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题,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

tamoadmin 2024-07-21 人已围观

简介1.怎样有效训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2.高中文言文常考知识点3.文言文内容解说原文  《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

1.怎样有效训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

2.高中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3.文言文内容解说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题,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

原文  《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相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翻译  西汉成帝时,大臣张禹因为做过成帝的老师,被任用为丞相,并封安昌侯。张禹做了六年丞相,年老退位后,成帝对他还是很尊重,赐给他一个叫“特进”的衔头(相当于现在的特别顾问),朝中有重大事情,仍请张禹参与议定。张禹便利用这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官吏百姓纷纷上书揭发外戚王侯专权,汉成帝询问张禹,张禹怕牵连到自己,就对汉成帝说:“这些官吏百姓胡说八道,不能相信!” 有位小官叫朱云,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陛下,对下不能为百姓造福:只知领取国家俸禄,还要欺压百姓。请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宝剑,斩杀一个大奸臣,以警诫其他的官员。”成帝问道:“谁是奸臣?”朱云指着“特进”道:“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道:“你个小小官吏,竟敢在下面诽谤大臣,还到朝堂上辱骂我的老师,罪当处死,不能赦免!”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朱云大笑呼道:“我有幸能与龙逄、比干为伍,一起去游地府,也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殊不知汉家天下将会怎么样呢?”龙逄是夏朝忠臣,因直谏被夏桀;比干是商朝诤臣,因直谏被商纣挖心剖腹。朱云自比这两位忠臣,警示殷鉴不远,令汉成帝为之一震。这时,左将军辛庆忌(公元前?至公元前十二年)挺身而出,在丹墀上叩头谏道:“朱云虽然无礼,但他是直炮筒子,为江山社稷计。如果他的话讲得对,不能杀他;即使他讲得不对,也应该容纳他,以免阻塞言路。臣愿以一死担保!”辛庆忌奏罢,竟把头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了,便赦免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修补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怎样有效训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

1. 怎么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

2.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 *** (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论语·为政》)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2)齐:整齐、约束.(3)免:避免、躲避.(4)耻:羞耻之心.(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3. 浅析如何提高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课内文言文的常识,广积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有规定掌握的实词120个,虚词18个。其中大部分内容在课内的文言文以及课释中都看得到影子。例如 :袁宗道的《论文》中“以讹益讹”中的“益”与《师说》中的“圣益圣,愚益愚”同义。《明史 · 韩文传》中“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中的数与《鸿门宴》中的“数目项王”都是“屡次,多次”的意思。可见在课本内无时无处的积累,都可以较好的运用在自己的实践中。

二、摸透人物传记体裁的特点,巧分类。近五年的高考文言文都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出现,所以在日常的复习与训练中我们也注重对人物传记的训练。例如选择的最后一道题,通常是选择对原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那么必须有三项是对原文理解比较准确的,这样我们不妨通读这四个选项起码对文中的一些内容有了大致的掌握,在回过头来进一步回到原文去阅读,对我们理解文章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辨清文言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析难点。高考文言翻译共计10分,分值很大,得分也较难。但是如果我们能仔细的辨析出题者意图,找出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可能成为分点的词语或者句式,并能有效的翻译、突破最后连缀成句,也许对我们得分有很大的帮助。

4. 怎么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阅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音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甚至背诵,所以朗读背诵时都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说来,大多数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为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文言文里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们认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读音当做正音.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桓“读“hu ;n“而不读“恒“;《桃花源记》中的“髫“而不读“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读“d ;n“而不读“枕“。

2,多音字应辨明词性,词义

现代汉语中多音多义字很多,读文言文时也常会遇到一些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辨明这个字的词性和词义,确定读音.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当“喜悦“讲,应读“yu ;“,而在“桃花源记“中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里,“说“字当“述说“讲,应读“shu ;“。

二,正确的断句,停顿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我们现在读古文,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给我们断开了,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这个停顿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

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读懂每一句话.如《狼》中有“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坐在屠户面前“,应在读时停顿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作“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变成“其中一只狗蹲在屠户面前“,其实,在《狼》文中,没有狗出现过.同样,对于“一狼洞其中“也应读作“一狼/洞其中“,而不能读作“一狼洞/其中“。

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和转移几种情形.词义的扩大即今义所含内容大于古义,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阳之北“中的“河“,在汉代以前专指黄河,一般的河流用“水“来表示,所以这个“河阳“就是“黄河北岸“的意思,而现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的缩小即今义所含内容小于古义,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里,“妻子“的含义包括“妻子儿女“,而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内.词义的转移即今义所含内容与古义之间发生了变化,如古汉语中“涕“指眼泪,而今义指“鼻涕“。

四,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注意根据上下语境确定具体义项.如“去“有“距离““离开““消除“等义,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句中,“去“只能理解为“两地间的距离“的解释.在“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为“离开“之意。

五,注意通字

文言文中通字的出现,是原来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时,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义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字,严格意义上讲应讲是“别字“了,但古人长期使用,并且得到社会认同,就不算错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义是“恩惠“,但若按本义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个通字,当“聪明“讲,通“慧“.类似这样的通字在初一阶段的文言文中还有“汤“通“烫“,“齐“通“剂“(《扁鹊见察桓公》,)“说“能“悦“,“知“通“智“(《论语》十则)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课文内容详加体味.

5.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赵充国字翁孙

4、以下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老 认为……老B、将军度羌虏何如 度 估计C、宜简练以俟其至 俟 等待D、则罕开不烦兵而服 烦 烦恼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亡逾于老臣者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击之未见利/之二虫,又何知C、如其不服,须正月击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D、问筹策焉/心不在焉6、以下选项中都能表现赵充国稳妥持重的一项是( )(3分)①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②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③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

④宜简练以俟其至,以逸代劳,必胜之道也。⑤吾知羌无能为矣⑥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A、①②⑥ B、②③⑤C、①④⑤ D、③④⑥7、下列选项中对文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赵充国青年时当骑兵,后调入长安为羽林骑,做皇帝的警卫。

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被围。汉军绝粮数日,伤亡很大。

赵充国率百余人杀出重围,李广利率大队紧随其后,终于脱险。B、为防止羌叛军袭击,赵充国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连夜在对岸修筑阵地。

对于叛军游骑在阵前挑战,他不予理会,而首先派人侦察前方地形、敌情。C、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

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不周全不作战。爱护士卒,战则必胜。

D、赵充国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3分)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3分)③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4分)参考答案:4、D 烦:劳烦5、D A于:比/从 B之:代词,代罕羌/代词,这 C如:如果/或者D用法相同,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之” 6、A7、B 不是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而是派三只小分队先渡过河。

8、①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谋献应付的方略。

(度、图各1分,句意1分)②会打仗的人,能掌握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掌握。(致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③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

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或许会回过头来拼命的。(穷、缓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附参考译文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最初为骑兵,后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为善骑射而进入御林军。汉武帝时(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

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终于解围而出。汉元康三年时,先零、罕开都是西羌种族,各有酋长,因彼此互相攻击而成仇家。

后来匈奴联合其他羌族,互订盟约,解除仇恨。汉昭帝听说了这件事,就拿它来问赵充国。

充国时年七十余,昭帝认为他很老了,赵充国回答说:“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昭帝说:“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

老臣想先到金城,再攻讨的方略。”赵充国到了金城,征调一万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击。

便趁夜派三个营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后,立刻扎营防备羌人来犯。到了天亮,军士们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发觉后,派了数百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骚扰。

赵充国想羌骑一向骁勇善战,难以制服,再说这也可能是羌人诱敌之计,于是下令:“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击羌骑,攻击羌人要以消灭他们为目标,区区近百羌骑,不必着意贪求。”赵充国一面派骑兵去侦察四望和陿中这两个地方,发现其中并无羌人出没。

于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将领说:“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们调派几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军哪能向前推进呢?”于是向西推进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飨宴军士,士卒都希望为他效力立功,羌人好几次前来挑衅,赵充国都下令坚守。昭帝下令赵充国进攻。

赵充国上书请罪,剖陈利害,说:“臣听说《孙子兵法》上说过:‘善于作战的人,能掌握敌人,却不会被敌人所掌握’。现在羌人入寇,我们便应该整饬兵马,训练战士,以逸待劳,才是致胜之道。

依老臣之见,如果能先诛灭先零,即使不讨伐罕开,罕开也自然会归顺;万一先零已被诛灭,而罕开仍然不服,那么,到正月时再进攻也不迟。”昭帝接纳了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于是率兵进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松懈防备,望见汉朝大军,纷纷丢下装备,想渡湟水逃命,由于道路狭隘,赵充国只紧蹑溃兵之后,徐徐驱赶。有人说:“追击先零逃兵,这正是建功的大好机会。”

赵充国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或许会回过头来拼命的。”

羌酋靡忘于是自动前来归顺,赵充国赐他食物后,仍放他回去劝晓其他的族人。一时之间,有一万多名羌人请降,赵充国预料羌人会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骑兵,并请准予留下一万名兵士在当地屯田,静待其变。

6. 古文应该如何理解

[思路分析] 古文有自己的语法规则 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运用课内积累的知识来阅读课外语段 [解题过程] 怎样阅读古文 读古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这是初中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平时学习,复习都应遵循.古文的阅读,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正音读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甚至背诵,所以朗读背诵时都要把字音读正确.一般说来,大多数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读音为准.但要注意以下几点:1,认准字形,读准字音 文言文里有一些现在不常用的字,就要求我们认真地辨明字形,查明字音,不要把形近字的读音当做正音.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桓"读"hu n"而不读"恒";《桃花源记》中的"髫"而不读"召",《狼》中"眈眈相向"中的"眈"读"d n"而不读"枕".2,多音字应辨明词性,词义 现代汉语中多音多义字很多,读文言文时也常会遇到一些多音字,这就要求我们辨明这个字的词性和词义,确定读音.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当"喜悦"讲,应读"yu ",而在"桃花源记"中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句里,"说"字当"述说"讲,应读"shu ".二,正确的断句,停顿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所以古人在读书时要自己断句.我们现在读古文,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给我们断开了,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这个停顿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读懂每一句话.如《狼》中有"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坐在屠户面前",应在读时停顿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作"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变成"其中一只狗蹲在屠户面前",其实,在《狼》文中,没有狗出现过.同样,对于"一狼洞其中"也应读作"一狼/洞其中",而不能读作"一狼洞/其中".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和转移几种情形.词义的扩大即今义所含内容大于古义,如《愚公移山》中的"河阳之北"中的"河",在汉代以前专指黄河,一般的河流用"水"来表示,所以这个"河阳"就是"黄河北岸"的意思,而现在的"河"泛指所有的河流,词义的缩小即今义所含内容小于古义,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里,"妻子"的含义包括"妻子儿女",而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不包含子女在内.词义的转移即今义所含内容与古义之间发生了变化,如古汉语中"涕"指眼泪,而今义指"鼻涕".四,一词多义现象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注意根据上下语境确定具体义项.如"去"有"距离""离开""消除"等义,而在"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句中,"去"只能理解为"两地间的距离"的解释.在"得钱千五百,乃去"(《宋定伯捉鬼》)句中,"去"理解为"离开"之意.五,注意通字 文言文中通字的出现,是原 来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时,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义不相通的字,就形成通字,严格意义上讲应讲是"别字"了,但古人长期使用,并且得到社会认同,就不算错了.比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义是"恩惠",但若按本义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个通字,当"聪明"讲,通"慧".类似这样的通字在初一阶段的文言文中还有"汤"通"烫","齐"通"剂"(《扁鹊见察桓公》,)"说"能"悦","知"通"智"(《论语》十则)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详加体味.六,怎样翻译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要准确理解大意,而不能只了解"大概",所以就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理解得彻底.翻译时应注意几点:1,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注意把握原文的文意,弄清所译语句的上下文与译句的关系.因为文言文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多认现象较为普遍,句式也多富于变化,只有把握了原文的文意,上下文语境,才能准确地判断词的义项和句式的用法进而准确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主要应用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以直译为主.直译要求将文言文字句用现代汉语对号入座,逐一落到实处,甚至对原文遣词的特点,语言表达方式也必须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与原文保持一致.意译只要求根据文言文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句的逐个落实,甚至与原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差别较大,具体的方法可掌握.增,删,留,变等四点.增: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部分在翻译时要增补出来,如"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句可译为"(桓侯)使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删:就是把文言文中某些或表示语气,或表示停顿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删去.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帝王的称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在译文中直接保留下来.变:由于古汉语的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有些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

7. 文言文整体阅读(一)(史传)赵充国字翁孙

4、以下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老 认为……老B、将军度羌虏何如 度 估计C、宜简练以俟其至 俟 等待D、则罕开不烦兵而服 烦 烦恼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亡逾于老臣者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击之未见利/之二虫,又何知C、如其不服,须正月击之未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D、问筹策焉/心不在焉6、以下选项中都能表现赵充国稳妥持重的一项是( )(3分)①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②欲渡湟水,道厄狭,充国徐行驱之。③不先破罕开,则先零未可图。

④宜简练以俟其至,以逸代劳,必胜之道也。⑤吾知羌无能为矣⑥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A、①②⑥ B、②③⑤C、①④⑤ D、③④⑥7、下列选项中对文意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赵充国青年时当骑兵,后调入长安为羽林骑,做皇帝的警卫。

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被围。汉军绝粮数日,伤亡很大。

赵充国率百余人杀出重围,李广利率大队紧随其后,终于脱险。B、为防止羌叛军袭击,赵充国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连夜在对岸修筑阵地。

对于叛军游骑在阵前挑战,他不予理会,而首先派人侦察前方地形、敌情。C、赵充国行军是以远出侦察为主,并随时作好战斗准备。

宿营时加强营垒防御,稳扎稳打,不周全不作战。爱护士卒,战则必胜。

D、赵充国老病辞官在家以后,朝廷每讨论边防大事,也常常参与谋略,或者要向他问办法。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3分)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3分)③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4分)参考答案:4、D 烦:劳烦5、D A于:比/从 B之:代词,代罕羌/代词,这 C如:如果/或者D用法相同,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之” 6、A7、B 不是派主力部队夜渡黄河,而是派三只小分队先渡过河。

8、①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老臣想先到金城,再谋献应付的方略。

(度、图各1分,句意1分)②会打仗的人,能掌握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掌握。(致1分,被动句1分,句意1分)③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

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或许会回过头来拼命的。(穷、缓急、致死各1分,句意1分)附参考译文赵充国(公元前137一前52年),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

最初为骑兵,后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因为善骑射而进入御林军。汉武帝时(公元前99年)他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匈奴,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无食,死伤增多。

充国带领壮士百余人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终于解围而出。汉元康三年时,先零、罕开都是西羌种族,各有酋长,因彼此互相攻击而成仇家。

后来匈奴联合其他羌族,互订盟约,解除仇恨。汉昭帝听说了这件事,就拿它来问赵充国。

充国时年七十余,昭帝认为他很老了,赵充国回答说:“再没有比老臣更好的人选了。”昭帝说:“将军能否预测目前羌人的势力、打算带多少兵马去?”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打仗的事很难凭空设想。

老臣想先到金城,再攻讨的方略。”赵充国到了金城,征调一万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击。

便趁夜派三个营士兵先悄悄渡河,渡了河后,立刻扎营防备羌人来犯。到了天亮,军士们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发觉后,派了数百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骚扰。

赵充国想羌骑一向骁勇善战,难以制服,再说这也可能是羌人诱敌之计,于是下令:“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击羌骑,攻击羌人要以消灭他们为目标,区区近百羌骑,不必着意贪求。”赵充国一面派骑兵去侦察四望和陿中这两个地方,发现其中并无羌人出没。

于是趁夜引兵到洛都,召集各部将领说:“我就知道羌人不善用兵,如果他们调派几千人防守四望和陿中,我军哪能向前推进呢?”于是向西推进到西部都尉府,日日飨宴军士,士卒都希望为他效力立功,羌人好几次前来挑衅,赵充国都下令坚守。昭帝下令赵充国进攻。

赵充国上书请罪,剖陈利害,说:“臣听说《孙子兵法》上说过:‘善于作战的人,能掌握敌人,却不会被敌人所掌握’。现在羌人入寇,我们便应该整饬兵马,训练战士,以逸待劳,才是致胜之道。

依老臣之见,如果能先诛灭先零,即使不讨伐罕开,罕开也自然会归顺;万一先零已被诛灭,而罕开仍然不服,那么,到正月时再进攻也不迟。”昭帝接纳了赵充国的意见。

赵充国于是率兵进攻先零,先零因居安日久,已松懈防备,望见汉朝大军,纷纷丢下装备,想渡湟水逃命,由于道路狭隘,赵充国只紧蹑溃兵之后,徐徐驱赶。有人说:“追击先零逃兵,这正是建功的大好机会。”

赵充国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慢慢的追赶他们,他们便会没命的逃走;但是如果逼急的话,他们或许会回过头来拼命的。”

羌酋靡忘于是自动前来归顺,赵充国赐他食物后,仍放他回去劝晓其他的族人。一时之间,有一万多名羌人请降,赵充国预料羌人会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骑兵,并请准予留下一万名兵士在当地屯田,。

高中文言文常考知识点

一.积累词汇.这主要是积累实词虚词以及一些古代常识性的东西等阅读中基本应具备的素养.而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就是说上语文课也是要听的,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说什么语文不学习不听课也没有关系.所以要注重课堂上点滴的积累.二结合自己的爱好适当的寻求一些文言书籍.比如说<<古文观止>><<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文言文同时也助于作文的提高.

二.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尽管不考,可是在翻译和阅读中都是必要的.所以要有所留意.

三.适当的做一些题目.同时也背诵一些

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文言文内容解说

1. 求高考文言文常识总结

文学常识不得记混记杂,要时刻注意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记清一些不同流派的文学主张和代表人物等等;名句名篇的背诵最终要通过默写落实在卷面上,在复习中,一定要背默结合,默写时还要细心,不要出现错字、漏字、前后颠倒等错误,此外,还应注意标点和语气。

考点达标⒈."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答案:C(对联中嵌有屈原诗歌《招魂》《九歌》名,屈原的诗中以芳草自喻品质的高洁。屈原被放逐在湘江、沅江。

从内容上看,与屈原事相合;从感情上看,表达了惋惜、同情的心意。)⒉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游记》-吴承恩-明代 《神曲》-但丁-德国 B.《镜花缘》-李汝珍-明代 《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西厢记》-王实甫-元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答案:C(A.《神曲》的作者但丁是意大利人,不是德国人;B.《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清代人,不是明代人;D.《红与黑》的作者是法国的司汤达,不是莫泊桑。

) ⒊"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的是( )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D.杜甫、杜牧、杜荀鹤 答案:B(题干中的一首诗是朱德同志为四川三苏祠而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

A项中,曹操、曹丕、曹植虽是三父子,也都是大文豪,而且也都有诗赋流传于今,但他们不符合诗中“峨眉共比高”这一内容。C项中,班彪、班固、班超虽为三父子,其中班彪、班固均以史学著称,而班超有是名将,所以与诗中“都是大文豪”内容不符。

D项中杜甫、杜牧、杜荀鹤不是父子关系,因此更不符合诗意了。)。

2. 高中文言文常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梳理(1—6册全) 第一册通字 /《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勾践灭吴》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知,通“执”,掌管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烛之武退秦师》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今寡人不能 不能,古,没有能力,今,不可以9.生丈夫,二壶酒,丈夫,古,男子;今,女子的配偶《触龙说赵太后》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12,至于赵之为赵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 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动词或形容词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说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3.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第一册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 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代表。

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高中语文第二册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

4.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通字 古今异义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 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

5. 求语文必修5文言文易考点和文学常识

实际关于文学常识范围不在于哪个课本,通常考的最多的就是关于“第一”类型的或者是关于诗人作家的常识性东西,我可以给你举些例子: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欧阳洵 元-赵孟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篆等,关于这些东西,平时多背诵多记记就好了,推荐你看看天天高中学习网看看,总结的很全面,包括了很多易考常见的文学性常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1. 文言文内容解说指什么

文言文内容解说是指对文言文的内容 以评注说明或解释。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初中文言文考点知识归纳、各文言文的内容讲解、题解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字。

通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1.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消失)

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现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词义范围变窄了。

3. 词义转移。“涕”在古义中指“眼泪”,如“汪然出涕曰”,现在则专指“鼻涕”。词义出现了转移。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朗读过程中,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用蹄子踢”理解。

(2)动词活用为名词。“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提携”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用手搀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词做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险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说明》规定“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对这一内容稍作了解即可。

3. 文言文 知识讲解 如何做好文言文

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 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

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

这点上,除有意识记取一些生疏、忘却的词语外,最好的方法还是多读读课文,到能熟读成诵的地步,课文内容记住了,词汇也就忘不掉了,解加点词解释、翻译句子等题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 2.语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语感强的,就知道“让他活”,古人是讲成“活之”的;“用绳捆住他”,古人是讲成“系之以绳”的。这样即使叫你为“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这段写人如何对牛、马、猱的文字标点,你决不会标成“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因为“以绳络之”,“以羁鞭之”是以现代文语感来标点的,古人是讲“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的,讲穿了,“介词结构后置”这一特点掌握了,给这句标点的能力就强了。

3.上下联系判断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为例,“以绳、以羁”中,“绳、羁”都各是一种用具,那最后的“捶楚”是用具吗?是一种还是两种用具?首先,根据“对文”知识,应判断:句子结构相同,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解释也应类似,即也是用具。第二,从“鞭之以”来分析,“捶楚”是一种拿来“鞭打”的用具。

第三,从下文“无绳而欲服牛,无羁而欲乘马,无捶楚而欲戏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第四,从加点词要求解释“楚”看,可判断为“一种鞭打的用具”了。

考后一查:捶,通棰,鞭子。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读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后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断这个词是否与哪个词相通的能力 5.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考能力拉开差距的做法 1.语法现象已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其中有两个现象:(1)原不作要求的“为动用法”等不仅在语段中出现,而且在考题的选择项中出现要你辨识。(2)课文中从没出现的类型,考题中也出现了。

如2000年齐桓公这一语段,第27题“把‘金玉之贱,人民是宝’释成现代汉语”,这两句都用到“宾语前置”的语法,属“通过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这一类,但课文中只出现过“句读之不知”这一类,而绝无出现“人民是宝”这种通过“是”使宾语前置的例句,学生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失分就较多。 2.词汇量超出了课本的词汇量如果说前几年命题老师注重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加点字解释一般都能从课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话,那么最近两年加点词的解释出现了,H版、S版都没出现过,完全考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断猜测的能力的现象。

如2000年欧阳修这一语段,考加点词三个“止”、“狱”、“平居”。其中“止”解释只、仅,课文《五人墓碑记》中“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中出现过。

而“狱”解释“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现过。“平居”解释“平时”,高中课文中从没出现过。

3.开始注重对语段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 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故近年来的考题中增加了在读懂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从整体上感悟、理解语段的题目。

如2000年齐桓公这段,第28题“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

4. 文言文重点词解释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字、古今异义词等.(参考摘录的.还有,他人的版权,。

5. 文言文解释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④。”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⑤。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⑥,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⑦,非所以成教也⑧。”遂烹彘也⑨。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②彘(zhì):猪.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④特:不过,只是.⑤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⑥子:你,对对方的尊称.⑦而:则,就.⑧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⑨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下面对所有“之”和“子”加点解释:

曾子之妻之市(古时对人的尊称)(的)(同“至”,到)

其子随之而泣(儿子)(她,指曾子的妻子)

曾子欲捕彘杀之(它,指猪(彘))

妻止之曰(他,指曾子)

听父母之教(的)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你,指曾子的妻子)(儿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儿子)(儿子)

6. 古文解释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

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

姑竟弃之。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

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

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

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解释: 1“河南”,汉袭秦制,地方分郡县,郡上设部。

郡,相当于地一级行政区。河南郡今河南省西北部。

2“还以与妻”当读作“还,以与妻”(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还,回。

以,把。与,给。

3“嗟来之食”在《礼记·檀弓》里本作“嗟!来食(喂,来吃吧)”,是富人叫饿肚子的人来吃饭时说的,有鄙夷饿者的味道。 4“污其行”,这里是玷污自己行为的意思。

5“捐”,丢弃,舍弃。现在,此义仅保存在成语中,如“为国捐躯”。

6“跪”,古人席地而坐,跪时腰伸直,示敬之意。 7“无它”,它”本指蛇,上古时人们穴居,以蛇为患,见面则问“无它(蛇)乎”。

后来转化为“没什么”的意思。 8“成于机杼”,今语要倒过来说,在织布机上织成。

“机”,最早就是指织布机。杼,机上的梭子。

9“累寸不已”,(倒装句,不已累寸),不停地一寸一寸地积累。 10“若”,若。

楚地方言,今保留。 11“捐失”,即失去,这是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

捐,也有“失”义。 12"稽废",稽延荒废 13“积学”,积累学识。

14“日知其所亡”,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亡:通“无”,没有。

15“何异断斯织乎”,也要倒着说,跟割断这块帛有什么不同。异:不同。

16“感其言”,(倒装句),被这番话感动。 17“复还终业”,以下尚有“遂七年不反。

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等句,然后转叙他事。 18 “遗金一饼”,一块丢失的金子 19 “尝" 曾经。

20” 还以与妻”,以,把。 21“遂成丈匹”,才能成丈成匹。

译文: 河南乐羊子的妻子,已经不知道原来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

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吃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那他妈害他被老婆骂的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出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

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

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

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 这期间,有一次邻家所养的鸡误闯入乐羊子的园中,婆婆偷偷抓来杀了做菜吃。

到吃饭时,乐羊子妻却对着那盘鸡流泪,不吃饭。婆婆感到奇怪,问她原因,乐羊子妻说:“我是难过家里太穷,饭桌上吃的竟然是别人家的鸡。”

婆婆听了大感惭愧,就把鸡丢弃不食。 后来有盗贼想侵犯乐羊子的妻子,就先劫持她的婆婆。

妻子听到后,拿着刀跑出来,盗贼说:“你放下刀依从我,就保全你们的性命,如果不从我,我就杀了你婆婆。”妻子仰天叹息,举起刀子就刎颈自杀了。

盗贼也没有杀她婆婆就逃跑了。太守知道了这件事后,抓捕那盗贼,就赐给乐羊妻子丝绸布帛,为她举行丧礼,赐予“贞义”的称号。

感悟: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羊子的妻的高尚的品德和过人才识。

乐羊子妻的两段话,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并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1.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2.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7. 名词解释“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文章标签: # 文言文 # 理解 # 赵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