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高考电化学考点分析_高考电化学总结

tamoadmin 2024-07-16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2.高三上册化学教案设计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 大量共存.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CH3COO-、F-、CO32-、SO32-、S2-、PO43-、 AlO2-均与H+ 不能大量共存.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

1.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2.高三上册化学教案设计

高考电化学考点分析_高考电化学总结

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弱碱阳离子只存在于酸性较强的溶液中.如Fe3+、Al3+、Zn2+、Cu2+、NH4+、Ag+ 等均与OH-不能

大量共存.

2.弱酸阴离子只存在于碱性溶液中。如CH3COO-、F-、CO32-、SO32-、S2-、PO43-、 AlO2-均与H+

不能大量共存.

3.弱酸的酸式阴离子在酸性较强或碱性较强的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共存.它们遇强酸(H+)会生成弱

酸分子;遇强碱(OH-)生成正盐和水. 如:HSO3-、HCO3-、HS-、H2PO4-、HPO42-等

4.若阴、阳离子能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的盐,则不能大量共存.如:Ba2+、Ca2+与CO32-、

SO32-、 PO43-、SO42-等;Ag+与Cl-、Br-、I- 等;Ca2+与F-,C2O42- 等

5.若阴、阳离子发生双水解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Al3+与HCO3-、CO32-、HS-、S2-、AlO2-、ClO-、

SiO32- 等Fe3+与HCO3-、CO32-、AlO2-、ClO-、SiO32-、C6H5O-等;NH4+与AlO2-、SiO32-、ClO-、CO32-等

6.若阴、阳离子能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如:Fe3+与I-、S2-;MnO4-(H+)与I-、Br-、

Cl-、S2-、SO32-、Fe2+等;NO3-(H+)与上述阴离子;S2-、SO32-、H+

7.因络合反应或其它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如:Fe3+与F-、CN-、SCN-等; H2PO4-与PO43-会生成HPO42-,故两者不共存.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分析:(1)①该装置是电解池,接通电源,经过一段时间后,乙中c电极质量增加,说明C电极是电解池阴极,则d电极是阳极,连接电解池阳极的原电池电极是正极.

②电解氢氧化钠溶液时,阳极上氢氧根离子放电生成氧气.

③电解硫酸铜溶液时,阴极上析出铜,阳极上析出氧气,根据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变化判断pH值的变化;电解丙溶液时,根据阴阳极上析出的物质确定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是否变化来判断溶液的pH值是否变化.

④根据丙溶液中水减少的质量结合转移电子数相等计算电极b上生成的气体体积和电极c的质量增加.

(2)电解硫酸铜溶液时阴极上析出铜,阳极上析出氧气.

高三上册化学教案设计

 一部分同学对化学不是很熟练,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总结知识点,但是又想学好化学。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拓展阅读:考试怎么复习化学

 1、研究考试大纲,分块落实

 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是备考的指南针,复习化学时应该认真研究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平常我们可以增强化学学科复习的针对性和方向性,避免出现盲目备考的情况。

 要理解高考的命题依据,对化学的考纲实际操作是:考纲不要求的不复习,考纲降低要求的不拓展,考纲所要求的大力复习。

 在上学期的一轮复习时,我们根据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联考将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及元素化合物复习完。第二次联考将物质分类、元素周期律、电化学复习完。第三次联考时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复习完。等到市统测时再把有机化学复习完,争取年前完成一轮复习。

2、明确方向、对症下药

 经过对近几年化学高考题的分析,可以得出三点:一是主干知识考查的“集中化”,二是基础知识的新视角,三是能力考查的“综合化”。

 要提高化学的备考质量,还要真正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备考才能更加科学有效。所以要明确备考方向,对症开方下药,才能使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符合高考的化学立体网络化要求,才能实现基础→能力→分数的转化。

 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化学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及相关实验和计算。对此在复习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概念理论的具体内容之外还整理了大量易错易混的判断题让学生练习,在元素化合物复习中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化学方程式学生们都掌握不了,我们通过每天小练、课堂题写等措施使学生都基本掌握住了。在化学实验复习当中把常见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实验的基本操作、除杂装置、除尾装置等分门别类总结成表格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化学计算是所教学生最薄弱之项,在复习中针对高考常见的题型将守恒法、差量法、极值法、讨论法等多次给学生讲解练习,使学生的短板得以弥补。

 高中化学教学难点有四处: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比较、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推断和化学计算。对于这些难点教学我们利用勒夏特列原理、三大守恒规律、分碳法、插入法、守恒法、差量法极值法等有效方法给学生分析清楚,做到了难点的突破。

 高考时化学每年都要考到客观题无外乎有:化学与生活、环境、能源题;必修二有机题;简单实验题;阿伏伽德罗常数题;元素周期律推断题;电化学题;电解质溶液电离离子浓度题;溶度积图像题等,主观题型主要是一道由实验为主线的填空题,一道由工艺流程为主线的综合题,一道由选修四化学原理为主线的综合题,一道选修三或选修五的选做题。所以我们把平时的练习设计成考试化,平时的考试高考化,对高考中高频考点自始至终我在练习题、考试题中。

  3、回归基础、提高能力

 高考的化学复习训练要做到强化基础,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只有通过不断地总结,我们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应用知识点会更加灵活。

 在刚进入化学一轮复习时,我们就给学生印制了《高考前回归课本知识点》,让学生对着问题阅读课本。在每一单元复习时,我们总是搜集与之相关的近两年高考真题和各地新颖的模拟试题给学生们练习。在化学备考时,要注意从五个方面的突破口寻找方向:一是这道题应该怎么做;二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三是怎么会想到要这样做;四是不这样做可以吗?五是这道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题目?又该怎么做?完成上述的所有步骤,学习化学的效率会大大增加。

1.高三上册化学教案设计

 课程目标

 1、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会应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原电池。

 教材分析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资料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能够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能够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构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电”的资料的认识不仅仅来源于生活经验,并且来源于学科学习。在生活经验方面,不仅仅接触了火力发电(或水利发电),并且接触了干电池等化学电源;在学科学习方面,学生不仅仅接触了摩擦起电,并且还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了电能,此外还学习了关于电的初步知识(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和电流等资料),所以对电并不陌生。此外,高中《化学1》已较为系统的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也学习了钠、镁、铝、铁等有关的金属知识,以及电解质溶液的资料。这些经验基础为本课的教学供给了必要的基础。为本节的学习做了知识、本事上的准备。

 同时原电池是高中化学学科体系的核心知识之一,它的教学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延伸与应用,也是后续电化学知识的基础。原电池的教学是体现学科交叉,科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思维本事和探究本事的好素材。学生在第一节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关系,本节课则学习化学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即电能,由于电化学知识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新领域,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陌生感,所以一个好的开端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确定方法。

 (2)经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经过对氧

 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本事。

 (2)经过实验和科学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经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教学难点经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2.高三上册化学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构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必须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包含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经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包含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NH4+:加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l—:滴加XX银溶液和稀XX,生成不溶于稀XX的白色沉淀;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

 实验2:为何要加稀XX

 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XX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XX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如何确证碘盐中的碘不是单质碘如何确证某食盐是否已加碘如何确定加碘食盐中包含钾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供给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用焰色反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叫焰色反应为何可用焰色反应来检验金属或金属离子如何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3.高三上册化学教案设计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实验步骤

 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4.高三上册化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作为主要线索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这是教材体系的总体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质结构知识统帅整个化学教材外,还以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来组织教材。其原因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人类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们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学反应产生的,又通过化学反应来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即放热反应、吸热反应;二为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教材内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反映了化学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如把一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效益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如放热反应中的热量的利用,煤的燃烧,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污染,开发新能源等。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自学能力。又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化学实验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通过设置家庭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方法

 因为大纲对本节的要求都是A层次要求,我们可尝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情境和实验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说程序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且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当今家喻户晓的话题,学生很易于发挥,是学生把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有机结合,同时培养自学能力的较好内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学生预习好本节内容并设计好问题上报教师,教师提前把问题按思维发展的过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串连课堂,通过问题鼓动学生踊跃小组合作讨论,发表各组见解,不断完整问题的答案。主要问题如下:

 1)化学反应有用吗?化学反应都有用吗?举例说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学反应都伴有能量变化吗?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认识的吗?

 一定。能量可能热能、光能、化学能。

 3)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热量的变化,你有体会吗?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有吸热和放热现象?学生猜想,教师总结。

 强调“常常”,并非一定。做好实验是建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概念的关键。

 ①新旧物质组成结构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应中能量守恒。

 ③反应物生成物若以热量形式表现为放热或吸热。

 ∑E(反应物)>∑E(生成物)------放热反应(能量释放)

 ∑E(反应物)<∑E(生成物)------吸热反应(能量贮存)

 ④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本身是否需要加热无关。

 媒体演示非常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4)人类现阶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这些能源有何利弊?举例说明.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电力、水力、太阳能等等.

 5)你认为如何来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烧?

 从燃烧的条件上分析,充分燃烧放热多:足量空气(适量);增大接触面(固、液→气).

 6)人类很多时候在利用反应放热,是否有利用反应吸热?

 充分利用"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性实验.

 7)阅读课后"资料",你有何认识?

 为何要发生伊拉克战争?我国为何要实施西气东送?西电东输?

 媒体演示"能源的储量"、"可开年限"

 8)人类利用能源可分为哪几个时代?

 利用课后"阅读",体会到人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节作业:调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价格、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及提高燃烧效率的措施。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5.高三上册化学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以及高二学业水平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知识的第一课,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原电池的组成和化学原理;第二部分是化学电源;第三部分是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原电池原理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腐蚀,特别是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即研究金属的腐蚀与防腐,以解决延长金属材料的使用寿命;可见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意义重大。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以及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活动,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构成条件;

 2能力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错误使用电池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重难点分析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关于电极作用、电解质溶液的作用、电流方向、能量转化”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探究,对问题逐一分析、探索;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一般都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在电池内部,两极之间填充电解质溶液。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正极流回电池,形成电流。初步构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除了Zn-Cu原电池演示实验外,还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画的科学模拟演示,将微观、抽象、不可见的电子的运动直观化;将复杂的化学过程,变得清晰、形象、直观。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好学习、研究的环境:⑴把时间留给学生;⑵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⑶把认知过程留给学生;⑷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2.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评价,最后进行归纳与总结。

 六、教学设计

 1.课题引入

 ⑴从新科技材料引入

 ⑵从身边最熟悉的事例引入

 ⑶从实验引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程学习状态.

 2.实验研究

 确定主题:(供给学生实验学习)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设计与实施: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⑴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为学生准备实验用具,可摆放一些仪器和药品,促使学生自由联想,从而设计出富有创造性、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⑵确定方案、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释疑、处理偶发。

 交流与评价:

 ⑴各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设计方案和展示实验成果。

 ⑵同学自评和互评价。

 教师组织交流并适当的提问,使学生的总结更加完善,从而使研究学习顺利完成。

 3.引申与提高

 ⑴电子板书将原电池装置原理分析和构成条件展示给学生

 ⑵电子动画模拟原电池和干电池电流形成的微观电子的运动

 4.结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巩固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的基础上,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电池和电池与环保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5、作业设计

 指导学生登录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各类电池介绍(水果原电池、自制电池等),科学家或科普文章,环境与电池等介绍;并亲手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文章标签: # 学生 # 实验 #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