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题乌江亭考题,高考题乌江亭

tamoadmin 2024-07-08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中的诗词鉴赏2.抒情方式是什么?3.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判断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4.怎样鉴赏诗歌?5.上海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怎么做6.考试没考好怎么安慰为您奉上相关的答题方式,请参考: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瑰宝,古典诗歌鉴赏是一件需要有深厚文学功底才能做得鉴赏得很好的事情。但是古诗鉴赏又是高考语文中必考的一道题,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颇有难度,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高考古诗文鉴赏答

1.高考中的诗词鉴赏

2.抒情方式是什么?

3.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判断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

4.怎样鉴赏诗歌?

5.上海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怎么做

6.考试没考好怎么安慰

题乌江亭考题,高考题乌江亭

为您奉上相关的答题方式,请参考:

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瑰宝,古典诗歌鉴赏是一件需要有深厚文学功底才能做得鉴赏得很好的事情。但是古诗鉴赏又是高考语文中必考的一道题,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颇有难度,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考高考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

高考古诗文鉴赏:古诗鉴赏法

上面提到的高考古诗文鉴赏:古诗鉴赏法是诗歌鉴赏的经典方法,同学们应该多参考这种方法,看看别人是如何答题的,这样对自己的学习才能有所提高。

高考中的诗词鉴赏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3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2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 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39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4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40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5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4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6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瑟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③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乐而忘返.

④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⑤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二,如何鉴赏诗歌形象

第一步:感受客观生活图景.

①了解物象的性质:乌鸦象征着凄凉,柳和送别有关,浮云象征着游子等等.通过看物象的性质把握诗人的感情主旨.

②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联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感受生活图景的性质.

③分析写景用了哪些技巧,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粗线条白描,还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有没有铺垫,衬托等.

第二步:体会感情.

①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基调是"乐情"还是"哀情",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格调是高昂还是低沉,对事物是褒还是贬.

②具体抒发了什么感情,为什么.

③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第三步:体会形象对读者的感染作用.

是轻松愉悦,心旷神怡,还是惊心动魄,热血沸腾,或是慷慨悲歌,勇气倍增等.

一,结合已学的诗歌,了解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1,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2,建功报国

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4,超尘脱俗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5,生活杂感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4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7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理解不同题材的古诗所表达的不同内容

要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诗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古诗按题材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托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还乡诗等.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以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鉴赏山水田园诗,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带上了诗人的感彩.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④,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首先,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再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最后,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咏物言志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感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3,边塞征战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朵奇葩.当然,我们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鉴赏边塞诗,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是大有帮助的.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和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更多了一些凄凉,一些惆怅.

作者: chenmenzhe 封 2006-7-19 20:41 回复此发言 删除

--------------------------------------------------------------------------------

8 回复: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产生了,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等.鉴赏咏史诗要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最主要的是我们在鉴赏古诗时,要仔细推敲作者的态度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们由于不同的艺术技巧,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对于同一历史题材,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

抒情方式是什么?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2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 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一,诗歌形象的分类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物.高考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识别,对其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其特征的把握,对其社会价值的认识等.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三类: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具体言之,古诗中常见的形象有以下几类: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青衫泪湿,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

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怎样判断10种常见古诗题材分类

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分4种,分别是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抒情是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大都直抒胸臆。如思慕所爱的姑娘便直抒“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思念远征的爱人竟宣称“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 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

关汉卿的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古典诗词中写送别之情的篇章不少。如柳永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再如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

概念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站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编辑于 2018-04-15

提交成功!

感谢你的认可,不表个态再走吗?

评论

查看全部5个回答

唯美句子_拼多多_畅销商品批发价

正品低价_品质保障_极速发货_轻松购物_优惠价格!看一眼就心动!

lp.pinduoduo.com广告

高中作文怎么写_多数人不知的提分秘诀_尖子生这样做

根据文中提到的绝句为您推荐

高中作文怎么写,与其刷题,不如花点时间巩固高考必备知识点!别让提分项失分!高二 高三了,还是中等生,三个;提分策略',决定你高考成绩,点击查看

xr4.xmhgwl.cn广告

更多专家

抒情方式有哪几种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情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松果倾诉APP]关于情感的_免费在线咨询

关于情感的后悔分手想要挽回?专家支招助您成功轻松挽回爱情!关于情感的

广告2021-07-21

一般抒情手法有哪些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 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根据作者抒情时所借用的对象,分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三大类。 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扩展资料: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托物言志 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 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 如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梅议政,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是通过刻画餐风饮露的秋蝉的形象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借史抒情 如张可久的《[中吕] 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如此。还有一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如此。

399赞·18,319浏览2019-10-09

古诗词的抒情方法有哪几种

什么是诗词中的抒情表达手法

1播放

抒情的方法有哪些

你知道记叙文中抒情有哪些形式吗

11赞·1,755浏览2020-01-20

抒情方式有哪几种 — 找答案,就来「问一问」

4563位专家解答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作文中抒情方式有哪些

借景抒情(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触景生情(间接抒情)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咏物寓情(间接抒情)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 咏物言志(间接抒情)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魏巍 融情于事(间接抒情)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融情于理(间接抒情)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抒情方式有哪些?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因事抒情)(借景抒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3.拖物言志4.咏史抒怀

怎样鉴赏诗歌?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上海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怎么做

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①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和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②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的感情抒发。饱含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也可以间接抒发,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据事发意。

③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语言具有和谐悦耳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的律诗是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的。

2.对古代诗歌要有大致了解

古代诗歌的种类形式很多,一般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古风)、近体诗(格律诗)。古体诗只要押韵即可,字数、句数、对仗都不作严格要求。而近体诗在音律、平仄、字数、句数、对仗等方面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3.感受诗的形象

诗人创作诗歌时,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都是以想象为中介而融合成诗歌形象的,读者就应该透过诗人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联想、想象,涵泳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出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启迪读者的思想内容。鉴赏时认真理解诗人塑造的形象,以利把握主题。

4.领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诗的意境,就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为了创造出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常常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和象征、联想和想象等手法,那么,鉴赏诗歌时也应借助这些艺术手段来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5.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语言之美集中表现在精炼美和音乐美上。“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足以说明古人在诗歌语言上的炼字,简直是呕心沥血的。

古代诗歌语言还具备以下特点:

①省略成分多,要靠体会诗意时补充。

②因格律或押韵需要,字词倒置的现象十分普遍。

③诗词中的用典使诗意丰富而篇幅短小。

④诗词语言的跳跃性大,必须准确把握诗人的思路,才能很好理解诗意。

⑤诗词具体的用词活泼,一字传神。

⑥诗词讲究平仄、押韵,节奏感强烈,琅琅上口,易诵读,能歌咏。

总而言之,鉴赏诗歌离不开“身同感受”的体悟,感受形象,理解内容,评价优劣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二、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①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词语的含义并非指一般的意义,是指特殊的含义。一是指诗、词、曲中使用了的典故,只有理解了典故的意义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如《从军行》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关山月”即为用典。“关山月”本是汉乐府诗题,这类诗歌是歌咏戍边将士之苦和思乡之愁的。这里作者是用“关山月”来表达这些愁苦的。

另一方面是指一些词语的语境意义,而这些语境意义常和一些修辞手法连在一起。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闹”了。这里的“闹”生动形象描绘了杏花盛开时成团成簇的盛况,和枝头上蜂飞蝶舞的繁忙景象,这“闹”有充盈和生机盎然的深意了。

②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是力求凝炼的,有时还工整对仗,讲究音韵,造成句子有如下特点。一是省略跳跃,要做必要的补充;二是语序排列颠倒,理解时必须调整成正常的语序后才能正确。调整语序主要是依据词语意义之间的关系。

2.进而理解深层含义

①理解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从两方面入手。A.对上下文中有关词语要联系起来理解。B.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历史背景来理解。作者诗中意思不会无病呻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感而发的,联系作者处境和作品背景。可使我们深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

②理解诗句的意境意义。诗句的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融合,要理解诗歌语句的意境意义,首先应分析作品中所叙的事,所写的景是什么,在脑海中形成那事那景展示的画面,再依据这些画面去想象作者处于其中将会有什么样的感情。从而理解出意境意义。

理解并体会诗句的意境意义,最重要的是要在我们的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作品中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能够切实地设身处地体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把握住作者在写所写之景时的感情基调,那感情或明快,或高亢,或阴暗,或低沉,或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等等,这样就能够比较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深层含义了。

3.从艺术角度鉴赏

①语言艺术的特点。诗歌语言较普遍的要求是精炼、含蓄和跳跃性。A.精炼,就是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文字表现出尽量多的丰富内容,且用语准确、生动、形象,是为诗歌语言的个性艺术特征。B.含蓄。诗的语言一般不直露直说,要求表达感情也不直露,而是意在言外,却能事清、景明、情真,绝不赤裸裸表白。

②艺术手法。一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不加任何掩饰地抒发出内心感受。还有间接抒情,即有的是借景抒情,也叫托物言志,依事明理;有的寓情于事,把感情放入叙事之中来表现。一是表现手法。鉴赏诗歌时,必须弄清楚诗人运用哪些具体的手法来表达。而表达手法常常有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和一些常用的修辞格:比喻、比拟、对比、夸张、借代、衬托和象征手法等。

归纳起来,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就是:“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表达技巧”这样三大方面。为了更直观而简明,特列表如下:

三、鉴赏诗歌必须注意

1.分清类别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有古风(古体诗)、格律诗、民歌、乐府等;而在古风(古体诗)和格律诗中,又可分出多种类别。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

2.体味意境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3.咬文嚼字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鉴赏时必须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深刻领略含义隽永的字词,切实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各种技巧。

4.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依靠各种艺术手法表现的,例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对比”等等。要准确理解这些手法,应有助于披文入情。

四、鉴赏诗歌分类指导

1.写景抒情诗(主要是山水田园诗)

鉴赏山水田园诗,主要从三个方面掌握。

首先,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国古代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的,于是就有了诸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入景”的说法。自然景物一经诗人纳入诗中,必然就会烙上诗人感彩的烙印,并为表达诗人的特定的情感服务。比如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短短四句诗,却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诗中写出了烟花含愁,孤帆满载着遗憾,天际碧水带走了无尽的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每一个画面中流露出来,故意境全出。

其次,领会诗人写景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尤其对一些看起来,表面上是纯粹写景的山水诗,应全面联系来理解情感。如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色彩丰富,诗情活泼,意象飞动。透过所写景物我们可以轻易地体会到诗人那种热爱祖国河山的爱国情怀。但是,如果深知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平定后,那么,诗中应该还包含有对万象更新的企盼,和顺流东下的喜悦之情。

鉴赏诗歌,应审出作者情感的寄托,诗人情感寄托之深浅,之远近都应判断分明。

最后,深入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诗中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是注意作者的观察角度和描写景物的方式方法。角度有“高、低、俯、仰、远、近”等;方式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绘态”等;而一些描写技巧主要表现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对比”等细节描写;还有就是“比、兴”等。

诗歌中语言特色主要与风格相关,如“雄浑壮丽”、“豪气冲天”、“刚劲铿锵”和“哀婉凄清”、“缠绵悱恻”、“儿女情长”等,都必须通过不断的长期诵读,体味,剖析、领会才能深入把握其中的风格和技巧。

2.咏物言志诗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古人喜好吟咏的对象,大到山川河谷,小至花鸟虫鱼,无一不是诗人描摹歌赋的对象,在诗人细致入微的描写雕刻的同时,总要非常自然地寄托着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诗才可能是好诗。因而咏物诗必言志,否则不可能成为好诗。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其以下特点,

其一,咏物诗必定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追求贴切逼真,但又不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而是要深入到景物的灵魂,充分展示出其神韵和品格,在形似之后力求神似。古人写咏物诗追求“不即不离”,即“不滞于物”,就是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双双“曲尽其妙”,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鉴赏咏物诗更侧重于诗的“曲尽其妙”的特点。

其二、咏物诗中描摹事物离不开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感情,鉴赏咏物诗必定要注意作者感情。但是应有所区别,因为诗人们各自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性格,志向,以及在创作诗歌时的观察角度,认识的深浅等方面的不同,哪怕是描写同一事物同一对象,其感受和感情也往往是不同的。鉴赏时必须“明察秋毫”。

在此,要提醒的是,并非所有的咏物诗都会饱含作者明确的感情寄托的。

其三,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有以下特点。从整体构思上而言,咏物诗或用拟人,或用比喻,手法不同,却能反映出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入了所咏对象之中,只不过深浅、含蓄和明朗不同罢了。一些作者自我形象不明朗的客观咏物诗,常常会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另外,从具体的描写方法上看,诗人对所咏对象,除了正面的直接描写外,还会采用侧面的间接描写,采用衬托、烘托、托物等手法,以更充分表现出所咏之物的气质和神韵。

3.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这一流派主要形成于唐代。在唐宋时代,出现了一批着力描写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人,产生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歌”,并且蔚为大观,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束奇葩。

边塞征战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方面的,鉴赏边塞诗就应该从多个角度切入,全面体味诗的整体风格,把握时代风貌,领会作者感情。

因为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出国家命运兴衰的文学作品,所以,鉴赏边塞诗必须了解作者时代特征,才能更准确体会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边塞诗被誉为“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组成方面,不少诗歌写出了边关将士勇敢豪迈,一往无前;即使写艰苦战争也是壮丽无比的;写出征远戍也是爽朗明快的;写壮烈牺牲也是死而无悔的……时间流逝到中晚唐后,国势开始衰微,边塞诗中不免夹杂了悲壮和惋伤的描述内容;到宋代,国家民族劣势,国难不断,外侮横行,致使边塞诗流露出的感情多为报国无门的愤懑,无家可归的哀痛,多了一些凄厉,多了一些惆怅。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把握好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准确贴切,否则难以真正领会时代特征的不同风格。

所以,在鉴赏边塞诗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任何一首边塞征战诗的大题材相近,而每首诗歌却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在鉴赏这类诗歌时,要能够区分出每首诗作的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从而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真正的深情。边塞征战诗歌的内容异彩纷呈:有渴望建功立业的,有激情报效国家的,有写出征将士乡愁和家中妻子离恨的,有表现塞外生活艰辛和连年征战残酷的,有不满帝王黩武开边和怨恨将军贪功启衅的,有久戍边关怀念家乡和亲人的,也有惊异不同中原的塞外风光的等。

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壮悲慨,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微体会,才能有可能准确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所反映出来的边塞征战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4、怀古咏史诗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了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正因为这样,诗人们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早在魏晋时代,甚至于更早一些年月就已经产生了,一直发展演变到唐朝便蔚然成风,从而形成了怀古咏史派的诗。唐朝还出现了诸如刘禹锡,杜牧这样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怀古咏史诗从此便成为我国古代诗歌海洋中一朵耀眼的鲜艳浪花。

鉴赏怀古咏史诗,必须要很好地解决以下的几个问题:诗人所描写的古人、古事和古迹是怎么样的;诗人为什么要着力写这样一个古人,这样一段古事;在描写和抒情中,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态度、观点和认识;诗人是运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他的态度、观点和认识的······阅读诗歌时,能够较好地弄懂这些和与此相关的问题,那么,鉴赏任何一首怀古咏史诗就应该有七八分把握了。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切实做好下面几点。

首先要弄清诗歌中所写的史实。对于诗歌中所牵涉到的史实、人物、事件简况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这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必须积累相当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积累越多,对鉴赏怀古咏史诗就越容易深入。本来,文史不分家。中学历史课、语文课以及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相关的知识,都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的宝藏。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怀古咏史诗时,一定要切实注意读好其中的每一项注解。这也是读懂和理解原诗的一把金钥匙。有了历史知识,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不会误入误区,不会想当然了。

其次,要准确体会诗人诗作的真正意图。历代诗人都会对尘封已久的史事抒发古幽之情,那一定是有与现实相关的因素,或者是有引发感慨触发的媒介的。比如说:北宋苏轼被贬到了黄州,他到过当地一个名叫“赤鼻矶”的地方凭吊古人古事,而这个“赤鼻矶”是相传为三国时代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就成了触发诗人苏轼感慨万千的媒介了。而实际的历史上,赤鼻矶却并非赤壁之战的原战地。再说辛弃疾登上了京口北固亭后,写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在词中,词人从历史上孙权、刘裕都是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并取得了胜利的历史事实,联想到今天的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以及自已满腔热情却报国无门的现实,因而留下这首千古绝唱的词篇。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词人感叹被触发而出的媒介。

第三,鉴赏怀古咏史诗,要特别留意诗词中的思想感情。诗人词家怀古咏史,大致上可以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诗人词家在对历史作出冷静而理性的思考,而自己并不置身其中。比如晚唐的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极力为项羽的自刎而万分惋惜。他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到了北宋的王安石,他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在他所写的《题乌江亭》一诗中是这样写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两位诗人虽然对同一历史事实有不同的看法,但相同的一点是:抒发感情,却置自身于事外,比较冷静而客观。另外一种情况是领会感情的同时,注重把史实与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或者是感慨个人遭遇的不幸,或者是抨击社会现实,表现心中的不满。比如前面提到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词便是如此。

在鉴赏古代诗词领悟感情的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就是诗人只抓住历史中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就是一首借今讽今的佳作。诗云:“宜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利用诗词表达对史实的认识和态度不尽相同,各有观点,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观点中领悟其感情。再如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上堪称为“和亲”的故事,就因人而异。杜甫的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毫不保留地而且是极其深沉地抒发出了自己对那远嫁异域异地的美姑娘的深深的同情。尽管杜甫在此是就事论事,没有丝毫节外的议论。故以历史事实抒情的客观性中仍包含有主观色彩。同样是针对“昭君出塞”的史实,王安石却是这样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南北。”明眼人一见便知,王安石是“借他人酒怀,浇心中块垒”,更多的情感是表现出自己被排挤后的失望内心感受,且行文之笔法是辛辣和冷竣无情的。

由此可见,面对同一历史事实和题材,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处境下的心情,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的。从诗人的不同的情感的表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诗人们不同的诗的艺术技巧,而且还可以见到诗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最后一点,在鉴赏怀古咏史诗词时要分析其写法。诗词的创作有“构思”和“章法”上的区分。在构思上,怀古咏史的诗词可谓百花齐放,各放光彩。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有由议论而引发开去的,如清人刘献庭的诗:“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就是借用“王昭君出塞之事”,对汉元帝统治的昏庸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可见议论引发开去的功效。

在诗词创作的章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或作正面描写对比,或作侧面间接烘托,或者多种修辞运用,或者直接议论抒情,不一而足。章法上不同的写法,实则是由诗词的主题需要而决定的。写法常常反映出诗人的风格。鉴赏怀古咏史诗词,同样要对具体的诗词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内容,并从中领悟出诗作的基本风格。章法是风格的表现。写法与修辞紧密相关。因此,在鉴赏怀古咏史诗词时,要特别留意诗词中的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与这些人和紧密相关的典故。有些诗词,失去了典故的鉴赏就失去了一切意义。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总共用了六个典故。如果对其中任何一个典故毫不了解,就根本无法进行鉴赏的。反之,如果对词中所有的典故都有所了解和掌握,就能较好的体会出作者用典的良心和目的,鉴赏诗词就容易多了。

5、即事感怀诗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就是由一点事由触发灵感,生发开去,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慨。这里说的所谓“即事”诗,一般说来是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的,之所以要将这种“即事感怀诗”划为一个诗的种类,说白了,就是为了学生高考的应考需要而定的。因为在高考中除了在上文所列的“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这样几类富于明显特征的诗词之外,还仍然有不同于这几类诗词的其他题材的诗词歌赋作品。比如说还有诸如“怀亲、送友、思乡、赠别、生离死别、人生感悟、闲情逸志和羁旅奔波、疲惫劳顿”等等,这些内容的诗歌都很可能会被选作高考诗词鉴赏的考题,故特一个种类聊加分析指导。

正因为“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因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的感慨成诗的,在鉴赏这一类诗首先就必须对引发诗人灵感的事要有相对充分的了解,才可能比较准确把握准诗词的内涵。比如唐诗人张继写过流传极广的《枫桥夜泊》一诗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曾写了一道《闾门即事》诗:“耕夫占慕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看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这首诗中所即之事在首句:因为“占慕”句含义又是指农民估量自己要被征兵而逃亡。从诗中可知,诗人是“试上吴门”,就是由登上城楼眺望而生出感慨来的。他见到田园荒芜,“春草青青”,百姓流散,特别感叹“募农为兵”的政策给农民带来了不尽的苦难。明其事即明其感了。

再如苏轼的词《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全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可知词人作词是因“路上遇雨又无雨具”这么一件小事引发而生的,并致使词人生发出“既不为忧患而动摇”(“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为喜乐而忘形”(“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悟。词中的“风雨”含双关之意。

鉴赏即事感怀诗,在切实了解了引发诗人感慨的事由的时候,万万不可以粗疏,要仔细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因为即使是极为相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诗人的笔下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怀的。怀亲思乡的主题的诗不计其数,其感慨不同者甚多。如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清冷的情景中思念妻子儿女的。但是,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其中的思乡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后痛悼故园的情感流露。而朱弁在抒发怀亲思乡的《春阴》一诗中,透露的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的。由此可知,因为引发感怀诗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所抒发出来的感叹就不一样,而所采用的笔法也是不一样的。鉴赏即事感怀诗时,要注意“其事”。

在注重了“即事”,即所写的是什么事之后,更重要应把握诗人通过此事抒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怀。赏诗大多为赏情。之所以采用“即事感怀诗”的说法,而不说“叙事诗”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高考指挥决定的。那些由于一点小事而生发出来感慨的诗,也有些是偏重于叙事的。比如杜甫《三绝句》中有一首:“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肘,回头却向秦云哭。”诗中记叙了一位逃难者的哭诉情形,就是诉说有二十一户人家为了躲避战乱而逃往四川,到现在只剩下一个人了。这样一首短小精悍的叙事诗,的确堪称精品。但是,像这一类倾向于客观叙述而作者自己没有进入诗中的叙事诗,在古代诗坛中并不多见,尤其那短小的律诗、绝句更为绝少。因其少之又少,被选入高考作为鉴赏的对象的可能性则小。

之所以称之为“即事抒怀”的诗作,就是要特别重视诗中“抒怀”的特征,就是要特别留意诗人在诗中直接抒发出来的自己的情怀。

在鉴赏“即事抒怀”诗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辨析诗中的“事”与“情怀”的结合。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先写笛声满城飞扬之事,再写深思故园之浓情,诗人的“故园之情怀”,是由于一曲《折扬柳》“一事”引发出来的,“事”与“情怀”结合紧密,自然贴切。再来看看辛弃疾的词《玉楼春·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上片写事──浓云遮山,寻山不见,待云散山现,心中欣喜的情怀直露无遗。“事”与“情怀”的结合中又含有跌宕起伏,摇曵变化的情姿,堪称为典范的“即事抒怀”之词。

其次,鉴赏要准确体味出诗人所抒的“情怀”的深情厚意,特别是对那些思乡、念亲、怀友、离别、羁旅、漂泊的诗歌,深入诗中,方能得其要领。一般说来,能够流传千古而至今,都有真挚情感,应细加赏析。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即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浅白的语言,抒发真挚诚恳的情怀。古人评说道:“言汪伦相送之情甚深耳,直说便无味,借桃花潭水以衬之,便有不尽曲折之意。”又说:“深情赖有妙语达之。”“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来。”等等,都是说诗真情深,不可不细加体味品尝。像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一词(略),词人蔑视金人,于是借友人出使一事,宣泄自己反对议和的观点,抒发收复失地信念,表现大义凛然浩气的浓重之情。全词立意高远,开掘深切,情怀厚重,词中之“情怀”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

再次,应辨析此类诗中“感怀”的艺术技巧。古代这类即事感怀诗常常是偶有灵感便冲口而出,亦或是在宴饮时的觥筹交错之中,仓促地一挥而就,不会像一些精雕细刻的诗作那么讲究。但因为诗人艺术功底深厚,凭其长期作诗的经验,同样地显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个性风格。艺术技巧主要表现在立意、构思、语言和修辞方面,必须多加注意。

考试没考好怎么安慰

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1996年全国卷

11、山水诗,又称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自然风光为题材,通过描写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自然景物来寄寓情感,常用寓情于景,借景写情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如:2003年全国卷中的王维的《过香积寺》,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1998年的两首: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2003年北京卷中赵嘏的《江楼旧感》等。

12.闲适诗,借写一点生活琐事人以抒发个人的闲情逸趣。这类诗在高考中也有出现,如1998年贾岛的《推敲》和2000年赵师秀的《约客》属于“闲适诗”。“闲适”诗大部分是表达诗人“独善其身”(孟子语)和“倚南窗以寄傲,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论)的心情。该类诗词题材广泛,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皆可入诗。它一般借助景物描写表现诗人的感情。《推敲》表现的是诗人悠闲的情趣,《约客》则表现诗人雨夜等候客人,而客人未至的焦急心情。两都有一种恬静怡然的风格。

附高考试题

爱情诗(04年浙江)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6分)

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讽刺诗(04年春季北京)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③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注:澥:海。

①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②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③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17、①D ②C ③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送别诗(01年全国卷)

(2001年秋季)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7--18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8、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

答案:17C 18B

边塞诗(04年江苏)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咏史诗(1996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5--6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5、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

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6、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答案:5、D 6、C

16.(1)曹操、周瑜、诸葛亮(答出一个得1分,答出两个或三个得2分)

(2)作者在此没有提曹魏,而是提到“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很明显是在有意识地赞颂刘备和孙权,赞颂了他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3分)

考试没考好怎么安慰

不管什么考试,都要放平心态,不要紧张,认真对待。可以下次好好准备,下次充分发挥,这次可以当做一次积累经验了。

考试没考好怎么自我安慰

考试只是知识的一部分,运气不好考到了自己不会的

是吧

考试没考好,求安慰.

这次没考好,不还有下次吗?这次没考好又能说明什么?关键是自己是否真正努力了。这次没考好,总结经验教训,下次发挥好不就行了。告诉自己,只有自己才可以打败自己。不要把分数看的太重,关键是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成为胜者。

一次考试算什么啊,又不是决定性的,你的底子又不差,下次再考回来就是,这次只是没发挥好。

考试求安慰没考好

乖孩子,没事的,自己开心就好

没考好试怎么安慰

吸取经验,下次努力……在失败中走向成功

考试没考好,安慰的成语

1、重整旗鼓

拼音:chóng zhěng qí gǔ

释义:整:整顿,收拾。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出处:清·萧山湘灵子《轩亭冤》卷上:“依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乎权文,劝戒女子。”

例句:至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又覆上台。”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八回

2、卷土重来

拼音:juǎn tǔ chóng lái

释义:卷土:人马奔跑时尘土飞卷。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出处:唐·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例句:他们要挣扎,他们要变天,他们要~。 曲波《林海雪原》一

3、东山再起

拼音:dōng shān zài qǐ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出处:《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例句:回到家乡,先图个骨肉团聚,一面藏器待时,或者圣恩高厚,想起来还有~之日,也未可知。

朋友考试没考好,怎么委婉点的安慰她

可以对TA说: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定的目标

喜欢的女孩考试没考好怎么安慰

告诉她,一次没考好没关系,以后考好就行。请她吃好吃的,告诉她怎么样都喜欢她。如果你有能力就帮她制定一个学习计划,陪她一起学习,让她下次考好。

高考没考好怎么安慰

感觉没考好,也许结果没有那么悲剧,其实我也感觉不好。已经过去了,多想无益。找朋友谈谈心,规划一下新生活。18岁,青春时光不容浪费

文章标签: # 诗歌 # 抒情 #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