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趋势 教育趋势

古诗高考赏析_高考古诗鉴赏题

tamoadmin 2024-07-0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励志古诗词2.语文唐诗宋词鉴赏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4.古诗词赏析用典5.关于登高和高考有关的诗句6.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 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

1.高考励志古诗词

2.语文唐诗宋词鉴赏

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4.古诗词赏析用典

5.关于登高和高考有关的诗句

6.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

古诗高考赏析_高考古诗鉴赏题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 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 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 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 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 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高考励志古诗词

高考语文古诗赏析的方法,分五种模式分别介绍: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语文唐诗宋词鉴赏

高考励志古诗词如下:

1、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 寒冬炙炉独炼铁,夏日雪山斩苍狼。

翻译:

今天早上,终于完工,到了试验它是否锋利的时候。意思是经历了千锤百炼、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

赏析:

出自诗人贾岛的《剑客》,这首诗全诗率意造语,直吐胸臆,语句简捷,感情强烈。“十年磨一剑”之“磨”,含有打造、磨制之意。花了十年的功夫,这剑自然非同一般。“霜刃未曾试”,即非常锋利的宝剑还没有用过,便有“跃跃欲试”之意。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即今天把它拿出来给您看,目的是如果您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我就可以仗剑扶危。此处的“剑”,用的是比喻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抒写作者十年寒窗,磨炼才干的生涯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翻译:

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的前进;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对于君子来说也应该如同天一样,对于处世应该永不放弃,自我追求人生的进步,自我的发奋向上,即使艰难险阻,也要不屈不挠。

赏析:

出自《易经》,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下句知之者较上句少之又少。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是引用。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赏析:

出自《陈涉世家》,在写作上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记事。写起义过程,先写起义的原因和起义前的谋划,再写起义的爆发和发展,直至政权的建立,脉络非常清晰。在记述中,则采取了先因后果的写法。写起义的动机,则先写暴秦的严刑峻法;写起义的发生,则又先写将尉的残酷等等。都入情入理,有力地突出了起义的正义性。

文中还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对起义的过程、浩大的声势以及起义领袖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现,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青砖黛瓦之间,身着荆钗布裙的江南女子,走过青色的瓦沿,曲折的巷口,婀娜的眠柳,去看那隐藏在诗词里的宋朝烟雨唐朝风,勾起落花摇曳的一丝哀愁。以下是语文唐诗宋词鉴赏,欢迎阅读。

语文唐诗宋词鉴赏1

 鹧鸪天

 枫落河梁①野水秋,澹烟衰草②接郊丘。醉眠小坞③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④。天杳杳⑤,路悠悠⑥。钿筝⑦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⑧年年恨,鸳浦芙蕖⑨叶叶愁。

 注释

 ①河梁(hé liáng):代指送别之地。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后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

 ②衰草:干枯的草。

 ③小坞(wù):小山村的客店。坞:四面高中间低的山间村落。

 ④赤叶楼:周围种了枫、槭类树木的楼,这里指装修豪华的房子。赤叶:生长在我国中部的一种树叶茂密的树木。

 ⑤杳(yǎo)杳:形容幽静深远的样子。

 ⑥悠悠:遥远悠长。

 ⑦钿(diàn)筝:指奏乐。钿: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或在木器上和漆器上用螺壳镶嵌的花纹。

 ⑧灞(bà)桥杨柳:汉人送别,在灞桥折柳,放“灞桥杨柳”意指离别。灞桥折柳是灞桥的一个颇有名气的故实,《三辅黄图》在“灞桥”条下说:“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天遗事》还说:“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断魂桥。”在长安成为汉唐京都的漫长岁月里,灞桥是众多外放官员离京饯别的理想之处。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⑨鸳浦芙蕖(qú):意指年华老去,自伤迟暮。其出自诗人贺铸。贺铸《踏莎行》云:”杨柳回塘,鸳鸯别浦“,是说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后,再也没有”蜂蝶“来依慕。代指年华老去。芙蕖:荷花的别名。如:蕖华(即莲花);蕖影(莲花影);蕖耦(即莲藕)。

 白话译文

 红彤彤的枫叶已经凋落了,剩下光秃秃的老树干,站在河桥上一望,野水退落,呈现出秋的寂寥。喝醉了躺在小山村里面破旧的屋子里面,睡梦中却是睡在富丽堂皇的高楼中。

 天是那么遥远,路是这样的悠长。和心爱的人奏乐执扇的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灞桥边的杨柳长的依然很旺盛,但水中的荷花已经脱去华丽的外衣。看到他们这些景象,就想到了自己逝去的年华。

 创作背景

 徽宗大观、政和之际,苏庠曾依苏固与徐俯、洪刍、洪炎、潘淳、吕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结诗社于江西,在澧阳(今湖南澧县)筑别墅以供游憩。高宗绍兴年间,苏庠与徐俯同被皇帝征召,只有他自己不前往朝廷,隐居直到去世。此诗写于词人推掉皇帝征召游玩于山水,路过一小山村时见景思情有感而发。

 赏析

 该词上阕写旅途风景、词人醉梦情景,下阕言离愁别恨,抒发怀人的感情,整首词层次清晰,语尽而意不尽。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一句写途中秋景,以“河梁”作为观景的出发点,视线遍及周围红叶掉光的枫树,枯涩干涸的“野水”,远处淡淡缭绕的烟气雾霭,连天的郊野、山丘,以及漫山遍野的衰瑟秋草。这两句,准确而传神地抓住最能表现秋月黄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体感地描绘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图景,渲染出秋的寥廓与苍凉、萧瑟,词人将触目所及的景色,浓缩在短短十四个字内,由近及远描绘出深秋的萧条气象,从而引发词人愁苦的情绪,因此下文“醉眠小坞黄茅店”一句便接续得十分自然。

 但从词意上来看,从写景直接过渡到“醉眠”,中间其实留有空白。小令因其篇幅短小,故而不可能铺排渲染情感的演变。此处景物中蕴涵的情绪,只能由读者亲自去体会。

 词人行至山中村落,进到一家茅草搭盖的陋店,饮而醉,醉而眠,眠而人梦,“梦倚高城赤叶楼”,梦见自己回到了繁华的城市,在一座遍值枫树的高楼上斜倚栏杆。词意到此戛然而止,词人并未交代他在那座“高城赤叶楼”上做了什么,但联系“醉眠”一句来看,身在陋店,梦见高楼,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十分鲜明,因而加倍表现出词人的愁深难解。梦中的“赤叶”与此前所见“枫落”相照应,笔致细密。词人因见“枫落”而生愁,以致人梦得见,景情交融的蕴藉不露,竞至于此。

 下阕由醉梦至清醒,只见“天杏杏,路悠悠”,词人仍行走在无边无际的征程之中。这一句仍是状写眼前之景,“杳杳”、“悠悠”两个叠词,余韵悠长,备显惆怅忧伤。天远路长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是词人情绪外化的结果。因做了一场好梦,醒来之后,原本就很长的路途此时显得更长了,不知何时才能走完,也不知何时才是归期。

 词人满怀愁情,想到梦中高楼之上的美好时光,再联系现实中的冷清寥落,不由得感叹“钿筝歌扇等闲休”,那些歌舞欢笑的生涯,轻易就结束了。“等闲”二字,点出现实的无情和不由分说。紧接着,自然接出“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的伤感慨叹。

 结尾两句抒写别恨和迟暮之感。“年年”说明别恨无止无尽,暗合前面“天杳路悠”之语。“叶叶”则表示愁之深广沉重。词人浪迹天涯,到处播下相思情种,离别于他自然是时有发生的了。“鸳浦芙蓉”句,化用贺铸《踏莎行》中“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绿荷于“红衣脱尽”(即繁花凋落)后,再没有“蜂蝶”来依慕(即无人垂顾)了。灞桥杨柳年复一年的离苦别恨,水中的夏荷一经凋落,便只余荷叶,“愁”自己在秋冬来临之际,将逐渐枯老。此句既与“秋”的萧瑟相呼应,又流露出词人对自己长年羁旅在外、年老体衰的'深沉喟叹。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对仗,借物言情,表达了词人哀叹流年、自伤迟暮的深沉悲慨。

 名家点评

 当代诗评家洪柏昭评价:“全词言短意长,含蓄有味,写景言情,皆臻佳境;且格律工细,语言醇雅,深得小令创作三昧,是宋词中的上乘之作。”

 词人介绍

 毛滂(10——?),字,衢州江山石门(今属浙江)人。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4)为杭州法曹,苏轼曾加荐举,晚年与蔡京亦有交往。官至祠部员外郎、知秀州,一生仕途失意。其词受苏轼、柳永影响,清圆明润,别树一格,无秾艳词语,自然深挚、秀雅飘逸。其词对陈与义、朱敦儒乃至姜夔、张炎等人的创作都有影响。有《东堂集》,词集为《东堂词》,存词200余首。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石头城——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赏析:

 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改用此名。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相传诸葛亮观看山头形势,叹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这是刘禹锡七绝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把刘禹锡称为“诗豪”的白居易对之“掉首苦吟,叹赏良久”,称赞“石头题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刘禹锡将这些话录入组诗引子,可见他自视此诗为得意之作。金陵为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古都,当时殿阁富丽、声色繁盛,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但自从隋朝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就变成古城荒草的世界,变成历代诗人凭吊历史沧桑的对象物。刘禹锡此诗,妙就妙在它以淡远的笔墨,写石头山、长江潮,写故国空城受山围潮打,却寂静得没有什么帝都气象的生命力反应。山围得周遭严密,似乎还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见到的只是空城,已经不知当年的灯火楼台、彻底歌舞的繁华为何物了。

 诗歌由地写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从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东面那轮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领略过昔时那种醉生梦死的繁华的,但它升起东方、待到夜深,也还只是清光飘零地从城垛(“女墙”)上照进城来。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意象之间相互映照折射,形成了意象集成的效应,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一个具有宇宙意识的关于常与变、瞬息与永恒的故事。这样的诗人也就是哲性诗人、或诗性哲人了。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此词结构布局极缜密。下片“飞絮落花”印上片“杨柳弄春柔”;“登楼”印“离忧”;“春江都是泪”印“泪难收”;“韶华不为少年留”总提全词命意,天然浑成,意态兼善,神韵悠长。

语文唐诗宋词鉴赏2

 读了一个寒假赵清华老师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一书,对于我这类经历了高考中所谓的“鉴赏”题目的人群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震撼。首先,我们在课上了解到了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见解,一些已经成为思维定势的理解也受到了全方位的挑战。这不得不使我陷入了思考:唐诗宋词鉴赏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唐诗宋词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文学鉴赏作为文艺学的理论组成部分,顾名思义,它是以文学欣赏活动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它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换句话说,我们鉴赏唐诗宋词的目的,是理解唐诗宋词中所包含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放眼望去,唐诗和宋词加起来千千万万,但是诗人写诗,词人填词的目的无非就是一句话:诗言志,词缘情。而我们鉴赏的就是诗词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情志。而这些情志,很有可能是我们现代人所不曾拥有的,也有可能是我们这个年纪所无法体会的,也有可能是我们从来没有感触过的。此时,我觉得,想象对于诗词鉴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诗人和词人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与我们的心境也可能截然不同,而我们要设法通过诗词了解他们的内心。没有想象,没有通过想象之后的代入感,我相信很多人是不会了解诗人和词人在何种情况下,写下如此的词句。比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对于生长在南方的我来说,肯定没有什么寒雪独钓的经历。但是如果把自己想象成那个蓑笠翁,总有一股隐隐的寒气从身体中透出的感觉。这样,也稍稍能理解了什么叫做“千万孤独”。但是,现在有很多的鉴赏,并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出发的。鉴赏之人并没有把自己代入诗词中,代入作者的思绪中,而是单方面的通过自己脑补,从自己立场出发的理解。这样便违背了唐诗宋词鉴赏的目的,你理解的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自己的思想感情。

 唐诗宋词的鉴赏是一件十分困难,复杂,繁琐的作业。因为我们所要做的是“鉴赏”唐诗宋词。何谓鉴赏?周汝昌说过“从这个“鉴”字说起,俗话古玩文物有鉴定家,人家一看知真假好坏,也鉴定那可不得了,那权威,人家学识渊博,眼也厉害,一看这不行,有的那个化伸开一点,转起来转起来,人家这个鉴定家有如此权威性,我们对古人的唐诗宋词,能够这样对待吗,太狂妄了,我们能懂几分呢。”的确,鉴赏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词,并不是几句轻飘飘的感想就能完成。最近的确在书市上流传着一些带着明显快餐文化的唐诗宋词鉴赏集。不管其装订如何华丽,纸张质感如何顺滑,插图如何多彩,其文化含量和其实质内容一样显得空洞,苍白而又无力。我也一直在想,无论我们如何想象,如何代入,毕竟我还是我,我不是,也绝对不可能是作者,又没有可能我的想法其实和作者完全背道而驰,又没有可能作者有什么隐晦的感情我没有察觉,或者我画蛇添足一般的想得太多了?这就要依靠眼力了。那种从层层文字中剥丝抽茧一般的能力,那种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那种手术刀一般的,能够明确的剖开条理的能力。很显然,这种能力是和积累成正比的。苏轼有云:“厚积而簿发,博学而约取”。看得多了,自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提高了。不过转念一下,像我们这种理工科学生,天天打交道的是各种公式,定理。这是有客观的正确与否可以衡量的。而文学,特别是诗词,完全是一个主观的世界,就算是同一篇文章,同一首诗词,不同人看到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在所难免,或者说这才是文学鉴赏的乐趣所在。在这个世界没有绝度的正确存在,有的只是谁的理解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谁的眼力够好能够看到他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显然,这也能激发出辩论,激发出思想的碰撞。文学鉴赏不需要一家之言,要的是百家争鸣。眼力也能在与他人的对立,交锋,理解,融合中得到提高。

 就像刚刚说到的,文学鉴赏需要交锋,需要辩论,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唐诗宋词的鉴赏也一样,不,应该说是更需要。表达对于鉴赏来说不可或缺。如何让他人理解你的鉴赏,如何让他人相信你的理解,这些对表达能力的要求更上了一层楼。好的鉴赏本身对于要鉴赏的诗词也是一种加成。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便是一个不错的例子。我觉得唐诗宋词的鉴赏很大程度上,与翻译的工作很接近。这里的翻译并不是指将诗词翻译成短文这种打破原文韵律和节奏的不合时宜的事情。而是指将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所展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感情通过自己的文字,复显给读者。鉴赏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桥梁,弥补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代沟。所以,良好的表达能让人明白你所主张的理论,而优美的表达则可以使你所要鉴赏的诗增光添彩,与你的鉴赏相得益彰。好诗配上美文,这简直就是绝配啊。

 以上,就是我这个寒假读《唐诗宋词鉴赏》这本书后,对鉴赏的感想。这些都是我感性为之,并没有进行过细致的推论和研究。只是对这本书上所学到的内容的一点感想。

语文唐诗宋词鉴赏3

 我们怎么开始呢,我们这个开头是很难的,万事开头难,大家要听我,你第一句话要说什么,我正在考虑这个,我始终没有考虑好。我也没有想到,我们今天是如此一个盛会,诸位来宾朋友,破费了假日的时间,宝贵的时间,坐在这里听我讲,非常感谢。

 但是我们今天定的这个题目是,《唐诗宋词的鉴赏》,这个题目不太好讲,如果让我讲红楼,我心里有点谱。虽然讲不好吧,大致有几个头绪,我能够说得比较清楚,今天讲这个,我实在没有一点把握,我说的都是老实话,不是客套。我能够讲到什么地步,能够使大家比较满意,还不虚此行,那我就太荣幸了,恐怕达不到这个目的,如果讲的更坏的呢,讲好了有鼓掌喝彩,讲失败了,诸位毫不客气抱以倒彩,这是我们过去梨园中的规矩,可以抱倒彩,说你这个不好,这个毫无关系,这是群众的一种评价。

 我的本行呢,数十年来是弄诗词的,红学是我的业余,带着玩票的性质,可是后来涉足于红学,就拔不出脚来了,这个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今天到这里来讲唐诗宋词,我还是非常高兴,我喜欢唐诗宋词,但是唐诗宋词,讲起来是很困难的,我们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一点,这个困难存在几方面,好多方面。比如说,唐诗你要有教材课本,甚至有一个黑板,光听不行,遇到困难关键的地方,写一写 看一看,遇到哪个字,什么词比较好办,这个完全听我的嘴,就受到限制。

 同时我是天津人,我尽管在北京住了几十年,我嘴里边那个天津口音,还是浓重得很,诸位听起来可能也听不懂,这都是困难,再一个困难,这不是题外的话,这是题内的话。我们讲鉴赏,什么叫鉴赏,因为现在通用了这个词,自从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始编著了《唐诗鉴赏大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由此风行于天下,都是鉴赏集,什么的多的不得了,但是真正的鉴赏,我们先说这个“鉴”字,什么叫“鉴”,我们要鉴赏唐诗宋词,首先要学会咬文嚼字,咱们从这个“鉴”字说起,俗话古玩文物有鉴定家,人家一看知真假好坏,也鉴定那可不得了,那权威,人家学识渊博,眼也厉害,一看这不行,有的那个化伸开一点,转起来转起来,人家这个鉴定家有如此权威性,我们对古人的唐诗宋词,能够这样对待吗,太狂妄了,我们能懂几分呢。所以一个“鉴”字用起来,我觉得需要慎重一点,可是现在没有办法,因为这个词通行了,你找一篇名作,你鉴赏你讲给我们听,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很有限的小的形式,我今天讲的不是那个重点。我希望能够提出几点来,请大家我们彼此交流体会,鉴赏当中有需要注意这些点,这是我的目标,这一点请大家先给予理解。所以我说,我们讲一讲鉴,也不是题外,否则的话你自己觉得,我是在鉴赏吗,我自己就拿不准 是吧,那个“鉴”字的本身,那个篆字非常有趣。我这里说 你们的是对的,我只能够从我这里说,左边一个大眼睛,像个星月形 当中一大圆圈,眼珠子 眼睛,右边一个弯着腰的一个小胳膊,就是人的侧影,两笔就是人的侧影 象形,那叫我们的象形,不是那个真的那个像标本画一样,连细节都画出来,那个象形。这是我们汉字的创造,先明的智慧 底下一个盘子,盘子当中一个点,就是我们看的那个对象,说这个人弯着腰瞪着一个大眼睛,看这个盘子里面,他观察的那个对象,这是“鉴”。

 归到我们的主题,我们要对古人诗词的创作,好的名篇佳句,我们要鉴,你鉴什么呀,你有多大(水平),你的水平够什么层次,我们首先要想这个,我们读懂了古人的话,古人那是说什么,他有没有针对性,一系列的问题,不是拿过一首诗来,七言绝句,“半亩方塘一键井,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活不要念和,和水来就不好听来,南方人的那是个入声字,是个仄声就这么念,二十八个字这就鉴赏。从何说起,这两个字这里边的学问就大了,孟子说 孟子几句最精彩的话,我们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必不可忘的这几句话,说诵其诗吟诵,诗是要诵的,不是读也不是今天这个朗诵,古人要有声调的音 音诗,“诵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那行吗?不行,怎么办呢,底下孟子说了,“事以论其世也”,所以我们要论他那个世,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是我们先秦圣贤所说的话,对我们有启示,我们有一句成话叫知人论世。就是从这儿来的,把这几句话浓缩简明化,四个大字 “知人论世”,这是我们汉字汉语最美的地方,大家要体会,我们那个汉字汉语太可爱了,太宝贵了。好 我们的一首唐诗宋词,要知其人 要论其世,这个是拿下来串讲串讲,这个字怎么讲,是这么回事吗?不是的,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人一篇作品,要需要我们很多先决条件,这是我今天首先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的一个问题。

 我们中国向来有诗国之称,从上到下古古今今,人人几乎都喜欢诗,甚至于做诗,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度,诗的普遍性,普及性有这么大的,这是事实。但是我们中华是怎么产生的呢,我粗粗想来,有这么三大方面,

 第一是我们中华民族,人类最高智慧所创造的,这个汉字语文,因为我们中华诗就是汉字文学,对不对,哪里也离不开汉字,还有什么中华诗词,我想这个没什么问题,但是这个汉字太美妙了。我认为是我们民族,最高智慧的一个创造,全世界各民族都是拼音字为主,创不出这么一种文字来,一切鉴赏唐诗宋词的,各式各样的心得体会,正面的反面的,问题疑问不懂,都有汉字大根源那里发生、产生,这是第一。

 第二、 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别的不同,他看宇宙、天地、山川、万物、草木,一切一切它有自己的一个审美观,他认为这样,别人看不出这个里边那个美,他看出来了,或者说别人认为那样子美,他说我们的美这样,由这里那个诗人,由于他审美的眼审美的心,他才发生了诗是吧,这是第二讲的很简单很粗略,

 第三一点,中华民族诗人的表现手法,极为独特你有好的汉字,你有好的审美独特的眼光,你不会表达表现,那你能有好诗不可能是吧,你写出来那个是诗吗,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心弦,不太可能,那么这样子说起来,这第三点表现才能,独特的表现手法,极端重要是不是,由这三大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了我们中华的,高水平的极为美好的那个诗词,宏观的说完了,然后我们应该说一说,要具体的某一个诗人,那么这个又怎么一个情况,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做诗是怎么一回事,也应该说几句,什么样叫诗人?诗人的定义是什么?他会写诗,老诗人的诗是五言七言,平平仄仄,新的是白话诗,自由体等等这个,他会这样的,我不写散文,我那个话都不连着,我把它一句句排起来,我诗人我是诗人吗?我这个诗人太好当了,那里边有多少诗。

 听见一个北大的老教授,说了这么一句话,使我大为震动,老教授说 看完了《全唐诗》,均有一千多首是诗,其他的都不是诗,这话怎么讲就是排列出来,句子整齐押韵,这看起来像诗,不是诗,因为它那里边没有那个质,没有那个素,它本身没有诗,它是采了诗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某些要说的话。哎呀,让他这样一说,这唐诗也不是每一首都好,这确实是需要“鉴”,那个老教授大概就是说,他鉴的、他分析、他看出来,这个根本不是诗。有两个例子我亲身的体会,就是两大名家 唐代是白居易,宋代是陆放翁、陆游,盛名传遍世界,唐诗我几乎没有很好地读过,我惟独这两位大家的全集,我耐着性子,不是爱着性子 ,耐着性子,这就是我们天津的麻烦。那个“耐”和“爱”分不清,我耐着性子读,白居易全集和陆游的全集,读得我是昏昏欲睡,真正好的能打动我的,吸引我的却是很少很少,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那就谈不到一个“鉴”字了,是吧 这个“鉴”是实事求是,谨慎谦虚地“鉴”,而不是狂妄的,哎呀,我这个眼怎么搞,不能是这个,但是呢,我们要培养自己一点真正辨别,审辩的能力。

 这个还是需要,那个不是诗,这个多的不得了,所以,南宋的大家,杨万里他说他的诗论是,诸位听起来可能惊讶,那个诗,我刚说了,诗是汉字产生的,他说,诗是文的一种,去文把文去了才有诗,所以这个诗讲立意新,去意把意去了才有正诗,诸如此类去理,有的是专门讲理的,说道理的诗,他在诗里边跟人辩论呢,这也叫诗,他就用这种方式说话,去文、去理、去意,说连个意都没有了,那还叫作品,那还叫文学,那更怎么还这样的才叫诗,我们怎么理会这位大诗人的,这个说话的用意,我们学古人的东西,你不要死在他句下,你要活,你要体会他要说的是什么,你别跟他字面上打架,我说了这么多话的意思。

 归结一句,反正你看他形式上,写得像诗的不一定是诗,会写这样诗的人,不一定就是真诗人。我说话很啰嗦,但是我把这个表出来,这个帮助我们来鉴赏,先鉴然后才谈到那个赏,什么是“赏” 交流,古人的心、我的心碰在一起,有共同语言,有共同感情,才能够体贴,他是那么,我明白了,这才叫诗词的“赏” 赏析,我们文词你必须不要忘记,我们汉语里的千百年来,创下的那些词句里的选字,那个含义它不叫别的,叫“赏心”,然后作为真正的诗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

古诗词赏析用典

很多人想知道怎么去解答高中古诗词鉴赏,往往一些学生在这方面丢分严重,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供参考!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详细答题技巧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 方法 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四、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介绍

一、特定形象解读类

所谓形象,在古诗词中是指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既能充分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又能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物象。包括诗歌的人物形象(作者自己的形象和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咏物诗中所描写的形象,如《石灰吟》中的“石灰”、《蝉》中的“蝉”等)。解读古诗的特定形象,要把握其内涵,也就是要分析判断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设问方式

这种类型题目的常见设问方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点明了鉴赏对象的,如“--的寓意是什么?”“诗中 -- 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 -- 图景在作者心中的含意是什么”等;另一种是未点明鉴赏对象的,如“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诗中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

万能公式

特定形象解读=指出形象+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 (注:“点明了鉴赏对象”的题目,省略第一项。)

诗歌鉴赏答题公式

二、诗歌意境鉴赏类

意境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问及“意境”的诗歌,必然是“景”“情”兼具的诗歌。

设问方式

这一类型的常见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等等。

万能公式

诗歌意境鉴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公式阐释

如果说意境是“面”,那么意象(形象)则是“点”,一个大的“面”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组成,作者对意象(形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此,鉴赏意境,就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表现意境之“景”充分描摹出来。解答此类题,应包括三个要点:

1.结合诗中的意象,展开适当的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对这个图景画面做一个简要的 总结 ,常见的写法有:自然清新、恬静美好、清旷冲淡、雄浑壮阔、雄奇伟丽、寂寞冷清、苍凉萧瑟等等。

3.对上面的总结再进行外延的拓展,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

三、情感主旨提炼类

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要求考生通过理解诗歌的内容,来提炼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详细分析作者的情感,是此类题的关键点。

设问方式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等。

万能公式

根据题目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表达公式:

第一种:情感主旨提炼=抒发了什么情感+内容分析(先提炼情感,后结合事实分析) 第二种:情感主旨提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先分析事实,后提炼情感) 公式阐释

1、提炼情感的常用套语:“该诗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志向”;“这首诗说明了……道理”等。

2、分析事实的方法: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阐述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除此之外,考生需要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主旨: ①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 ②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③ 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 ④ 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 ⑤ 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

⑥ 抒发个人忧愁、寂寞、苦闷、伤感、恬淡、闲适之情。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相关 文章 :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六种分类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及解题技巧总结

★ 高中语文赏析古诗的答题技巧及常用术语

★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大全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题10大规律与5大套路

★ 高中语文赏析句子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关于登高和高考有关的诗句

1.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 “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 “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

2.30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

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2.暗用。

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3.侧用。

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写《七步诗》,诉说的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相煎太急之悲苦。梅尧臣借以描写农夫生计之艰难。

4.反用。

即对原来典故反其意用之,即典故义与自己的用意相反或相对。通过暗示、对比、衬托等手法将典故具有的含义加以引申,言此而意彼。例如: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之句,诗句表面是说自己垂泪,实际也是用典。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流泪,叹息道:“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杜牧难得欢愉,和朋友登山,抒发感慨,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落泪,感慨人生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这样写已经和齐景公登牛山而流泪的感情迥然不同了。但诗人仍没有跳出惆怅、哀怨、郁闷的樊篱,以人生无常聊以,语似旷达,实则抑郁感伤。

3.诗歌鉴赏中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背,掷地有声!下面,我主要讲四点,一是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具体说一下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

廉颇一心为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由此我们也看出,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4.如何赏析诗词当中用典的手法

用典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 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的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泊秦准 (杜牧)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词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

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正是用典的魅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5.李商隐《无题》诗赏析及用典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典故有哪些

诗词的用典,是指在诗词中借用历史故事或神仙故事来抒情。还有一种说法,借用或点化前人的诗文佳句来抒情,也叫用典。因此,有的诗人就大量使用典故,堆砌典故。于是形成了一种堆典体。堆砌典故很使人费解,有人就说这是不太好的做法,是故意卖弄渊博。

其实也不尽然。

辛弃疾的词,用典是最多的。

贺新郎----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觅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撵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常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常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一共用了七个典故。

1、“马上琵琶关塞黑”-----王昭君嫁匈奴和亲典故。《王明君辞序》

2、“更长门翠撵辞金阙-”------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长门宫典故。

3、“看燕燕,送归妾”--------卫国皇后庄姜的典故。《诗经。燕燕》

4、“将军百战----故人常绝”-----西汉将军李陵与苏武的典故。

5、“易水萧萧----悲歌未彻”------荆轲刺秦典故。《史记》

6、“啼鸟还-----常啼血”------蜀帝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啼血的典故。

7、“谁共我,共明月”-----用李白《春夜晏桃李园序》、《赠孟浩然》诗句意。

古代诗人写诗用典的人不少,在此无法一一列举。但在词中,辛弃疾用典是最多的。你可以查一查辛词。

另外,元散曲用典也很常见。

7.李商隐《无题》诗赏析及用典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8.以用典赏析任意唐诗2首包括将近酒 会追加50分啊

将进酒诗文解释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诗文赏析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又恰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乎对酒诗情,挥洒个淋漓尽致。

诗人的情感与文思在这一刻如同狂风暴雨势不可挡;又如江河入海一泻千里。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

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激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全诗五音繁会,句式长短参差,气象不凡。此篇如鬼斧神工,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是诗仙李白的巅峰之作。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就此消沉么?否。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岑夫了,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

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

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

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有哪些

1. 关于登高诗句的题

2. 关于登高的诗句诗

关于登高诗句的题 1.《登高》古诗赏析题

名称《登高》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言律诗

登高⑴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鬂(bìn)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1]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2]

2.以登高为题的诗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皇甫冉 登山歌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

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朱放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

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范灯 忆长安·九月 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

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

刘长卿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朱庆馀 旅中过重阳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 贾岛 登楼 秋日登高望,凉风吹海初。

山川明已久,河汉没无馀。远近涯寥夐,高低中太虚。

赋因王阁笔,思比谢游疏。 ,今日为谁黄。

3.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下列三题

1)风 天高 猿 渚 沙 鸟

2)秋天里无边无尽的树木,叶子纷纷飘下,望不见尽头的江水翻滚着流来,一片萧索肃穆之景。

3)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这首律诗很特别,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写景而言,有工笔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颔联),传达出秋的神韵。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着笔,写“常做客”的追忆;也有横的空间的落墨,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从一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错综复杂手法的运用,把诗人忧国伤民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

4.你有关于登高的诗句

1、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3、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4、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5、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0、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2、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17、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18、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9、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2、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23、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6、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27、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28、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29、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30、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3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32、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33、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3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35、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关于登高的诗句诗 1.关于登高的诗句有哪些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处,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云红日入目低,五湖四海皆在望。 此诗是唐伯虎的一首戏诗

登泰山(外三十六首)

清·宋思仁

绝磴千盘近紫穹,最高峰顶独梯空。

天门依约开金钥,云路苍茫挂玉虹。

蔓草久荒秦氏碣,青松多荫梵王宫。

神州回首斜阳里,九点烟横一气中。

乾隆己酉四月登日观峰

忽见明霞吐海东,天鸡初唱五更中。

未收夜色千山黑,渐发晨光万国红。

本以精诚通肸□,却来磅礴看曈昽。

追陪端有三生约,手绾麟符跻碧空。

乾隆己酉八月登日观峰

梦断天鸡喔,起看旭日升。

遥闻青海沸,瞥见彩云腾。

烂锦飞千丈,金波涌万棱。

扶桑真有望,放眼快先登。 呵呵

2.你有关于登高的诗句

1、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高适《宋中十首》

3、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武元衡《登阖闾古城》

4、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武元衡《塞上春怀》

5、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张琰《春词二首》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张谔《九日宴》

8、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申欢《兜玄国怀归诗》

9、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司空图《重阳阻雨》

10、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白居易《九日寄行简》

11、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崔涂《送友人》

12、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皇甫冉《登山歌》

1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佑《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1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16、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

17、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欧阳詹《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18、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司空图《白菊三首》

19、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李贺《句》

20、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22、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司空图《九月八日》

23、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戴叔伦《湘川野望》

24、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孟浩然《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25、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26、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孙逖《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27、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28、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秦系《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29、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郑絪《九日登高怀邵二》

30、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羊士谔《寄裴校书》

3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32、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33、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白居易《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3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王之涣《九日送别》

35、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3.有关登高的诗句有哪些

1.《燕歌行》

年代: 明 作者: 刘基

霜飞动地燕草凋,沙飞石走天萧条。

江河倒影陵谷摇,白日惨淡昼为宵。

美人迢迢隔云霄,青冥无梯海无桥。

鱼枯雁死星芒消,沉沉思君不自憀。

愁如惊风鼓春潮,岁云暮矣山寂寥,梧桐叶落空干条。

昆仑层城阻且辽,苍梧九疑烟雾遥。

琼田瑶草芟芃荛,江蓠泽兰成艾萧。

登高望远肝肺焦,安得羽翼抟长飚?

2.《次陆放翁韵》

年代: 宋 作者: 苏泂

登高望远不可无,不可一日不读书。

予方自委下湿地,君乃独占高明居。

杨云傥许客载酒,杜陵安得钱买驴。

徐行过君就书读,颇幸借屋今连闾。

3.《登石阁吟》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一般情意恶难羁,长怕登高望远时。

今日凭栏异常日,几回将下又迟迟。

4.《代书寄北海赵充道太博》

年代: 宋 作者: 邵雍

自从终鲜罢吟哦,聊为临风一浩歌。

别易会难情不已,登高望远兴如何。

百年可惜无时再,千里相思事更多。

今日樽罍真北海,况君雅重风不过。

5.《登阖闾古城》

年代: 唐 作者: 武元衡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

4.关于登高的诗句有哪些

1、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 岑参 释义: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2、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唐代 岑参释义: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3、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崧高》先秦 佚名 释义: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 4、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五代 李煜 释义:红红的太阳已经升到最高处了,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可从昨夜便开始的舞乐狂欢还没结束,宫女们鱼贯而入,挨个儿将金炉里快要燃尽的檀香,重新添加上。 5、高松来好月,空谷宜清秋。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唐代 李白 释义:高松上挂着佼好的月亮,空空的山谷里一派清秋肃穆。

5.与登高有关的古诗词名句

张说 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 黄花宜泛酒,青岳好登高。稽首明廷内,心为天下劳。

孟浩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岑参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时未收长安)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崔涂 送友人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申欢 兜玄国怀归诗 风软景和煦,异香馥林塘。登高一长望,信美非吾乡。

李贺 句 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以上并见《海录碎事》。)

张谔 九日宴 秋叶风吹黄飒飒,晴云日照白鳞鳞。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崔国辅 九日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缙 九日作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李嘉佑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皇甫冉 登山歌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王之涣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秦系 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欲强登高无力也,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戴叔伦 湘川野望 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今日登高望不见,楚云湘水各悠悠。

朱放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武元衡 登阖闾古城 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

武元衡 塞上春怀 东风河外五城喧,南客征袍满泪痕。愁至独登高处望,蔼然云树重伤魂。

郑絪 九日登高怀邵二 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羊士谔 寄裴校书 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

欧阳詹 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白居易 九日寄行简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白居易 三月三日登庾楼寄庾三十二 三日欢游辞曲水,二年愁卧在长沙。每登高处长相忆,何况兹楼属庾家。

司空图 重阳阻雨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司空图 九月八日 已是人间寂寞花,解怜寂寞傍贫家。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

司空图 白菊三首 登高可羡少年场,白菊堆边鬓似霜。益算更希沾上药,今朝第七十重阳。

孙逖 奉和登会昌山应制 岩磴列云旗,吾君访道时。乾行万物睹,日驭六龙迟。望远回天顾,登高动睿词。愿因山作寿,长保会昌期。

高适 宋中十首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

张琰 春词二首 垂柳鸣黄鹂,关关若求友。春情不可耐,愁杀闺中妇。日暮登高楼,谁怜小垂手。

6.关于登高的古诗词

登高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标签:

登高 忧国忧民 抒情 秋天 唐诗三百首 写景 诗 场景 其他 情感 季节 景色

译文 注释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7.与登高有关的名诗句

李白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皇甫冉 登山歌

青山前,青山后,登高望两处,两处今何有。烟景满川原,离人堪白首。

朱放 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

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范灯 忆长安·九月

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

刘长卿 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无劳白衣酒,陶令自相携。

朱庆馀 旅中过重阳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

贾岛 登楼

秋日登高望,凉风吹海初。山川明已久,河汉没无馀。远近涯寥夐,高低中太虚。赋因王阁笔,思比谢游疏。 ,今日为谁黄

8.关于登高的诗句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处,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白云红日入目低,五湖四海皆在望。 此诗是唐伯虎的一首戏诗

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掌握诗歌鉴赏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文章标签: # 登高 # 鉴赏 #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