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设计-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tamoadmin 2024-08-07 人已围观

简介1.我想找《两小儿辩日》的优秀教案2.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3.文言文两则微课教学设计4.孙权劝学 教案5.《孙权劝学》优秀教案6.未来注重阅读文言文我想找《两小儿辩日》的优秀教案一、谈话导入: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

1.我想找《两小儿辩日》的优秀教案

2.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

3.文言文两则微课教学设计

4.孙权劝学 教案

5.《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6.未来注重阅读文言文

我想找《两小儿辩日》的优秀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设计-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盂、孰、汝”3个字,会写“盂、孰”2个字。

2.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5.体会两小儿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品质,懂得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地质疑。

6.感悟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读懂每句活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离我们远近的科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们有举世闻名的古代“四明”,有着无数的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创造的古代科学家、发明家。我们的古人是有着无穷的聪明智慧的。你听,有两个古代的小孩儿,他们在为太阳争论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初读课文,指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帮助解决。

3.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在文中记下来。

⑵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就记下来。

⑶小组内交流讨论:讲自己对词和句子的理解,再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内容;对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学生汇报自学结果,老师对难理解的词句或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以点拨指正。

⑵能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

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分角色读;通过读来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点拨。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辩论,争辩。

其:他们(指两小儿)。

故:缘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②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一些,而中午时离人远一些。”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意: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

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为:是。

乎:是文言助词,表示疑问。

句意:第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上的篷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盘子一样小,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汤,热水。

句意: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暖和,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⑥孔子不能决也。

决:裁决,判断。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谁是正确或错误。

⑦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站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双方各有根据,争执一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

2.文章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孔子看见两小儿在争辩,向他们询问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点叙述了两小儿是怎样争辩的。

第一层(第2、3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观点。

第二层(第4、5自然段):写两小儿各自的理由和依据。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孔子和两小儿的态度。

3.再读课文,体会辩斗过程。

(1)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两小儿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都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谁也不让准,最后请孔子裁决,可博学的孔子却也无法作出判断。看来,这是一场势力相当的辩斗,让我们用朗读再现当时两小儿辩日时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读课文。

(3)学生分组分角色再读课文。

①师:两小儿都找理由来证明自已的观点是正确的。(生读)

②师:两小儿毫不相让,据理力争。(生读)

③师:两小儿越争越激动,坚持己见。(生读)

(4)师:两小儿你争我辩,双方相持不下,只好请博学的孔子来裁决,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孔子这么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却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当孔子不能决也时,两小儿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齐读最后两小儿说的话)。

四、明理启智,引导探究。

1.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归纳。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以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2.引导探究:在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无法裁决的问题,到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你能否为两小儿的说法做一个公平的裁决呢?让他们心服口服。

从科学角度来说,文中两小儿的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实际上,早晨与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具体理由略)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充满奥秘,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都蕴含着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会带给我们许多惊喜、许多收获,你会感受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直与科学为伴。

七、作业设计

l.比一比,再组词。

辩( ) 盂( ) 孰( ) 辨( ) 孟( ) 熟( )

2.背诵课文内容。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接触一下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这种与白话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汉语表达方式,为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文言文时,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两小儿辩日》,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

1. 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使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学,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盂”“沧”“汤”;

2.能正确、流畅、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在文白对读中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3.阅读科普文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1.电子课件;

2.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白话文翻译;

3.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阅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1.读通白话文课文 既然是辩论,就要了解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学生练习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自学生字词。)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2.理解故事内容 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出示车盖、盘和盂的,让学生比划一下两者的大小。)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并练习背着说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笑”是一种什么笑?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教师扮演孔子,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表演这个故事。

三、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这篇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记叙这个故事用了20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117个字。

我们来看看古人用文言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

1.读通文言文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请你自学5分钟,把这篇文言文读下来,再对照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学、交流。) 指名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句一句地读,学生说出每句话的意思,练习朗读,并说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文言文要读出它的韵味,关键是注意断句和语气。

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指导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读出文中的语气。

3.文白对读,背诵课文 教师一段一段地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学生读或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四、交流学习感受 我们学习了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你觉得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感受。

五、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1.介绍孔子 出示孔子画像及生平,出示孔子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阅读科普文章 指名读《〈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一文,请学生简要说说两个小孩分别错在哪里,教师用电子课件演示相关的科学知识。

3.你还喜欢这两个小孩吗?说说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把课文背熟,用自己的话为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件:搜集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

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

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义。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生回答,师板书。

(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

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a.问其故。 b.及其日中如探汤。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孰为汝多知?

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的问题。

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 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 ?

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 ?

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

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

6、分组齐读3、4小节。

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

四、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

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 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五 交流学法,培养能力。

1 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2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3 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六 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同学们!我们通过读看找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老师下面准备了几分快餐,欢迎你们自行选择。

1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

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2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

3 手机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探究活动。

4 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一儿:近(大)? ?远(小)。?

两小儿辩日 孔子 不能决也? ?

一儿:远(凉)? 近(热)。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

#教案# 导语《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直接引用同一人语的分段格式,即在每段开头使用上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使用下引号”。为防止被误改,特此声明。)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那可真是尽心啦!黄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如此办。考察邻国的统治者,没有哪个君王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加减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加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着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违背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尽(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下池沼,鱼鳖就会吃不尽(按,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斧子按一定的季节(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百姓供养老人孩子和为死者办丧事都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在里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禽、家畜的饲养(豚:小猪。彘:大猪),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吃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没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庠序: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着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富贵人家让猪狗吃人吃的东西,而不知道加以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板书题目]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2.学生齐读(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人)。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从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诵读二、三、四段。

 指导朗读: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读起来应从容不迫。“以战喻”后可稍长停顿,“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串讲大意,教师订正。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焉耳矣凶无如加好请填然鼓既接曳走或直无于

 五、作业

 1.背诵前两部分。

 2.理解常用实词、虚词。

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从应试角度出发,似乎应注重文言字词,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而对学生而言,文言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字、词、句、段、篇无不有待积累,有积累而后有比较、有感悟,而把这一切统一起来的方法便是诵读。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2、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那么这节课将难以进行。

 3、内容安排较多,时间比较紧凑。

 教学的方向: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言文两则微课教学设计

1. 六年级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百度上有学奕》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一)、激趣导入 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设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3、老师范读(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6、表演读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2、学生自创警示语: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 附: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

2.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步骤

利用微课,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的,同时由于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阅历问题,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诸多疑难。

微课程,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而且课本上没有插图,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那么巧妙借用《苏州园林》的微课程,就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亭台轩榭的布局、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与图画相搭配,同步插入教师解说词,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

3. 小学语文一年级微课设计思路怎么写

一年级语文微课教学设计趣识标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课题名称 趣识标点媒体 PPT、教学背景 标点符号是一种虽微小但极重要的语言工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有了标点符号,文章才能眉目清爽,易于理解。

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标点符号,但还不能正确的认识标点符号,对它们的使用还比较混乱,尤其是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所以,我设计这节微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利用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地教会学生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和用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正确地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教学目标 1、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2、了解句号、问号和感叹号的作用和用法。3、会正确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以猜谜语的方式依次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1)圆圆小嘴巴,张嘴不说话。

(句号)(2)形状像个小耳朵,爱向别人提问题。(问号)(3)一竖一小点,有时哭来有时笑,有时闹来有时叫,天天就爱喊口号。

(感叹号)师:你们可真聪明啊!全都猜出来了。那我们快点喊出他们的名字,让他们出来吧!二、认识标点,了解用法1、问号、句号和感叹号依次出来做自我介绍。

2、学生试读句子,想想分别用上什么标点符号。3、教师范读句子,学生感受这三个标点的作用,和朗读时的语气。

3、师讲解使用方法,并归纳使用技巧。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游戏:闯关夺宝学生试一试,练一练。

第一关:1、我为什么写不好字呢( )2、这块糖真甜呀( )3、雪孩子哪里去了呢( )第二关:1、啊,多美的夏夜呀 ( )2、这是你的铅笔吗( )3、这件衣服太好看了( )四、小结师:小朋友,你今天的表现可真棒呀!学会了怎样正确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快把掌声送给自己吧!别忘了课后还要多练习哟!标点王国里还有很多的兄弟姐妹等着我们去认识呢!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点开左下角的动画去认识它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我们下次再见啦!教学总结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猜谜语、闯关游戏等形式,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又浅显易懂地教会学生认识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并了解它们的作用和用法;进一步通过练习正确地使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4. 如何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梦幻飞迷0611 微课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姓名|黄舒绵|微课名称|过生日——比较的方法|知识点来源|□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教材版本:北师大 |□所属章节:第二单元|录制工具和方法|录制工具:Camtasia Studio;开发方法:课件+录像合成|设计思路|本课重在让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体验和掌握比较的方法。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为在一开始通过创设|生活化的“过生日”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针对此情境|引出三个问题,从而引出比较方法的学习。同时在这里了侧重引导学|生在想不清楚的时候通过实际操作来找到答案,而这样的操作活动也|增加了学生的感性经验,从而帮助自己形成相应的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内 容|教学目的|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2.使学生经历比较实物的多少、大小、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感知最多与最少,最大与最小|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0秒)|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一起去为淘气的妈妈过生日,你们想去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过生日”的图)|二、学习新知(5分钟)|1.观察|(1)呈现问题1:淘气他们从三块蛋糕切出。

5. 如何写微课教学设计的方案

一份优秀的微课设计方案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老师的文案策划,另一部分是录课机构的拍摄以及处理方案。

一、了解微课的定义及作用

要想设计一节好的微课,首先要了解微课的定义和作用:

1、微课是指利用5-10分钟时间讲解一个非常碎片化的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或教学经验的一种微。

2、微课的作用:启惑、解惑而非授业,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教育,不能代替课堂新知识的教学。

二、选择和分析处理知识点

1、知识点尽量选择热门的考点、教学的重点、难点。

2、知识点的选择要细,十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

3、知识点要准确无误,不允许有文字、语言、上的知识性错误或误导性的描述。

4、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割成很多个小知识点。

三、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

微课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

2、问答类--适用于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检查知识。

6. 小学语文老师怎么制作微课

微课制作流程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教学实施与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思选题标准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不好的选题同样可以使得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

1、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一节微课一般讲授一个知识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选择,关乎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较为符合微课制作的初衷:教学分享,为学生(教师)解惑,启发教学。2、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微课作为一种媒体,内容的设计要适合使用多媒体特性,对于不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的内容,制作的结果也许是徒劳的,因为也许使用黑板教学或进行活动实践的教学效果更佳。

同时也会使教学过程平庸无奇,令观看者失去学习欲望。因而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

孙权劝学 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 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孙权劝学 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文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七、课堂小结

 八、背诵课文。

孙权劝学 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训练文言文朗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2、在诵读、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品析能力;

 3、结合自身实际,学习从人物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字音、停顿准确无误;查阅资料,了解《资治通鉴》和文中的主要人物的基本情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材料:

 1、文学常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主要人物: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国君,吕蒙和鲁肃是吴国的将领,鲁肃比吕蒙年长且地位高。

 教师展示课件资料,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读得准确而有韵味;

 2、学生听读,标划生字注音和节奏;

 3、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三、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课释自主翻译课文,并标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解决疑难,做好记录;

 初:当初。 今:现在。

 岂欲:难道想。 但:只是。

 孰若:谁比得上。 即:就。

 遂:于是。

 3、教师提示重点词语:

 当涂:当道。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见往事:了解历史。其中“往事”的今意是过去的事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4、全班集体解决疑难,通译课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5、整理古文翻译本。

 四、品析语气

 教师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二,学生诵读课文,品读古文的语气特点。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五、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

 1、比较方仲永和吕蒙的不同变化,你得到哪些启示?

 2、你知道文中有哪些成语吗?

 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1、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为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从而说明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大意正确即可)

 2、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语文同步学习与探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2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全文。

 3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看导语、注释1(作者、作品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卿邪孰遂

 2、朗读课文

 三、看书释,了解全文大意

 1、通字

 2、古今异义

 3、一字多义

 四、阅读课文概括情节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五、课文在材料的安排、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六、分析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孙权:严格要求殷切期望

 以身作则现身说法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2、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

 才干谋略大有长进

 七、找出文中成语并解释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看

孙权劝学 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型、课时:新课 1课时

  教学手段:

 黑板、粉笔和投影片

  教学设想: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一、导语设计: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

 (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益于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对之进行概括。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竟读课文

 师: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对着无标点符号之课文大声、流利学生读课文?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四、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1、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每组确定一中心发言人,展开比赛,看谁翻译的最准确。

 2、抢答题,词语解释选择正确的一项。

 3、提示古今异义现象。

 4、揣测人物语气。

 五、编课本剧,深入课文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师:通过朗诵、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

 (本环节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

 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六、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课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么?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七、小结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德育教育。

 八、作业

 师:课后大家练习背默课文,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那么,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板书设计: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学习的必要性

 正面描写 现身说法 学习的可能性

 鲁肃言行 结友而别侧面烘托

 (板书主要内容,尽可能做到简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

孙权劝学 教案 篇5

  课题名称 :《孙权劝学》

 课型: 讲读

  课时安排 : 1课时

 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人物形象孙权、吕蒙、鲁肃性格鲜明,各具风韵;人物对话富有情趣,虽然短小,但却令人寻味。

 学情分析:应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识记重点字词及其翻译;

 能力目标

 准确朗读课文,正确翻译课文,并通过文章的朗读与分析了解

 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应该学会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文化养料;同时,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应该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 并认真的加以改正。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有句古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见,良药与苦口,忠言与逆耳总是相伴相随的。然而,我认为如果讲究说话的策略,良言却可以被包装上一层甜蜜的外壳,变得易于人们接受,那么将会产生“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的表达效果,这便是语言的艺术与魅力。今天,便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孙权劝学》这一堂课,让我们共同步入三国时代,来领略一下古人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

 导入新课

 听讲

 二、简介作者生平、创作以及《资治通鉴》的基本情况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他反对王安石实行变法。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集》、《嵇古集》。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30卷。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穿1362年史事。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组织学生进行材料交流并出示板书

 将课后查阅的资料在班内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范读课文并对学生进行“如何概括段意”的学法指导

 概括段落大意

 三、准确翻译课文,并识记重点词语

 1、 师生互动进行掌握文章的基础知识:学生设疑,教师答疑;

 2、 教师出示板书,检验讨论结果,并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组织、参与学生讨论,并进行适时指导

 分组讨论:

 1、 设疑;

 2、 翻译文章

 四、揣摩品味课文

 1、 认真朗读课文,试回答如下问题:

 1)孙权劝学的过程与结果分别如何?你查到了那些资料可以说明吕蒙学有所成?

 (过程:指出“学”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指出“学”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演义》第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等)

 2、 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完成板书)

 3、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课文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吕蒙何方仲永的不同?

 (《孙权劝学》: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问题

 讨论,回答问题,听讲,记笔记

 五、表演课文

 1、 按原文内容表演课文,尽量使用原文的语言进行对话;

 2、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使用现代汉语进行表演;

 3、 将表演的背景设置为现代社会,可进行合理的想象,中心议题应该展示《孙权劝学》一文的现代意义。

 提出表演的要求与规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剧的表演

 表演课文,评价表演

 六、总结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武装自己的思想。虽然英雄已去,但他们的豪情与才智却奖被人们永世传诵。还记得《西江月》这首荡气回肠的古词吗?让我们一同来背诵一下,感受历史,激励斗志。

 总结全文,背诵《西江月》

 听讲,背诵《西江月》

 七、布置作业

 学完《孙权劝学》一文,想必你一定有所感触,试结合你对吕蒙的认识写一篇短文,题材、字数不限。

 布置作业

 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 ↘ (听) ↓ (证) ↙

 劝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品: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一、小组展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未来注重阅读文言文

1. 寓意未来发展无限的文言文有哪些

学奕》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教学过程: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一)、激趣导入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设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3、老师范读(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6、表演读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2、学生自创警示语: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附:板书设计学弈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 未来用古文怎么表达

一)来日 [ lái rì ]

释义:未来的日子。

①晋 陆机 《短歌行》:“苹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意思 :苹只在春天绽放光彩,兰只在秋天发出芬芳。剩下的日子苦短难耐,过去的日子让人感到苦闷惆怅。

②唐 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夫人》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意思:年纪都已过半百,未来的日子不长了。

二)他日 [ tā rì ]

释义:指将来;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①《孟子·梁惠王下》:他日见于王。

意思 :有一天见到梁惠王。

②唐 柳宗元《黔之驴》:他日,驴一鸣。

意思:某一天,驴子长声鸣叫。

三)异日 [ yì rì ]

释义:将来;日后:委之~。留待~再决。

①《庄子·德充符》:“哀公异日以告闵子。”

意思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

③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因为上言:‘某可为将,某可为相,幸异日用之。’”

意思 :然后对皇上说:”哪个人可以为将,哪个人可以为相,以后有一天可以用得上他们。“

扩展资料:

未来的反义词:

一)从前 [ cóng qián ]

时间词。过去的时候;以前:想想~的悲惨遭遇,更加感到今天生活的幸福美满。~的事儿不必再提了。

二)目前 [ mù qián ]

时间词。指说话的时候:~形势。到~为止。

三)现在 [ xiàn zài ]

时间词。这个时候,指说话的时候,有时包括说话前后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区别于“过去、将来”):他~的情况怎么样?。~他当了厂长了。

四)方今 [ fāng jīn ]

如今;现时:~盛世。

五)往昔 [ wǎng xī ]

从前:一如~。

六)已往 [ yǐ wǎng ]

以前;从前:今天的农村跟~大不一样了。

3. 对美好未来充满希望的文言文

大道之行: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 ***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纳吧~O(∩_∩)O~

4.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这就是说,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背诵和词义、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以及古文今译练习,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必修课教材的整体安排,本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是阅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概括段意,概括中心,在小学、初中的阅读教学中就训练过。

高中阶段,课文的难度增大了,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了。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

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认真阅读,理清思路,是恰当概括的前提;把握住关键语句,对保证概括的准确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内容要点的概括,离不开一定的分析。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文章内容的分析,则离不开对背景知识的掌握,也离不开对表达方式的理解。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更好地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

5. 怎样提高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提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累词汇.这主要是积累实词虚词以及一些古代常识性的东西等阅读中基本应具备的素养.而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就是说上语文课也是要听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说什么语文不学习不听课也没有关系.所以要注重课堂上点滴的积累.二结合自己的爱好适当的寻求一些文言书籍.比如说>>>;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文言文同时也助于作文的提高.

二.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尽管不考,可是在翻译和阅读中都是必要的.所以要有所留意.

三.适当的做一些题目.同时也背诵一些.

这样大抵就可以解决了.

高考和中考中文言文每年都是相对容易得分的地方.所以不要在这些方面与别人拉开距离.祝愿你好运气.

文章标签: # 学生 # 课文 #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