他踢打出了一个世界、一方天地。胡雪岩的飞黄腾达是熟谙、遵守、利用潜规则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个夹缝最终毁了他,左宗棠的死使他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再回到一文不名,胡雪岩走完了他人生轨迹的圆圈。

 素材分析:一个绝顶聪明之人,往往善于利用规则而不是创造规则。胡雪岩的一生验证了这一道理,同时也说明另外一个道理:"玩火者必自 焚"。

 素材使用话题:"规则与人生""规则的双刃性"

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语文教案 离骚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 高中英语,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高考语文备考:问“句子作用”如何回答

摘要高三的同学们在空余的时间可以看一下高考备考的知识,掌握一些高考的备考知识对大家也是有帮助的。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语文备考,希望大家喜欢。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古诗词鉴赏: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句子赏析怎么做

#高三# 导语高三学生很快就会面临继续学业或事业的选择。面对重要的人生选择,是否考虑清楚了?这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困难的想选择。如何度过这重要又紧张的一年,我们可以从提高学习效率来着手! 考 网高三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你努力学习,圆金色六月梦

1.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错误》中闺中思妇对“归人”的怨情……情感“风景”可谓丰富多样。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断章》等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用得较多,如“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复习要点:

 1、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

 2、按要求朗诵。

 3、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

 4、相关的文学常识。

 5、分析意象;发挥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

 6、背诵:《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

3.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3.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5.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筚路蓝缕:只能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7.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他东西多。

 8.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10.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形容妇女。

 1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18.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19.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20.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21.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22.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23.沁人心脾:形容诗歌或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24.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25.别出心裁:形容构思、设计等独创一格。

4.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著有长诗《桂林底撤退》,小说集《暗影》《再见》,论文集《论走私主义者的哲学》等。

 2、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派,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3、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著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6、朦胧诗是新时期诗坛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个诗歌浪潮,也是一个取得了相当高艺术成就的诗歌流派。它于70年代后期产生。朦胧诗强化现代意识,突现创作主体,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给诗歌带来了更多扑朔迷离的意象和暗示意味,显示了与30年代诗歌决然不同的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舒婷、顾诚、江河等。

 朦胧诗的特点:构思上,强调内在思维;表现手法上,追求意象化,往往将象征、暗示、通感等手法并用,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9、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是一个政治家,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但为小人所谗,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绝望,相传投汨罗江而死。

 10、《离骚》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11、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作为诗人,他一生写了800多首诗抒情诗和十几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普希金的重大贡献还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代表作有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12、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19世纪40年代末他加入了“自由土地党”,反对美国的蓄奴制,主张土地改革,代表作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惠特曼的诗歌总集,其寓意是在于“草叶”随处生长,最富有生命力。它象征着普通人,也象征着发展中的美国,同时,也象征惠特曼自己关于民主、自由的理想和希望。

 13、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南宋的爱国诗人。遗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诗意。

 14、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他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著有《七录斋集》。

 15、碑记,又称碑志。“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刻石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三类,即宫室庙宇碑,墓碑和功德碑。墓碑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和高尚的品质。

 16、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钥匙》《天鹅曲》)。

 17、杨绛,本名杨季康。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

 18、李约瑟,英国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国际科学史联合会主席。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用历史观点看待中国传统的科学》等。

 19、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

 20、瞿秋白,原名瞿双,后改名瞿霜、瞿爽,无产阶级革命家,现代作家、翻译家。作品有《饿乡纪程》、《赤都心史》等。

 2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做“春秋三传”。

 22、魏徵(580—643),字玄成。他是唐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魏徵有胆量,敢于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助于“贞观之治”。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除《隋书》和《梁书》等他撰写的一部分外,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他的言论多见于唐朝吴兢所撰的《贞观政要》。(谏,规劝尊长使他改正错误。疏,奏疏,封建时代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23、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述历重大的政治事件和历代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国的兴亡;列传记述官吏、名人、一些下层社会人物的言行事迹;书记载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表记史实年月。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4、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艺术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25、墨子,名翟,鲁国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53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6、《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任秦相国时,集合他的门客们共同编写的。全书共26卷,分12纪、8览、6论,共160篇。内容以儒、法、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名、墨、农、阴阳家言,实际上是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武器,故称为“杂家”。

5.高三上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若不阙秦皇岛阙,通“缺”,损害。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勾践灭吴(节选)》南至于句无句,通“勾”。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将免者以告免,通“娩”。三月释其政政,通“征”。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亿有三千有,通“又”。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魔厉,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炼。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歠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歠,通“啜”,给人水喝。

 3.《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触龙说赵太后》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必勿使反反,通“返”。

 5.《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6.《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古义:文中是对秦穆公的敬称,不敢直接称对方时的婉转说法。今义:掌管某些项事情(工作)(的人),可用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义: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古义: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今义:医生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死在野外尸体不能收殓埋葬。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龋古义:男子。今义:男女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9.今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田地或疆域。

 10.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

 11.是使民养生葬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音cān,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14.假舆马者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15.蟹六跪而二螯古义:腿,蟹脚。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16.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

高考作文如何抓住阅卷老师眼球

 导语: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赏析句子让很多同学不知道该怎么答,有些同学甚至看到题目觉得一头雾水,所以在这个部分拿不了几分,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些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到大家。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句子赏析怎么做?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例句2:?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例句1:?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赏析以?海?、?墙?作比喻,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透过字表,我们能够领会到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

 例句2:?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

 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例句3:?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赏析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例句1:?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它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它一刻比一刻兴奋,一刻比一刻用劲。?

 赏析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以表现大海惊醒后的剧烈动荡,展示了大海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读者读来琅琅上口。

 例句2: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么?峡谷莫非不明白?

 赏析作者用两个反问一个设问表达了对阳光不公的抗议,?莫非?一词更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怨恨之情。

 例句3:《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文章最后写道:?此刻,北风正在敲打着我的窗户,而我的那几株腊梅,依然在那里默默地绽蕾,默默地吐着清幽的芬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赏析?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例句4:《鼓神》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赏析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例句1:?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赏析小草比树木高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借用地势;而树木凭的是自身的优势,这里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地下森林的欣赏之情。

 例句2:?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赏析以大海周围的景物岛、山、星星为衬托,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例句3:?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

 赏析作者直抒胸臆,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例句1:?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例句2:?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因此即使是伴妻一道默坐在房里,从闭着的窗户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赏析文章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使文章结构谨严。

 6. 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例句1:?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例句2:?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赏析作者用第二人称手法,面对面地直接抒发感情,强烈表达了自己对峡谷的关切、同情、抱不平以及无限的敬意。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及教学反思三篇

懂视小编导语:高考作文一直为人们所争论不休,却又不能否认它的地位,它占据了高考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篇关于高考作文技巧的文章,还有优秀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俗话说:?意犹帅也。?作文,首先要注意审题立意。有的同学,下笔千言,思接千载,思想像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结果导致离题万里,可能因为一篇作文,在考场上就一溃千里。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提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先过好审题立意这一关。要想在考场上作文立意方面得到高分,首先要摸清阅卷老师的心理,弄清决定阅卷老师判分的因素。

其实,阅卷老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作文三眼看,看三眼?。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要被判?死刑?。

老师的?第一眼?很快很短,不可能反复阅读琢磨你的观点。因此,高考作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虚。他们的?这一眼?,一般习惯性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看标题。这是阅卷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考生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

2.看开头、结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阅卷老师寻找观点的关键之处,所以,开头最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的语言呼应观点。

3.看小标题。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简洁又醒目。

4.看文章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有些考生审题不细,内容与标题没有内在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作文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

优秀范文欣赏: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幽静的山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艳羡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泽。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边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名利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深山最深处的彩蝶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滕王阁序导语设计,急需,我是高中生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界定必修课必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文艺评论和随笔。本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属议论文范畴。本文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学会咬文嚼字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对议论文有所了解,但写作能力比较薄弱,更缺乏字斟句酌的谨严精神。大多数学生鉴赏能力有限,对文艺评论的阅读存在困难,因而更需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达到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2.教学难点:在鉴赏与品味文章事例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我们还记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这样写雪的“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作者为什么不用“大”而用“紧”呢?一个“紧”字不仅表现出当时气候环境的恶劣,还渲染出事发之前的紧张气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形象写出了雪下得大,还写出了当时的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曾评说“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真可谓一个“紧”字而境界全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炼字的文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是怎么教我们咬文嚼字的。

 二、学案反馈与评价

 三、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也指十分认真地斟酌字句

 本文中指:“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

 四、理清文章思路

 (一)作者都运用哪些例子来说明文学上必须“咬文嚼字”?

 (1)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3)韩愈改推敲

 (4)苏《惠》诗

 (5)“西施”等套语

 (二)分析文中例子: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郭沫若“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

 3.韩愈改“推敲”。

 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

 4.苏《惠》诗剖析

 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5.“西施”等套语。

 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合作探究

 1.本文主张咬文嚼字但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宋代陆象山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明确: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明确: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六、小结

 本文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用两个事例和几组词语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善用联想意义,是正面,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套语滥调,落入下乘。写文章时要求炼字,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炼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七、当堂检测

 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八、拓展提高

 鉴赏划线的词:

 1、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宋祁《玉楼春》

 明确:“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

 全都点染出来了。“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确:“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

 九、布置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2.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3.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B.红杏枝头春意闹

3.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学反思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大众化的就是这篇:

☆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还有几篇不错的:

☆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我写的就是这篇,感觉这篇最好。)

☆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如果不错的话就顶我吧!我可是挑了很长时间的。(感谢我歌神同学吧!嘻嘻...)

文章标签: # 读书 # 文章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