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_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

tamoadmin 2024-07-12 人已围观

简介1.应对古诗词鉴赏题的策略技巧古诗词教学策略2.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3.谁觉得应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高考古诗词鉴赏,看不懂怎么办,应从何下手,有没什么技巧好吗4.如何鉴赏诗词?5.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归纳盘点6.高考古诗词鉴赏题7.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8.如何鉴赏高考古诗词中的“愁”情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区别)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借景抒情、触

1.应对古诗词鉴赏题的策略技巧古诗词教学策略

2.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3.谁觉得应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高考古诗词鉴赏,看不懂怎么办,应从何下手,有没什么技巧好吗

4.如何鉴赏诗词?

5.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归纳盘点

6.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7.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8.如何鉴赏高考古诗词中的“愁”情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_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型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区别)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区别)

一、概念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二、区别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举例

例1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例2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例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三、总结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比如: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

“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应对古诗词鉴赏题的策略技巧古诗词教学策略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满分答题公式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整理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 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作为高考试卷的必考题,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深感焦虑的问题,很多学生下了不少苦功但提高幅度却不大,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要么读不懂诗词,要么把握不住答题方向,要么不会组织答案,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其实这类题是有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的,在这里我就谈一下这类题的答题策略与方法。

一、要明确考纲要求,即考什么

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要明确考题方向,即怎么考

2008—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两个小问,均为主观题;选材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宋诗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名家名篇有所下降,出于防备押题的需要,名家的非代表性作品和一般诗人的佳作有上升趋势。考查点设置上看,是“一诗两问”,重点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大多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三、如何备考,即怎么应对考试

(一)注重平时的积累:应该了解诗词的文体知识和文化常识,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进一步了解重要的诗人诗作,对诗歌背景和重点作家情况了解,都有助于解答习题。

(二)诗歌鉴赏题应试对策(强化四种意识)

(1)强化审题意识。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做题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

(2)强化解题流程。古诗鉴赏的解答应该遵循这样三个步骤:第一,反复体味,读懂原诗。读懂诗歌要注意“五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诗句,五看题干。第二,看清要求,明确方向。第三,注意表达,规范作答。

(3)规范答题意识。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

如“炼字”题的答题顺序: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译诗句,说一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再看一下该字在表达诗人思想情感和主题上的作用。在答题格式上,—般是先观点,后理由;先概括,后具体。

(4)坚持答案组织的原则:紧扣诗句,细致深入。

第一种类型:分析形象类。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题模式:四字词概括图景、氛围+结合诗句具体描绘图景+表达何种情感。

第二种类型:分析情感主旨型。常式问: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变式问: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第三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写作手法(技巧)、表现手法(广义)、艺术技巧等是十分宽泛的概念。答题模式: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效果、作用(传达了什么感情)。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第四种类型:语言、炼字类。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模式: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译诗句,说一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再看一下该字在表达诗人思想情感和主题上的作用。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正确解答:四字词整体概括+结合重点诗句分析。

示例:(2011年天津卷)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怒涛顷刻卷沙滩”写出了波涛汹涌,水势迅猛变大的情景;“十万军声吼鸣瀑”描写了下雨时,响声震天,好像瀑布发出的巨响;这里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描写生动形象。

分析诗眼作用。(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如果是统摄全片的诗眼,应结合全诗逐句分析。

把握住古诗词的答题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题,在此基础上,多读、多记、多练、多赏析,古诗词赏析题将不再成为难题。

谁觉得应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高考古诗词鉴赏,看不懂怎么办,应从何下手,有没什么技巧好吗

古诗词令人喜欢,可是古诗鉴赏题却让许多同学头疼。解答这一类题目,重要的是基本功夫,出题的方式和答题的技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 方法 (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搜取信息

题目是 文章 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品局部,抓住关键

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上文已谈及,此不赘述。

4、看注释,破-解难点

高考试卷为了降低试题难度,命题者往往有意识的在诗歌后面给出一些注释。一方面是对文中的难点进行解释,一方面对诗歌所涉及的历史环境进行必要的说明。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在做题时,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

5、抓整体,全面参照

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第二,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抒情手段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怀今,即事感怀

赋、比、兴(创作方法)

(2)表现手法 描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

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构思技巧)

(三)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规范

鉴赏意象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鉴赏意境型

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鉴赏炼字型的题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 说说 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鉴赏诗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鉴赏语言风格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理解诗句含义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评价观点态度型

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汇总

★ 高中语文赏析古诗的答题技巧及常用术语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及解题技巧总结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技巧整理

★ 2020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2020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

如何鉴赏诗词?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

现代文阅读的话,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 合并各段内容, 概括中心意思: 寻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 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归纳盘点

易错题解题方法大全:古诗鉴赏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意象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一形象?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找到诗中描绘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技巧运用

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孹蟹斟”

“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词是关键。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为: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练习1、答案解析“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竹而曰“孤生”以喻其孑孑孤立而无依靠,“冉冉”是柔弱下垂的样子。这显然是女子的自喻。“为新婚”不一定是已经结了婚,是指已经订了婚,但还没有迎娶。“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从这两句看来,男方所在甚远,他们的结婚或非易事。这女子曾企盼着,不知何时他的车子才能到来,所以接下来说:“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这四句又用比。蕙和兰是两种香草,用以自比。“含英”是说花朵初开而未尽发。“扬光辉”形容其容光焕发。如要采花当趁此时,过时不采,蕙兰亦将随秋草而凋萎了。这是希望男方趁早来迎娶,不要错过了时光。最后二句“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诚然。这女子的疑虑已抒写毕尽,最后遂改为自我安慰。她相信男方谅必坚持高尚的节操,一定会来的,那么自己又何必怨伤呢?(第一步)诗中塑造了一个已有婚约而尚未成婚,男方迟迟不来迎娶,遂有种种疑虑哀伤的女子形象。(第二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 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意境型的题型。这种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②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技巧运用

第一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诗中描写了“荒馆”、“月”、“砧声”、“莲叶”、“鸥”等景物。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借宿在驿馆之中,捣衣的砧声撩起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夜深却无法入眠,“深夜无风”,何来枯荷的响声,原来未眠水鸥也辗转反侧,弄得枯荷沙沙作响,使人听了倍感孤独伤感。

第二步,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可概括为:幽寂、荒凉、冷清。情景的氛围特点可概括为:凄凉悲怆。

第三步,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种环境中的人应是愁肠百结、乡思无限,应是孤独、寂寞、伤感。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物,阵阵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尚未入睡的欧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异乡漂泊的离愁别恨。

练习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答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练习2、答案解析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第一步)。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第二步)。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第三步)。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炼字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地是哪个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地艺术效果。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首先表明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该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地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第四步,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说说该字营造了怎样地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技巧运用

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评析“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实际就是表明,这两个字用得好,所以表明好与步好的看法这一步实际可以不谈。

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二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地神态。

第四步,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地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怀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练习3:阅读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练习3、答案解析同意。(第一步)看,在诗中指回望(第二步)。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第三步)。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第四步)。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眼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②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指出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结合该字在表达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第三步,指出该字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技巧运用

第一步,突出该字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第三步,从该字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乱”实际是全诗的纲(线索),串联诗人所见、所感、所想,使诗歌内容虽多而集中。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绪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心境渲染到极致。

练习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练习4、答案解析“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一步)。“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第二步)

例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赞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语言风格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③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技巧运用

第一步,用一两个鉴赏术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本诗的语言特色是:朴素率真。

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明白道出;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过程何心理展露无疑。感情朴实,流露自然。

第三步,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蕴涵了作者欣赏、赞许的感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练习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练习5、答案解析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例6、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在这首小令的上阙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析。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表达技巧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或技巧所表现地内容。

第三步,分析作者选用这种手法或技巧的原因。

第四步,这种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

技巧运用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作者在上阙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所表现的内容。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景中见情,情寓景中。

第三步,梳理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怎样的旨趣。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孤寂清冷的心境和对离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作者在上阙中主要运用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远景的遥山、远水,勾起了女子无尽的回忆和思念,不堪相对;而眼前的杨柳、桃花也同样撩起了她深沉的愁绪:柳绵滚滚使她想起离人的漂泊,桃花灼灼亦使她自伤红颜薄命。外面景物虽美,却易触发别情,而黄昏的雨点又送来一声声凄清冷寂的况味,一景一物,无不触发女主人公离别的联想,不言愁而愁意自见。

练习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练习6、答案解析主要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第二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第三步)

例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看 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意味长”包含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句含义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某句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分析。

②某句包含了哪些意思?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技巧运用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明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一是指,这种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它给人的美感是长久的。

第二步,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他欣赏的叶,是扶疏的绿影,是绿叶的生命活力,是叶的本质美。“看叶”, 绿影扶疏永茂,叶虽平淡,却活力长存,生生不息。这是一种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一是说,这张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通过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众人的审美趣味。

练习7:阅读下面一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练习7、答案解析“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第一步)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步骤二)

例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答:

题型分析这是一道评价观点态度型的题型。这种题型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的,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的,你同意哪种看法?

答题技巧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技巧运用

第一步,明确表明你的观点。本词是“咏梅之作”/本词是“怀人之作”。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是咏梅之作。词题是“梅”,词的内容句句或直接或间接写梅。上阙第一句是交代梅开之“时”,第二句写梅与“天淡”、“云来去”相融相洽。下阙虽写情也是因见梅而生情。

是怀人之作。上阙写梅,写得极美,即下片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见上文)。

练习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唐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那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练习8、答案解析“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妙。(第一步)“雁引愁心去”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一步)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更新颖。(第二步)

例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答:

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

题型分析这首诗歌的试题考查鉴赏表达手法和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题目,从题目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目常常是诗眼,或诗歌要表达的中心事件。透过它,我们很容易了解作者写作的对象,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技巧运用这首诗题为“裴给事宅白牡丹”,但四句诗中没有直接出现“白牡丹”一语,只是在第二句写“争赏街西紫牡丹”,那么就要好好想一想,第三句中的“玉盘”是否就是“白牡丹”的喻体。回答是肯定的。这样,解答本题也就不是很难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练习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在本诗歌中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练习9、答案解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个“独”字,已透露出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例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通过在谢朓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 的苦闷,也流露出了 的思想。诗歌开头采用的是 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

2、“长风万里送秋雁”这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题型分析这道题对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及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答题技巧看作者。孟子说过“知人论世”,意思就是要通过了解作者来推测印证其创作。还有人说过“诗如其人”,说的就是诗歌就其特点来看,它就是诗人的内心情感的外露。因此作者的身世、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风格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其诗作,与诗作发生必然的联系。所以看作者,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对解读诗歌很有帮助。

技巧运用李白对现实不满,但是有有豪放的性格,把握了这点,诗歌的主旨就很好理解了。对现实不满,自然郁闷,豪放,自然有发泄,借酒浇愁。

1、怀才不遇、抑郁难平的苦闷;消极避世;直抒胸臆。2、本来诗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可是现实的污浊和黑暗却一再地压抑他,于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就成了他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而今,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是酒中仙,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可以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希望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

练习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练习10、答案解析(1)“望”字是全诗的统领,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2)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的是词人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情高亢壮阔,侧重怀古。“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词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感情沉痛,侧重现实。

我之前鉴赏古诗能力也很差,掌握了以上技巧进步很大喔,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鉴赏其形象、其语言、其表达技巧。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古诗鉴赏答题技巧,供大家阅读参考。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 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二)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三)景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 句子 ;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氛围特点"表现---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四)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语文古诗词答题模板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答题的时候应该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的时候一定要忠于原诗,还有用自己的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注意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这样题目的时候千万不要空洞,例如“回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也得不到多少分,应回答出因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这样表达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的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

(3)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名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本诗中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用某个字替代行吗?为什么?

(1)解释该字在句子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如果说用某个字替代,好不好?结合原文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生动贴切的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会全诗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大家应该随便找几篇古诗,按照上面的答题模式组织一下答案,相信在考试的时候,你在诗歌鉴赏这主干题目方面不会丢很多的分,甚至拿到满分,竞争优势一定明显。

古诗词鉴赏中的十大规律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 神话 故事 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也可理解为“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的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用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归纳盘点相关 文章 :

★ 高考语文古诗词背诵与鉴赏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的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方法

★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析(3)

★ 高考古诗鉴赏五大考查类型的答题技巧综合

★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及解题技巧总结

★ 高中语文赏析古诗的答题技巧及常用术语

★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 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典型十大规律与阅读答题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考语文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详解及鉴赏示例

2007年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

金陵晚望 金陵图

高蟾 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江苏卷)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6.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湖南卷)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如何鉴赏高考古诗词中的“愁”情

#高考# 导语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一,下文为 无 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认真阅读,对诗歌鉴赏定会有所助益。一起看看吧。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5、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7、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9、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化用前人语句。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引用神话故事。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运用历史故事。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再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11、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互文见义常见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略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回到家中的欢喜之情。)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4)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12、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宋代诗人邵康节的《花乡村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13、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鉴赏口诀:

.看类型

诗歌内容角度看古典诗歌考查基本类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类表达家乡或亲思念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情类⑨民类 九种类弄要掌握住基本阅读水平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基本定住类型

二.定情

意象找全诗情自显现能够表现诗歌彩词语: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忧愁、寂寞、伤、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思想内容诗歌创作核同诗歌鉴赏核诗歌思想内容外乎几面:热祖河山、忧忧民、怀古伤今、反战争、追求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重点某种意义说确握诗歌所描写意象即诗歌所描写形象(、物、景、事)古代诗歌许意象都各自喻意虽种意象喻意同意境能同数情况却其共通处

五.找技巧

首诗歌写坏与所采用表达技巧着密关系表达技巧要表达式、修辞手表现手等三面析

六.品风格

风格指由于作者经历、艺术素养等造同创作特色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陶渊明诗冲淡平王维诗诗画韩愈诗深奥险怪白居易诗通俗鲜明再按词论家说苏轼、辛弃疾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

诗歌鉴赏或者说细微处要让体作者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表达效与相关些术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真挚、魄、催泪、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寻味、言尽意穷

诗歌内容、思想情

、诗歌内容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叮咛赞颂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思念

咏古诗古代或事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或表达自建功立业愿望或诉自逢慨或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表现保家卫豪情要表现舍身杀敌壮烈要表现战士凯旋豪迈要表现战争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家乡、民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战争罪恶

边塞诗则边塞军旅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环境或表现壮丽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表现亲思念或表达妇柔情别绪、忧愁伤或表现游异凄楚辛酸家乡亲思念情

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自与众同、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怀才遇、报门伤或者表现其或喜或悲或忧复杂怀或者表现祖山河壮丽表达河山限热则借景(物)表达自远志向自高尚本质

二、诗词见思想情

1、忧伤

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杜牧《华清宫》(安望绣堆山顶千门第 骑红尘妃笑知荔枝)

反映离乱痛苦 :杜甫《春望》(破山河城春草木深花溅泪恨别鸟惊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搔更短浑欲胜簪)

同情民疾苦 :《茅屋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家民族前途命运担忧: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万难登临锦江春色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怜主祠庙暮聊梁父吟)首抚事诗作者写登楼望见边春色想万难浮云变幻免伤喟进想朝廷象北极星座摇即使吐蕃入侵难改变统观念坦露自要效诸葛亮辅佐朝廷抱负澄清气概全诗即景抒情

2、建功报

建功立业渴望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竟腾蛇乘雾终土灰骥伏枥志千烈士暮壮已盈缩养怡福永幸甚至哉歌咏志)陆游《书愤》(早岁知世事艰)

保家卫决 :王昌龄《军行》(青海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破楼兰终 )

报门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少识愁滋味》

华消逝壮志难酬悲叹 :苏轼《水调歌?赤壁怀古》

理想知愁苦情:屈原《涉江》

3、思乡怀

羁旅愁思 :孟浩《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十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

闺怀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李白《夜吴歌》

4、杂

寄情山水、田园悠闲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故庄》

昔盛今衰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伤 :李清照《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明月几》

告慰平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亭送别

依依舍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情深意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任蜀州》

坦陈志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问题

1、解作家平、思想、创作风格辛弃疾曾经抗金斗争前线入死南归遭投降派排挤打击所其词忆火荼战斗或者表达报门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代代特点代代文比唐代力强盛投笔戎知识精神昂扬情豪迈诗尤其边塞诗虽塞外环境恶劣故乡、亲深切思念更同仇敌忾愤慨保家卫决格调高亢情绪激荡宋代则相同积贫积弱、力衰微宋朝已没唐气象知识笔豪迈气少悲凉气雄伟气魄少家愁

3、许古代诗词前面都序交代创作代交代创作缘由交代创作经交代创作背景整作品奠定情基调

4、数作品思想情单其能交织着非复杂情读者原作基础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作家整体创作趣向风格要般固定排除别作品特例存李清照、辛弃疾等都其固风格外创作

握作者写作意图、解读诗词意境、探寻诗词主题八面突破

、 诗词标题突破

标题文章眼睛标题概括作品重要内容标题揭示作品线索标题奠定作者情基调例: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门复竹疑故

滴枝露稍沾阶苔 何入幌拂绿琴埃

标题闻风二字全诗线索理解全诗内涵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思友、闻风疑友;颈联写风吹叶露滴沾苔用意写风;尾联入幌拂埃说风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意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微风形象表现诗孤寂落寞情抒发思念故情怀

二、 诗词描写景色冷暖色调突破

古写诗作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鉴赏首先要找写景词句再体味所写景冷暖进握作者思想情例:

水槛遣二首(其) 杜甫

郭轩楹敞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花

细雨鱼微风燕斜 城十万户两三家

首诗写景主要二、三联诗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花写阔幽美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微风燕斜勾画幅机勃勃春景图看鱼毛毛细雨摇曳着身躯燕微风吹拂轻盈飞翔欢快、自由啊诗通绘制暖色景抒发种历经战乱暂安身闲适喜悦情

三、 诗词所选取意象突破

古诗词许意象都特定含义诗通选取特定意象表达内独特情例:

信秋词五首(其)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卷夜霜

熏笼玉枕颜色卧听南宫清漏

诗首句用梧桐、秋叶些带凄凉悲伤意象渲染萧瑟冷寂气氛第三句熏笼进步烘托深宫寒夜环境结合末句便知由于诗境凄清、愁恨难眠才自南宫(皇帝居处)漏声凄清、漫

四、 诗词所暗示关键词突破

诗词诗缘情发产物能捕捉诗词些能显现诗情字眼便找鉴赏该诗词钥匙例:

江楼旧 赵嘏

独江楼思渺月光水水

同望月何处风景依稀似

首句思字奠全诗情基调我窥视诗内世界窗口诗何思思象联系文知诗由于见与相似景物触发友思念

五、 作品含诗眼句突破

古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字传神句传神些含诗眼句往往能体现作品内蕴及表达技巧例: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登临遍池台何石门路重金樽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杯

诗第三联描写落明二字精练传神该联诗眼落给泗水像落般使静态形象态化;明赋予静态自色彩说徂徕山何青绿说苍绿色彩主意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难发现诗山水写隽美、秀丽衬托与友情谊纯洁邪

六、 作者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经历同()通诗词所表现思想倾向同鉴赏妨作者所处代环境及其经历突破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塞北江南归华发苍颜布秋宵梦觉眼前万江山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坚持抗金复受重用抱恨终词作抒写其力图恢复家统热情倾诉壮志难酬悲愤首词抒发壮志难酬仍忧忧民宏襟怀

七、 诗词典故含义突破

古代诗创作借助些典故表现广泛深刻主题例: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轻

十觉扬州梦赢青楼薄幸名

诗楚腰纤细典《韩非?二柄》:楚灵王细腰饿掌轻典《飞燕外传》指汉帝皇赵飞燕体轻能掌舞诗借用两典故意说明自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十与觉相给久与极快鲜明比显示诗慨深纵观全诗发现诗所遣怀仅忏悔意前程恍惚梦、堪首意

八、 诗词注解突破

诗词鉴赏原诗附注解阅读些注解帮助我解作者、作品关情况便更准确理解作者情及作品内容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 雁引愁山衔月

云间连榻接行杯 醉凉风起吹舞袖

[注]诗写于李白流放途遇赦秋季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诗注解提供该诗写作背景流放途遇赦几字想见诗应带着轻快情写作诗诗笔自万物象赋予命:雁高飞带走诗忧愁苦闷;月山口仿佛君山衔团圆月情意景便衬托诗遇赦极其欢快情

用典故及意象及其所表达含义请自网搜集整理处赘述

诗词赏析三部曲

、读懂

鉴赏首古诗(词)第步要能够读懂读懂鉴赏谈起所谓知汉何论魏晋读懂步至少要达前所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高楼望尽涯路境界①

读懂步着重握两明字

1.明字意

明字意每首古诗(词)要明每字含义达字字落实步候首古诗(词)哪怕字未理解影响整首诗(词)理解比:读《诗经·周南·卷耳》倘若诗采采卷耳盈顷筐顷筐弄明白难理解全诗顷筐种簸箕形状浅筐其形状明尚要紧若知乃种浅筐影响全诗理解诗写门外丈夫怀念采卷耳连顷筐都采满由见焉见丈夫思念深顷筐能确理解我难体察诗门外丈夫怀念情能说真读懂首诗

2.明典故

明典故诗词所用典故要弄明白些诗词用典故我阅读障碍相说要些;些诗词运用典故较且运用颇巧妙弄清楚仅仅字面理解难读懂或者说难确解读其内涵比读宋代词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雨打风吹斜阳草树寻巷陌道寄奴曾住想金戈铁马气吞万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四十三望犹记、烽火扬州路堪首佛狸祠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

词片运用两典故:用三吴主孙权(字仲谋)事重用周瑜等能建功立业;另用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字寄奴)事早家贫凭借自努力东晋领并亲自率兵北伐终推翻东晋王朝自立帝词片运用两典故: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其号)事想前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误听王玄谟言派王玄谟率兵草率北伐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打狼狈堪;另用战期赵名廉颇故实曾赵立汗马功劳赵王再用辛弃疾词运用些典故恰处助于词怀古伤今表现其收复原失强烈愿望与南宋朝廷偏安江左使壮志难酬愤懑情

二、读透

读透鉴赏古典诗词第二步步要达前所说衣带渐宽终悔伊消憔悴境界②何才能读透我至少应做四

1.知论世

知论世语《孟·万章》: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乎论其世清代沈德潜《说诗?语》云:题画山水名按者必写登临凭吊意;题画物事实拈者必发知论世意③知论世用于古典诗词鉴赏指要解诗词作者及写作背景解作者包括解作者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解写作背景包括解作品产代背景、作者写作境及同代其作者同类作品等知论世才能读透具体作品比读唐代诗杜甫诗《春望》:

破山河城春草木深  

花溅泪恨别鸟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搔更短浑欲胜簪

我解杜甫其及诗写作背景助于读透杜甫具治理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表白: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其诗往往与反映社现实紧密联系起诗史美誉诗风沉郁顿挫《春望》作于安史乱诗住安禄山叛军统治安城解诗及诗写作背景我难理解:何伤别连本情花溅泪鸟惊;何家书珍贵抵万金;何诗仅四十余岁已白且搔更短浑欲胜簪切都安史乱所致伤别与诗其同题材作品三吏、三别等相近所体现诗风沉郁顿挫知论世要求鉴赏者除读诗作品外要尽能读些史书、笔记、诗、词等

2.沿波讨源

沿波讨源语见西晋诗陆机《文赋》:或沿波讨源④南朝·梁·刘勰《文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⑤古典诗词鉴赏沿波讨源指根据诗线索探究作品源乃至作者师承源等读宋代文家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其至今商犹唱庭遗曲能沿波讨源解化用唐代诗杜牧《泊秦淮》诗句:商知亡恨隔江犹唱庭花庭遗曲指《玉树庭花》曲系陈主所作《隋书·五行志》记载:祯明初主作新歌词甚哀怨令宫美习歌其辞曰:‘玉树庭花花复久’歌谶其久兆于《玉树庭花》视亡音王安石词化用杜牧诗句古讽今何才沿波讨源要求鉴赏者读作品能古典诗歌源《诗经》、《楚辞》读起其每朝代具代表性作品要致解阅读些今所写文史、诗歌史等

3.挖掘意境

意境古典诗论重要美范畴作完整概念意境词早见于唐代诗王昌龄《诗格》与物境、情境并提:诗三境:曰物境欲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境极丽绝秀者神于处身于境视境于莹掌用思境象故形似二曰情境愁怨皆张于意处于身驰思深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思于则其真矣⑥意境内涵作全面深入解读王维《间词》说:词境界境界则自高格自名句并 境界(即意境)境界与境界造境与写境界我境与我境境界与等意境意境经营何判断首诗(词)功与否重要素

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挖掘其意境意境与另美范畴意象二者同异相同处主要于二者都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统;相异处主要于意境往往整首作品言意象则营造首作品意境具体构件妨看看南宋永嘉四灵翁卷诗《野望》:

秋色冷清湾数峰峦远近间  

自山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诗意象:遥远际冷清河湾远近高低同数山峰自绿水水青山些意象构诗意境:山区秋色壮——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秀——青山映碧水绿水绕着青山转山水水山;诗情愉悦全些诗笔秋萧条肃杀气

4.比勘异同

俗说:比较才鉴别鉴赏古典诗词同题目或同题材作品加比较辨别其异同品评其高读透作品极利进行思想与艺术性全位比较着重诗词主旨、意象、章、技巧、风格等其间两要素加比较说明其特点道尽其妙处比较唐代诗李端《鸣筝》、柳庸《听筝》与白居易《夜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周郎顾误拂弦

——李 端《鸣筝》

抽弦促柱听秦筝限秦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庸《听筝》

紫袖红弦明月自弹自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深情万重

——白居易《夜筝》

三首同题材诗(诗题基本相同)都写听筝其着眼点都表现弹筝者精湛技艺描绘筝乐内容听筝意筝借听筝写面三首诗各取所需各侧重李端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神态见其意;柳庸诗着重描写诗听筝受并抒写自离情别恨;白居易诗则主要表现诗主公别深情万重写三首诗明显别李端诗主要巧妙用典细节表情达意具诗趣;柳庸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比喻形喻筝声与声(杜鹃啼声)喻筝声结合起表达筝悲怨声与诗离别恨结合起化形形;白居易诗则主要运用空白技收声胜声艺术效通比较我便能读透些作品

三、读化

读化鉴赏古典诗词第三步重要步步鉴赏者要前两步基础质飞跃达前所说众寻千百度蓦首却灯火阑珊处境界⑦首诗(词)解读仅仅停留字面理解与其意境挖掘等层面作品能烂熟于作品意境化鉴赏者境界并能其独特角度、别具格语言表现其突表现于完鉴赏文章撰写鉴赏文章鉴赏外表现没步鉴赏程完整且能说功古典诗词鉴赏三点必须强调:

1.言物

言物要少说空少说废做则则短要自读诗词深刻性体写行没必要面面俱更没必要硬做文章

2.灵

灵写作鉴赏文章要模式应根据同作品采取同写作式诗词篇幅言般说诗采用论文式采用其式;短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体等探讨诗词内容与形式言鉴赏文角度笔其两点加赏析

3.语诗美

诗词美艺术其语言美语言作美艺术诗词鉴赏鉴赏文章应像诗词语言美能鉴赏文章写枯燥味诗趣

诗词鉴赏问题答必须先析理解诗词按照式及步骤关于具体诗词赏析答题技巧详见参考资料网址若其问题请给我留言

心理活动细腻写,真实感人是妙篇。

文章标签: # 鉴赏 # 答题 #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