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科技 教育科技

2013高考模拟试题语文_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三卷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2013山东春季高考数学语文试题,及答案,2.请问大家谁知道近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解答有会的人说下嘛,非常感谢大家希3.2013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大家都写什么。。。。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3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2012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2011年成人高考

1.2013山东春季高考数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2.请问大家谁知道近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解答有会的人说下嘛,非常感谢大家希

3.2013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大家都写什么。。。。

2013高考模拟试题语文_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三卷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3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2012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2011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2010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2009年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真题及详解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一章 汉语基本知识及运用

 第二章 文学基本知识

 第三章 文体知识及运用

 第四章 写作知识及运用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的复习备考配套辅导资料,根据考试大纲的考察要求,结合相关考试辅导教材及复习资料精心编写而成,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历年真题。精选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历年考试真题,每道真题均提供详细答案解析。学员可以熟悉真题的考试特点,巩固知识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根据考试大纲的考察要求,精心整理汇编了典型常考题,涵盖考试全部知识点及重点,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详细解析。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试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押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考试真题一样。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资料地址:Ebook/138265.html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2013山东春季高考数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1.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答案解析1.B(因果倒置,应是“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

 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答案解析C(张冠李戴,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西方文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19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答案解析B(无中生有,“原来的低层次”的说法不正确)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知贡举 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 败:失败

 C.沆待漏将朝 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趣驾再往 趣:急忙

 答案解析B.败,败露。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④其议遂寝⑤李文靖真圣人也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B.①③④C.③④⑥D.②⑤⑥

 答案解析C.①②两句的陈述主体是太宗皇帝。⑤是王旦的评价,不符合题干要求。③说真宗率军出征,把京城留给李沆。④说真宗想封刘氏为贵妃,因李沆反对,就不再坚持。⑥说真宗曾因李沆说过梅询不是君子于是就否决了臣子对梅询的举荐。此三项符合题干要求。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答案解析A.“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错,只是因为西北用兵“或至旰食”,而未“经常”。皇帝器重也非“因此”之故。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分)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5分)答:

 答案解析⑴、皇帝曾说到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为忠奸难以分辨罢了。

 ⑵、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请问大家谁知道近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目及解答有会的人说下嘛,非常感谢大家希

2013年高职高考数学模拟试卷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集合A=,则下面式子正确的是( )

A.2AB.2AC.2AD.A

2.函数在其定义域上为增函数,则此函数的图象所经过的象限为( )

A.一、二、三象限B.一、二、四象限C.一、三、四象限D.二、三、四象限

3.已知a>b>c,则下面式子一定成立的是( )

A ac>bcB.a-c>b-cC.D.a+c=2b

4.若函数满足,则( )

A.3B.1C.5D.

5.在等差数列中,若,则( )

A.14B.15C.16D.17

6.在0°~360°范围内,与一390°终边相同的角是( )

A.30°B.60°C.210°D.330°

7.已知两点A(一1,5),B(3,9),则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 )

A.(1,7)B.(2,2)C.(一2,一2)D.(2,14)

8.设,则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A.p是q的充分条件,但p不是q的必要条件

B.p是q的必要条件,但p不是q的充分条件

C.p是q的充要条件

D.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

9.不等式的解集为( )

A.(一2,2)B.(2,3)C.(1,2)D.(3,4)

10.已知平面向量,则的值分别是( )

A.B.C.D.

11.已知,且,则( )

A.B.C.D.

12.某商品原价200元,若连续两次涨价10%后出售,则新售价为( )

A.222元B.240元C.242元D.484元

13.从6名候选人中选出4人担任人大代表,则不同选举结果的种数为( )

A.15B.24C.30D.360

14.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B.24C.D.

1513.直线3x-4y+12=0与圆x2+y2+10x-6y-2=0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 B.相切C.相离 D.相交且过圆心

16.已知直线与直线垂直,则a的值是( )

A.一5B.一1C.一3D.1

17.若,则=( )

A.4B.C.8D.16

18.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当a>1时,函数y=a–x与y=logax的图像是( )

A B C D

19、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两异面直线AC与B C1所成角的大小为( )

A.30°B.45°

C.60°D.90°

20.把函数y=3sin(2x–)的图像变换为函数y=3sin2x的图像,这种变换是( )

A.向右平移个单位B.向左平移个单位

C.向右平移个单位D.向左平移个单位

21、展开式的中间项是 ( )

A、 B、 C D、

22、 图中阴影(包括直线)表示的区域满足的不等式是( )

A、x-y-1≥0 B、x-y+1≥0

C、x-y-1≤0 D、x-y+1≤0

23、从10个篮球中任取一个检验其质量,则该抽样为( )

A、简单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D、又放回抽样

24、某企业共有职工15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45人,一般职员90人,现在用分层抽样法抽取30人,则样本中各职称人数分别为( )

A 5,10,15 B 3,9,18 C 3,10,17 D 5,9,16

25、要从编号为1-50的50枚最新研制的某型号导弹中随机抽取5枚来进行发射试验,用部分选取的号码间隔一样的系统抽样方法确定所选取的5枚导弹的编号可能是( )

A 5,10,15,20,25 B 3,13,23,33,43 C 1,2,3,4,5 D 6,15,27,34,4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6.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用区间表示).

27.有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分组后的各小组的组距及其频数分别为:(10,20],2;(20,30] ,4;(30,40] ,3;(40,50],5;(50,60],4;(60,70],2;.则样本数据在(10,40]上的频率等于______

28、某射手在相同条件下射击10次,命中环数分别为7,8,6,8,6,5,9,10,7,4,则该样本的标准差是______

29.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30.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径为4cm的半圆,则此圆锥的体积是_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31.(本题满分10分)已知函数.求:

(1);

(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及最大值.

32.(本题满分11分)如图,已知ABCD是正方形;P是平面ABCD外一点,且

PA=AB=3.求:

(1)二面角P—CD—A的大小;

(2)三棱锥P—ABD的体积.

33.(本题满分12分)在等比数列中,已知,

(1)求通项公式;

(2)若,求的前10项和.

34.(本题满分12分)已知点在双曲线上,直线l过双曲线的左焦点F1且与x轴垂直,并交双曲线于A、B两点,求:

(1)m的值;

(2)|AB|.

35、某机床厂今年年初用98万元购进一台数控机床,并立即投入生产使用,计划第一年维修、保养费用12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每年所需维修、保养费用比上一年增加4万元,该机床使用后,每年的总收入为50万元,设使用x年后数控机床的盈利额为y万元,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从第几年开始,该机床开始盈利(盈利额为正值)? (14分)

2013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 大家都写什么。。。。

精锐教育温馨提示:

您好,希望能帮到您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鉴赏练习

一、三年高考

2012高考试题解析

(2012·全国新课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是针对下阕人物形象的把握,诗句意为“弹洒不尽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用它来研磨香墨。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粘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因此,“就砚旋研墨” 与“临窗滴”有暗指关系,意在强调思念之深情。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2012·天津)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2·四川)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答案(1)答案要点:“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3分)

(2)答案要点: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5分)

解析第(1)题是炼字题,“空”在学过的许多古诗中出现过,学生并不陌生。只要抓住意象“贪夫”的心理和情感,结合思归的主题,就能推出答案。第(2)题是情感和意象题,从标题“子规”不难看出思乡难归的情感主题。任意选择诗歌中的两个意象,结合情感主题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古诗鉴赏。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

考点定位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抒情方式分类

特点

例句

简析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抒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情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借景抒情

白居易《草》[来源: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即由“景”生“情”。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

情景交融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抒情与写景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

托物言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

即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

(2012·江西版)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喻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喻青春流逝。(2分)表达的情感:伤春忧时之愁,久别怀人之情。(2分)

解析此问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常见意象的理解和情感分析。

(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案相同点: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2分)不同点:①感情及其程度:李词写的是家国之愁,秦词写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略有加深;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2分)

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对古诗词语言的比较鉴赏和综合评价能力。

(2012·湖南版)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第二句的“天涯”,由此可知,诗中主人公内怀离思,感情怅惘凄伤。

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之一是通过意象分析。意象“月”承前表达离思,“不知心里事”表现人物形象的孤独处境和凄凉心情。意象“水”和“花”,表现了自叹自怜的心境。

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处境为D级。

解析此句的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或答成情景交融。两种景物分别表现不同的情怀。“摇曳树”象征起伏不定的阵阵思念;“碧云斜”表现了低沉、伤感的心情。

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012·湖南版)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诗。(2分)

答案边塞

解析诗歌描写“破讷沙”“鸊鹈泉”等边塞风光和“铁衣”等军旅生活,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m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2分)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2分)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2分)

解析意境的赏析要抓住景物描写中的意象,逐句解说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全诗撷取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场景,景物有“大漠辽远、大雁高飞”和“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意境雄浑壮美,将士情感也复杂,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更有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和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2012·广东)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余杭四月

[元] 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闻,养蚕人家为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提示(1)列锦、远近高低、动静结合、有色有态、视嗅结合、情景交融。(2)整个晴天充满了生机活力。

解析

考点定位(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

(2012·大纲版)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第一、三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趣。(4分)(答出“思”、“信”两字的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2、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4分)(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解析第一题重在考查诗歌意象描写的角度及其作用,答其他的描写角度和作用,也应该适当给分;第一小题设问的角度不太明确,因此学生答案应该可以是多样性的。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手法和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012·重庆)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1)“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答案(1)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 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 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 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解析先分析手法,再行解释,既然点明“变化”二字,就要从眼前的实景分析出暗含的虚景。如看到“散去”就要想到散去之前是什么样子。内容上题干已点明——写出了山水的变化,题干主要是要结合诗歌分析其表达效果。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答,会更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2)作者为何说“荒却溪南旧钓矶”?(2分)

答案因为钓鱼是有机心之事,作者已忘机而不再钓鱼,所以说荒弃 旧钓矶。

解析就结果找原因,首先确定范围在词的下阕,参考注释,找出“忘机”二字。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从诗句开始,然后从整体上思考。

2011高考试题解析

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高考考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解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八.(辽宁)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8.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解析答出画境的,给2分;答出想象中的真景的,给2分;答出从画面引出想象中的真景、再返回画面的,给2分。意思对即可。

9.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以中国独特感觉,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确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

解析答出诗表面不合理,其实很高秒的,给2分;能做简要说明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如认为前人的说法恰当,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羞耻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精锐教育

这是江苏高考卷多年来第一次出现材料作文,我认为审题上应该放宽要求,否则又会害了一大批孩子。

既是“角度自选;立意自定”这个材料至少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立论——

1、人的活动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这是比较容易想到的角度,而且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学生可能会觉得没什么好写的,什么要爱护环境,爱护小生命之类,都是一些空话套话。

2、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极易引导考生思考“小和大”的关系,小事情会产生大影响,讲细节决定成败,讲不应该忽视身边的小事情等等。

3、点蜡烛是为了自己方便,但却对别人造成了损害,尽管这是无意为之,但还是提醒我们,凡事须谨慎,考虑问题要周到,尤其是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想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

文章标签: # 答案 # 解析 #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