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高考动态 高考动态

浙江高考语文卷答案,浙江高考语文答案

tamoadmin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1.急求2011 年浙江 江苏 大纲全国,重庆 天津,湖南,高考语文诗词赏析答案2.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母亲的药铺选自哪里3.浙江高考语文是全国几卷4.2010浙江高考语文卷5.我要2011高考全国卷一语文答案解析,是解析还有文言文翻译,谢谢6.天利38套2010年普通高校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一)语文试题的答案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①“包豪斯”是一所

1.急求2011 年浙江 江苏 大纲全国,重庆 天津,湖南,高考语文诗词赏析答案

2.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母亲的药铺选自哪里

3.浙江高考语文是全国几卷

4.2010浙江高考语文卷

5.我要2011高考全国卷一语文答案解析,是解析还有文言文翻译,谢谢

6.天利38套2010年普通高校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一)语文试题的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卷答案,浙江高考语文答案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①“包豪斯”是一所由工艺学校和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艺术设计学校。二十世纪初成立于德国魏玛。

②“包豪斯”这个名字有些特别。德文“Bau”指建造和建设。“haus”的意思很多,可指房屋、住房、家园,也可指世家、企业、公司、商号等等。创建者为学校取名“包豪斯”,有“建设者之家”的意思,以区别于传统的经院式的教育机构。

③学校的名称特别,来就学的人也与众不同。招收的学生有刚从战场回来的,有工匠,有流浪汉,有失业者。年龄从17岁到40岁都有,约三分之一是女性。当然,更特别的还是学制和学习内容。

④学校的创建者认为,必须形成一个新的设计学派来影响本国的工业界,否则一个艺术家就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学校设立了纺织、陶瓷、金工、玻璃等科目。学生进校后先学半年初步课程,然后一面学习理论课,一面在车间学习手工艺,三年之后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匠师”资格。学校强调自由创造,反对因袭模仿。在设计中重视实用需求,摒弃虚浮奢华;讲求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反对附加的修饰和包装。他们注重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法,灵活多样、造型简洁,他们的造型艺术风格被称为“包豪斯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建筑中,也体现在器皿、家具、灯具、织物等物品的设计上,家具中的钢管椅子就是他们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⑤有人以为包豪斯的成就在于创立了现代艺术教育和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创建者的明确目标,是要彻底摧毁传统的关于艺术的“神话”,这是包豪斯的理念中最具革命性的核心。包豪斯所尝试的,是把艺术从贵族和富人的高堂华厦中、从艺术的“神坛”上解放出来。它要让艺术家变成这样一种人,即能用他的灵感和技艺为千千万万人塑造美、营造舒适生活的工作者。换句话说,在包豪斯的观念中,艺术家的任务,是让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平凡的工人、农民、小职员,都过上“人”所应该有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生活的尊严。因此,包豪斯人不认为替普通人设计水杯之类的日常用品是雕虫小技,相反他们把这类事看作一项庄严的事业。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建立起现代艺术教育的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在他们看来,现代的艺术家,应该以米开朗基罗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力气,来设计一个水杯。他的任务,是要在一个普通的水杯上探索和体现美的极致,让美贯穿到普通民众生活的每一个平凡细节当中。包豪斯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理念。师生们纷纷走上社会,他们的设计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豪斯的成功证明了:艺术的成功并不只是关乎造型、关乎设计,实际上,它还关乎信念,关乎社会。

⑥当然,任何像包豪斯这样大胆的革新行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误解和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二战爆发前,它被迫关闭了。但被查封的是有形的包豪斯,而无形的包豪斯,即包豪斯的设计理念是无人能够查禁的。时至今日,包豪斯的影响随处可见,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观念。这就是艺术,它不依靠权势和奢华,却往往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

1.以下对“包豪斯”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原本是一所工艺学校。

B.最初是建设者的宿舍。

C.由学校的创建者命名。

D.不是一所正规的学校。

2.与传统的经院式的学校相比,包豪斯的学生大多来自__________(2分)

3.根据第④段,概括包豪斯的相关情况(4分)

(1)主要学习内容:艺术理论与__________

(2)设计对象:建筑物与__________

(3)作品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中“神话”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2分)

5.包豪斯艺术能“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更长久的印记”,是因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3分)

(1)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长大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都市快报》有篇醒目的报道,叫做:《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杭州还有什么?

(3)杭州有茶。沿着西湖一圈走,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4)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绿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5)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的,是从树丛里驰出的。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感佩!

(6)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粉红、粉绿、粉兰,开在公园的绿阴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种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绿色的大伞!总是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7)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花、那草、那树。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很忧伤的词句:“半堤花雨,对芳辰消遣,无奈情绪”。“湖水湖烟,峰南峰北,总是堪伤处。新增杨柳,小腰犹自歌舞”。即使是伤湖之词,那杨柳新塘,那小腰堪伤,那花雨芳辰,也令人神往!

(8)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本、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杭州的自然风景配得上,杭州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9)清诗人袁牧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10)“重西湖”,因了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杭州的人,不是你,不是我,是杭太守苏东坡。山上的鸟都认识他,水里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400首!写西湖也没有人写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她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11)“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山岭。“好山色!”这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12)“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13)“重西湖”,还因为杭人为明日杭城绘制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14)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复习户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15)杭州,兼具历史和浪漫,兼具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一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16)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6.写出高中课本鲁迅小说的一个篇名_______________(1分)

7.第(1)段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第(5)段“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2分)

9.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2分)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6分)( )

A.作者写杭州人爱喝茶是为了表明杭州人追求悠闲与散淡的生活。

B.爱打伞是杭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伞也是西湖风光的美丽点缀。

C.西湖的价值就在于出现了众多的文人以及他们留下的隽永诗文。

D.张苍水临刑前绝呼”好山水”,既赞叹了杭州山水,也书法了故国情怀。

E.从全文看,作者描绘西湖的美好风光,是为了强调西湖是世界的旅游胜地。

F.文章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方式,主要为了赞美今日杭州人的幸福生活。

11.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5分)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12.文末说“不,不仅是一种享受……”,请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5分)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3.(1)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2)闻道有先后,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司马迁《史记 屈原列传》)

(4)______,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

(5)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6)______,来者犹可追。(《论语 微子》)

(7)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汤显祖《牡丹亭》)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4.“词”这种体裁的别称(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6.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中的意思(4分)

(1)统过干( ) (2)访以当时之事( )

(3) 干雅自多 ( ) (4) 不矜小节(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博涉书记

B.干善待遇

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

19.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想通的两项是(2分)( )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写仲长统和高干的交往,突出了仲长统哪些个性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22.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1分)

2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24.“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25.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__________(2)__________

26.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是什么?(3分)

二 70分

27.作文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 70分)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15分)

1.(2分)C

2.(2分)平民阶层

3.(4分)(1)手工艺(1分) (2)生活用品(1分) (3)实用、简洁、有创造性(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两点给2分)

4.(2分)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认识

5.(5分)(1)有创新精神(2)坚持为普通民众服务(3)作品设计精美(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二)(23分)

6.(1分)《阿Q正传》(或《药》、《祝福》、《非攻》)

7.(2分)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8.(2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树多(1分),生活环境优美(1分)。

9.(2分)(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答对一点给1分)

10.(6分)B(3分)D(3分)

11.(5分)(1)西湖环境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5分)

12.(5分)内容(如传承文化、承担责任等)(3分)语气与原文衔接(1分)语言(1分)

(三)(5分)

13.(5分)(1)暴霜露,斩荆棘(2)术业有专攻(3)举类迩而见义远(4)染柳烟浓(5)澄江一道月分明(6)往者不可谏(7)赏心乐事谁家院(写对一空给1分)

(四)(8分)

14、(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15、(3分)D

16、(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五)(17分)

17、(4分)过:拜访。访:咨询。雅:一向。矜:注重。

18、(2分)C

19、(2分)A D

20、(6分)(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3分)(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

(2)不久,高干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3分)(“以”1分;“卒”1分;“至于”1分)

21、(3分)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答对一点给1分)

(六)(12分)

22、(1分)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23、(3分)B

24、(2分)(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分),增强了论证的气势(1分)。

25、(3分)(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 (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6、(3分)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2分),为后人提供借鉴(1分)。

急求2011 年浙江 江苏 大纲全国,重庆 天津,湖南,高考语文诗词赏析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养植业 与日剧增 便笺(jiān) 独辟蹊(xī)径

B. 醉醺醺 席不暇暖 泥淖(nào) 向隅(yú)而泣

C. 滥摊子 自由竞争 卷帙(dié) 运筹帷幄(wò)

D. 颤巍巍 信笔涂鸭 蠹(dù)虫 湮(yīn)没无闻

2.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接连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B. 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为了方便游客,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由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D.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3.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学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 创作而形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侧翻事故,交通、消防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 。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 ,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 处置 融化 B. 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 原形 处治 熔化

4. 给下面语句排序,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较弱的电磁辐射,也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干扰。

②人的大脑和神经会产生微弱的电磁波,当周围电器发出比它强数百万倍的电磁波时,人的神经活动就会受到严重干扰。

③即使在不太强的电磁波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人也会受到影响。

④如果长时间出于这种强电磁波的环境中,人会出现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症状,强电磁辐射会使心血管疾病加重、神经系统功能失调。

A. ④①②③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②① D. ②④③①

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 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 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 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 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

。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 觌(dí):相见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受而籍之衣柜 籍: 登记造册

B. 太祖典禁旅 典:主管,掌管

C.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 预:参与,加入

D. 仍赐白金万两 仍:于,又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百玩之具罗于席 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B. 观其所取 一无所受

C. 汝何故疏我 吾何功哉

D. 彬之总师也 上临哭之恸

8.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来源:Z。xx。k.Com]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10.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

三.本大题共三小题,共2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 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 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 “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 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 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 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13.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 _______,________,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②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④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四.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

14.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3分)

A. 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B. 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

C. 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

D .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

B. 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的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

C. 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D. 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

E. 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16. 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点。(5分)

《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

18. 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① 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3分)

② 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4分)

19. 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4分)

20. 有评论者曾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概括本文带给读者的艺术感受,请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

语”的理解,并结合本文进行具体阐述。(不少于200字)(1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60分)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1.作文

一.选择题(每题3分)

123456789

BACDACDBD

1.B (A养殖业,与日俱增;C烂摊子,卷帙(zhì);

D信笔涂鸦,湮(yān)没无闻。)

2.A ( B选项“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原句无主语,可去掉 “对于”;C选项“原因……所致”为句式杂糅; D选项“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缺宾语中心语“的力度”。)

3.C(“原形”指本来面目,含贬义,而原型可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所依据的原始模型;“处置”事件,强调解决问题,而“处治”强调治理、惩罚, “融化”,一般只指冰、雪、霜等受热变成水,“熔化”指铁等固体受热到一定程度而变成液体、胶状或粉末)

5.A(全新题型,BCD三项,动词与宾语之间本来都适合搭配,而A项的飘来与花香是可以搭配的动宾关系。修辞中“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

6.C(预:提前,预先)

7.D(A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以”翻译为“把”,后“以”翻译为“用、凭借”;

B两个“所”都是结构助词,属于“所V”结构,把动词变为名词性结构;

C两个“何”都是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D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译为“……的时候”,后一个“之”在谓语和补语之间,翻译为“得”,“哭得悲痛”。)

8.B(“近名”,追求名声。)

9.D(“心存戒备”“有所防范”原文无此意)

10.答案示例:

“美窃视彬微笑”:曹彬已经料到太祖不会兑现,甚至预见到太祖要说的理由,潘美的会心一笑,表达了对曹彬的钦佩。

“上亦大笑”: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大笑中含有自嘲和对曹彬的赏识。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其父曹芸,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出生周岁时,他的父母把各种玩具排放在桌子上,看他取什么。曹彬左手拿干戈,右手抓俎豆,过一会儿又拿一方印,其他的不屑一顾,人们都感到惊异。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传达完使命就回朝。私下相见之礼,一点也不接受馈送,吴越人乘轻舟追送给他,以至再四,曹彬还是不接受。过一会儿说:“我最终拒绝他们,是近于邀名啊。”于是接受下来回来登记,全部送给官府。

当初,太祖管领禁兵,曹彬中立不偏不倚,没有公事从不登门,群居宴会,也很少参预,从此被器重。建隆二年,从平阳被召回朝,太祖对他说:“往日我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总是疏远我呢?”曹彬叩头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又忝任宫内职务,端正做官,还怕有过失,哪里敢妄自结交呢?”

乾德七年,讨伐南唐。长期的围城中,曹彬常常缓攻,希望李煜能归降。城即将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疾不处理事务,诸将都来探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石能治好的,只要诸公诚心立誓,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就会自动痊愈。”诸将答应下来,一起焚香立誓。第二天,病情稍微好转。再过一天,金陵城被攻陷。李煜与他的大臣们一百多人到军营请罪,曹彬安慰他,用贵宾礼接待他,请李煜入宫换装,曹彬只派几个骑兵等在宫门外。部下暗地对曹彬说:“李煜入宫如有不测,怎么办?”曹彬笑着说:“李煜向来懦弱不能果断,既然已经投降,一定不会自杀。”李煜的君臣,最终赖以保全。

当初,曹彬统领军队,太祖对他说:“等攻克李煜后,任命你为使相。”副帅潘美预先向他祝贺。曹彬说:“不是这样,这次行动,仰仗天威,遵照朝廷谋略,才能成功,我又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呢?”潘美说:“怎么说呢?”曹彬说:“太原没有平定啊。”回朝后,献俘虏。太祖对他说:“本来要授任你为使相,但是刘继元没有攻灭,暂且稍微等待一些时候。”听见这句话后,潘美偷看着曹彬微笑。太祖发觉后,于是责问他为什么发笑,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太祖也大笑起来,于是赐给曹彬钱二十万。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作使相,好官也不过多得些钱罢了。”

咸平二年,生病。真宗亲自看望,亲手替他和药,又赐他白金万两。六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真宗亲自致祭痛哭。

三、

12.①B 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

②答案示例一: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答案示例二:此诗开篇首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引出倜傥高妙的鲁连的形象,再以出海明月的比喻表达了对鲁连如明月般光芒万丈的才华的赞赏,接着两句诗阐述鲁连说服魏赵,合力抗秦的丰功伟绩,以及鲁连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令后世仰慕。由此引出,李白自己想要建功立业,但又不屑于追名逐利的崇高旷达的人生理想。

13. 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④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⑤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本大题共三小题,共12分。

14. C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几丁质的薄层(A),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B)。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C)。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D)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

15. B D

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A) “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B)不是“有翅后即升空飞行”。

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C)

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D)选项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应该去掉“碳水化合物”

16. ①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

②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鸟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

③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

17.A D

18.①色彩鲜明、严谨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

②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

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

19. 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

要点二:明媚但是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20.略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母亲的药铺选自哪里

(全国大纲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 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2)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赏析: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其实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遂取“关河”二字,命名为《关河令》,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此词中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钧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此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故戈载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宋七家词选序》)。

(全国新课标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重庆卷)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2)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福建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一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二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三。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 。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 。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浙江卷)

三、古代诗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4分)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 “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湖南卷)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考古代诗歌鉴赏,角度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最大亮点。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

高三的苦命孩子。。。 我刚刚熬完悲剧的一年

文库是个好地方 好好利用

浙江高考语文是全国几卷

不是《母亲的药铺》,是《母亲的中药铺》。它是甘典江的同名散文的节选,原发表于2011年《雨花》第5期。

母亲的中药铺

文/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学习积极性很高,在一本标着毛主席语录的红壳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作了记录,内容是关于各类药物的名称、习性、特征、用途及各种治疗技术。母亲的字写得很好,比我父亲的还好,让我非常的惊异:小学文化程度的她,笔迹丝毫不见稚拙,反倒像一个文化干部写的。直到今天,在书法艺术上颇为自得的我,重新去审视母亲二十多年前的字迹,还是可观的。不过,她常常写错别字。现在,我还保留着母亲的这个笔记本,以及配套的两册中医教材。我把它们插在书架上,似乎仍然能闻到书页之间散发出来的淡淡药香。

经过合格培训,母亲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地点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由老中医李医生坐堂;另一间,是药铺,竖两排暗红色大柜子,柜中塞满抽屉,抽屉门贴着一张白色泛黄的小纸片,毛笔楷书着奇奇怪怪的中药名。抽屉的拉手很独特,是一颗划着纹路的白瓷。这些药名,全是白发苍苍的李医生写的,他面貌清瘦,戴着老花镜,一口上海腔,好像是一个回不去了的老知青。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上海知青来过不少,留下来的几个,都很另类:一个热爱骑单车,不管天晴下雨还是有事无事,都在街上溜达;一个善于拉手风琴吹笛子,曲调总是那么的忧郁孤独,多年之后,我终于听出了,一首叫做《鹧鸪飞》,一首唤作《姑苏行》。因为有了这个神仙一般形貌和气质的老中医,很多人慕名而来,连看他开处方都是一种享受:望闻问切一阵,他就在处方笺上龙飞凤舞,写出一串天书般的符号,递给我母亲。

<P 每天上学,我都路过这里。我还发现,学校的一个退休老教师也最爱来,他姓史,教美术的,因为爱画毛主席像,出过名,但也因此而遭罪。听说,他被关过牛棚。从此,失魂落魄,无以排忧,就来找李医生讲话,声音压得很低,时不时仰天叹息。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我看见,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颗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震惊不已:它们的名字,怎么那样奇异呀,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等,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那厮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土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听说,是市场经济原因:母亲他们这个小小的中药铺,并不赚钱,无论是卖药还是打针,收费都极其低廉,近乎成本价,我亲眼看见,一大包药,只收几角钱块把钱,有什么赚头?母亲讲,他们的工资是由卫生局补贴的。现在,政府要改革,得撤销不太规范的中药铺。于是,大家被迫把门面卖了,各分得了几千块钱,散伙走人。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比如,我所仰慕的傅青主傅山。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应该已有一层延年益寿的包浆护体。而对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无奈的愁啼悲苦。

(说明:此为原文,2290字,发表于南京《雨花》文学杂志2011年第5期。下面为选入试卷的删节版,为1421字)

2012年高考浙江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母亲的中药铺文/ 甘典江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土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11.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3分)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1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5.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参考答案:11。(1)用白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2)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12.(1)点明药名与传统人物的联系。(2)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和亲近感。(3)丰富文章的内容。13。(1)“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2)”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3)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4)甘草使我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14.(1)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3)点明了万物皆有其性、各有各用的道理。(4)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15。(1)母亲这味“中药”,为“我”抵御世间的伤害。(2)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3)形象地表达我对母亲的真挚感情。(4)呼应标题,深化题旨。

2010浙江高考语文卷

浙江高考语文是全国几卷采用新高考全国一卷。

2023年浙江高考实行新高考“3+3”模式,启用新高考I卷。其试卷的组成科目有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任选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浙江省高考满分为750分,其中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每门满分均为150分,其他每门满分均为100分,以卷面原始分计入高考文化课总成绩。

2023年浙江高考语文、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考试两部分)3个科目用的是新高考I卷,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其他6个科目为本省自命题,考生按规定选择3个科目参加考试。

高考注意事项:

1、掌握时间心不慌

掌握考试时间,迟到15分钟不得进场,一般要提早20分钟,充分利用开考前的五分钟,认真倾听监考老师宣读有关规则和注意事项,以免事后惹麻烦。

接过考卷,先认真填写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座号等,只须检查一下有没有漏页、白页即可,无须把题目从头到底地详细看一遍,只须看清解题的要求,试卷页数,大致了解一下试题份量、难度等。

2、考好第一科

进入考场,调整一下姿势,舒适地坐在位子上;摆好文具,戴眼镜的把眼镜摘下擦一擦,尽快进入角色;此时心中想着的只是考试的注意事项,不要再多虑考试的结果,成败、得失。

第一科的考试很重要,但开考前不宜过早地在教室外等待考试,可以在操场等场所有意识地放松。做到镇定、自如,不慌张。

如果出现心律轻快,手脚发抖等紧张现象,也属正常现象,可以适当进行调节,如深呼吸,同时告诫自己别紧张,不害怕。

3、先易后难不慌忙

先易后难:按照题号顺序审题,会一道就做一道,一时不会做的就先跳过去(有疑问的、不会的在草稿纸上做记录),这样做的好处是:

(1)使自己很快进入答题状态。

(2)随着答题数的增加,心中越来越有数,信心不断增强,智力操作效率将越来越高,难题或许不会再难了。

4、舍车保帅亦淡然

舍车保帅,自我暗示,一套卷,低、中、高三种难度都有。会做的题力求全对,避免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对中档题要力拼,尽量多拿分,分分必得。对于自己一点都不会的高难度题,要敢于果断放弃,因为在这方面停留,没有任何价值和必要。

5、离开考场学会及时遗忘。

及时遗忘,考后立即离开试场,不要在考场外校对答案,不要“看别人脸上的天气预报”,因为太多不准。做到考完一门,忘掉一门,不回忆,不细想,不追究答案,不在已考的科目上浪费时间,集中精力对付下一门。

我要2011高考全国卷一语文答案解析,是解析还有文言文翻译,谢谢

2010试题以及答案年浙江省高考试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理科)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文科)

2010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

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选模块测试题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试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理科)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文科)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综合卷参考答案

2010年浙江省高考自选模块测试题答案

天利38套2010年普通高校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一)语文试题的答案

(全国大纲版)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

A.逾越(yú) 鸟瞰(kàn)一丘之貉(luò) 栩栩如生(xǔ)

B.溃败(kuì)凹陷(wā) 贻笑大方(yí) 兢兢业业(jīng)

C.咀嚼(zǔ) 桧柏(guì) 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

D.觊觎(jì) 攻讦(jié) 光阴荏苒(rǎn) 心怀叵测(pǒ)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音”能力,多涉及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难读字、统读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等。A项中“一丘之貉”的“貉”读“hé”,不读“luò” (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也读“háo”(貉子,“貉”的统称),口语读音。B项中“凹陷”的“凹”读“āo”,属书面语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wā”(多用于地名、人名,如贾平凹),属于口语读音。C项“咀嚼”的“咀”读“jǔ”,不读“zǔ”(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zuǐ”(义同“嘴”,如山咀、壶咀儿);“饕餮大餐”中的“餮”读“tiè”,不读“tié”(没有这个读音),属于难读字。D项所有读音都正确,属于难读字。

点睛这个考点的难点在于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统读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这五个方面。识记读音首先要记忆“难读字”(往往只有一个读音),记熟了就排除这一类,统读字是把混乱的读音定型为一个读音,也可以归于这一类,如“呆板”的“呆”,现在统读为“dāi”;其次是抓住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的意义来区分读音,同时还需要积累大量的汉语词汇,考试是用词语来考呀!总之,对于这个考点要采用一个总的原则——音、形、义、词结合,除此别无他法。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A)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答案A

解析“繁文缛节”适用于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方面礼节过多,不用于撰写学术论文,属于适用对象错误;“趋之若鹜”属于感彩有误,用于消极方面的聚集、集中之意;“不绝如缕”指声音的延长,且多指一种或几种清晰的声音,而不用于嘈杂的声音。“高屋建瓴”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往往用于议论、演讲、文艺创作等方面,符合句意。故选A。

点睛“成语的正确运用”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年年都出,可见高考语文试题的社会语言导向。现实社会中,成语的运用往往出问题,不是望文生义,就是不知出处、来源、适用对象、感彩、语体色彩等。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对待成语的正确运用,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大原则。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答案B

解析A句“呈现出……特色(特点)”是一个标准句式,但是又与“有着……特色(特点)”这个句式相杂糅,只能用一个句式,根据整个句子的表意来看,应该用“呈现出……特色(特点)”这一句式。C句“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中“因”这个介词的使用造成了“缺主语”的毛病,去掉“因”即可。D句逻辑有问题,属于“表意不明”,究竟是想说“教风、学风”呢?还是想说“经典诵读活动要在中小学抓紧抓好”呢?实际上是犯了表意上“模棱两可”的错误。这个句子是一篇缩微议论文,从议论文角度来看,是旗帜不鲜明。

点睛语病的辨析与修改是高考语文试题年年必出的一个版块。要养成良好的语感,迅速辨别出语病,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语文老师在内)来说,都是一个难点,是最能反映语文学习成果、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性题目。要形成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在长期的说话、写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从逻辑(语意)和结构(形式)两个大的方面来衡量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对六种主要语病熟练把握,并能在实际运用中迅速辨别;除此而外,还有啰嗦、重复,“的”字运用,使动句运用,复句运用等方面的问题,有时候还可能涉及到修辞。从广义的语言运用来开,锤炼词语和选用句式都是修辞,只不过这属于消极修辞罢了。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C)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④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

⑤如果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结果明天也会悄悄地溜走

⑥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

A. ⑤①⑥②④③ B. ⑤⑥①④③②

C. ⑥④③②①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答案C 特别说明,此题高考答案有误(所谓的标准答案为D)。请看下面解析——

解析排列句序题也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经典性题目,这种试题实际上是“微型写作”,是写作考查的“短平快”。“短平快”自然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偏重于逻辑思维(表意)考查,当然也可能涉及语段的修辞、句式、语言特色等问题,但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的明确性、层次性。

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个语段是经过润色后形成的,语言运用修改得不错,但是整体逻辑出现了问题(就设置答案来说),若这样出题,势必导致语文教学的混乱;不知道多少老师要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给学生讲题,自己又不做思考,照本宣科,或者硬往答案上套,最后以己之混混,焉能使学生昭昭!

下来我们在看本语段的大的逻辑思维以及层次——本段文字主要论述昨天、今天、明天,观点是“经营好今天是关键”——这是每个学生都能看出的。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先从今天说起,这是必然的,因为作者要强调的是“今天”;紧接着自然要论述的就是“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因为昨天已经过去,已经难以决定其好坏(出题人润色文段时略去了这层意思,这是造成设置答案时逻辑混乱的关键!),走向明天才是人生的大方向,而要走向辉煌的明天,就必须经营好今天;最后再论述不能“总是站在今天望明天”,实际上强调的依然是“经营好今天”,文路至此,自然接住了结尾一句话,突出了中心。(要说明的是,这样的逻辑层次符合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而给出的答案确违背了这一规律,不能不说是高考试题对广大学生的一大误导!)

再看看文段的“文理”——即语言运用的内在规律,主要体现为虚词、关联词语的“焊接作用”。“今天是昨天和明天的接力处”,这一句排为第一句,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得出来,但是按照给出的答案往下套,学生就傻眼了,答案既不符合逻辑事理,也不符合“文理”。这一句中既然有“接力处”,下句自然就要顺着这一比喻来论述,那么紧接的句子就应该是“接力棒交得好,才能走向辉煌的明天”,从逻辑事理来看,接力之后自然是“向前”,怎么会“向后”呢?解析至此,答案自明矣!

点睛“排列句序”实际上就是写作,只不过是“微型写作”而已。既然是写作,就得以写作的规律对待之。首先要弄清文段的性质(即文体),然后在文体大语境的指导下,再注意“事理”“文理”,还要注意文段相应的修辞、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做到这些,这种试题的解答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5.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所以”暗示了前后内容的逻辑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根据原文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举例说明,在近代时,王国维阐述“意境”时,就是这样认为的。但这并不能表明,“情景交融”的观点就是因为王国维的解释而流行到现在的。

难点解析:“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这句话是文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其实这是一句省略句,根据后文的阐述,我们可以将它还原为“有意境的作品的外延小于有意象的作品的外延”(外延在后文的阐述中阐释为数量的多少),因此C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点睛社科文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题必出题,也是体现语文基本能力的经典试题。关于文中重要词语(即重要概念)的理解,可能是概念的理解,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如这一题A选项中的“所以”(因果关系)、“B”选项中的“因而”(因果关系)、D选项中的“所以”(因果关系);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答案C

解析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现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世界;而选项C则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解决这道题的技巧在于运用排除法,B、D两项一般都会排除掉,A项只要认真对照原文,即可看出其意思与原文出入不大。故选C。

点睛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点表述为“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题目的各个选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A、B两项都谈中西方艺术的区别,这是文中非常重要的信息;C项是论述“意味”这个重要概念时所举的事例,D项则是文末对“意境”这一重要概念的再认识,再验证。解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分清选项涉及文章内容的层次。就此题来说,四个选项涉及到文章中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区别、意境和意味的理解;但选项C则涉及的是对意味这个概念进行论述时的事例的理解,这种考查就深入了一步,层次更高。从所举事例的上下文来判断,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的“两种”一词,在文中根本找不到,文章并没有说“意味”的分类,这种理解显然是对文意的曲解。

点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一考点实在文章内容范围内进行的,其难度并不是很深,所以有一部分同学对考点有些发怵,这是不必要的。从做题的实践来看,A、D两个选项一般都能排除,涉及的是文章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区别和“意境”的理解。C选项理解比较难,又涉及的是文章细部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但回到原文相应文字对照,就能发现,所谓“工”“妙”,明显是从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大意是对的;注意到相应文段的“杜甫则太逼真了”,我们就会意识到选项C明显是要我们理解“工”“妙”二字的评价在西方艺术家眼里就是谁“工”谁“妙”?很显然恰恰相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析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点睛“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每年必出题目,可能全都是“实词”,今年的题目即如此;可能实、虚词都有,也可能只有虚词。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考查是动态语境中的辨析,要理解动态语境中的陌生意义,就必须注意上下文语境,注意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其次要注意文言实词知识的灵活熟练运用,最起码要熟练掌握文言实词知识,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解题方法可以用排除法,也可以直接选,对于同学们来说,排除法似乎更可靠。比如本题的“长”读“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最后要注意古代文化常识,现代汉语词汇积累,这些都是能够迅速做出判断的必要知识。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D)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筛选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这是由于所选文言文多采自史传文,而史传文都是评述某个人的生平事迹的,这就决定了“筛选文中的信息”考点的高频率出现。本题中①反映的是主人公辞官不就的品德,②是主人公说的话,说的是朝廷命令御史查察,④反映主人公判案迅速,都与题目要求不合,故选D。

点睛这种题目的解法主要是排除法,且很快很准确,比如一看①马上就可排除之,于是就只剩下C、D两项了,再看看②又能迅速排除C,很快就可选出答案。考试过程中必然要讲求点儿效益,而排除法的运用帮助很大,效果也很明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答案B

解析B选项违背文意。文中说的是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帝却要颁发敕令表彰,而不是查究,也没有出尔反尔;李善长也为此事上奏进言,皇帝不听,熊鼎与给事中伊正进言,皇帝默然良久,这才不让御史送去敕令。

点睛“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重点。文言文关于这个考点的设题最难,排在三道题目之后,就是明证。但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鉴赏来说,能力层级还只是C级“综合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只要找准原文所在文段、层次,仔细对照,这种题目实际上不难。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译文: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解析(1)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省称;“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2)此句几乎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语,对译即可。

点睛“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个考点年年必考,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考查。要做好这道题,就必须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如“单音词”意识,利用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内容的意识,自觉运用“实、虚词知识,句式知识、史传文知识”的意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沟通的意识,古今生活沟通的意识。尤为重要的是整体阅读理解的意识,不注重整体理解,就可能从开始就错了。

2010年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1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答案:C。本试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汉字字音,应该说不难,只要能够认真复习课本,就答出本题。A中的“厉兵秣马”中的“秣”的读音错误,应该是“mò”;B中的“倾轧”中的“轧”读音错误,应该是“yà”,D中的“解剖”中“剖”的读音应该是“pōu”。

2.答案:B。A中的成语“始作俑者”的意思是:“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明显感彩不合。B中的“移樽就教”的意思是:“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符合句义的要求。C中的“声情并茂”的意思是:“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明显对象不合。D中的“附庸风雅”的意思是:“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明显感彩和对象都不合。

3.。

答案:B。A中的“我们斟酌以后拟采用大师儿子所讲的为准。”是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我们斟酌后拟采用大师儿子的说法”或者是“我们斟酌后拟以大师的儿子的说法为标准。”C中的“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职能和高效教育资源”并列的两部分无法并列,建议改成“有效联合政府行政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 “基地”与“机构”搭配不当D中的错误比较隐蔽,它在“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中的“采取”没有宾语,属于成分残缺。

4、

答案:A。这类试题解的时候其实是有规律的,首先要知道它好象是语句,实际是一个文段阅读,也许就是高考的阅读化体现吧。它应该遵循着文段的规律,注意段落内部的要求。分析第一句和第六句,就会发现第一句的前面有个“也”,而且与第六句说的是同一个话题,因此两句不能分开,顺序是6、1,排除了B、C选项。从题干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可以知道第二句是该文段的中心句。D中,将4放在6和1的后面,明显不顺。

二、5.答案:C。在完成这类试题的时候,得明白它其实是考信息的筛选和判断。A的内容在文章之间有下面的解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 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就可以做出判断。B中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就有“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就可以判断。C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D中的内容在文章有“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据此就可以作出判断。

6.答案:D。A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认真的分析就可以判断。B中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到有益菌和中性菌的管制。”反过来也是成立的。C中有这样的解释:“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菌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长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根据这样的解释就可以知道选项是正确。D的内容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解释:“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菌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菌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根据这些内容,就可以知道该项是错误的。

7.答案:A。在文章中有这样的语句:“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对照A项内容就可以知道人家并没有提到“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因此是错误的。

三、8. 答案:B。“宠”在高中语文中是没有“重用”的意思的。而且将该义项回归原文,就会发现根本就说不通,因为该句的意思是“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

9.答案:B。实际的训练中,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够弄明白题意,不知道要求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非凡胆识”的意思是“超过一般胆量和见识,不寻常胆识卓绝”,依据这样的理解来看选项,就可以明白选择的标准。然后再观察选项,就可以发现可以采用少数来决定答案。①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就可以说的是他看到元朝朝政衰颓凋敝而做的事情,表现了他的见识,显然符合题义的要求,据此就可以淘汰CD两项。⑥句在文中是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说的话,他没有求饶而是义正词严的警告对方,表现了他的胆识,应该选。所以决定了答案是B项。

10.答案:C。和原文相符的内容是“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它的意思是:“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对照就明白C项的答案是与原文不符合。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1)译文参考: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采分点主要是:会、危言,以也应该在考虑的范围内。

(2)译文参考: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证争明!

采分点主要是:既、讫、馀烬

第一题中,大意基本通顺得3分,两个采分点每个1分。第二题,大意基本通顺得2分,三个采分点每点1分。

12.(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在完成本试题时,学生最可能的错误就是使用说明性的语言进行解答,其实这样的答案最好采用描绘性的语言可以引起阅卷教师的关注;还有就是弄不明白“是怎样描写的”的实质是要求考生答描写的方式和方法,具体讲就是要求考生答出“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如何使用的”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描写了素蝶有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繁荣反应来描写的。(我以为考生如果答成下面的答案也应该算对:作者采有细节描写,通过衬托的手法写出了素蝶的活动情态。或者是: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分析说明:本试题的实质是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识别分析。由于本诗歌是写景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而在写景诗歌中,作者是通过强调景物的特征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需要提醒的是,诗歌中有时候作者为了更好的抒情,要使用议论抒情,这是判断作者情感的最直接的语言。诗歌中,作者调动相应的笔法,描写了素蝶的动作。分析作者笔下的素蝶形象的特点,结合结尾的议论抒情语句,基本上就可以弄清楚作者的情感来。说到表现手法,考生能够快速判明是间接抒情,但到底是借物抒情呢还是托物言志,一般不好判断,如果作者说的是自己一时的喜怒哀乐,那就是抒情,但如果表达的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或者说与作者自己的经历有着,明显的关联,而且命题者给出了相应的注释,那么就可以判断是托物言志了。

本诗中,作者强调的是素蝶面对不同对象时的不同的活动方式,而且是轻松自然,从容应对。尤其是最后一联,四非常明确的议论抒情语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希望得到一个美好的依靠物。结合注释明白这是表达自己的希望的。

答案参考:这首诗歌通过素蝶繁荣活动描写,表达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诗歌鉴赏: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

附: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13.说明:今年的背诵非常简单,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上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历年的高考复习,尤其是文言文的复习,许多教师轻视语文课本,只注意什么复习资料,其实语文课本就是最好的文言文复习资料,尤其对于背诵而言。还有就是初中的语文,也应该纳入高考复习的范围。

答案:1)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2)渐车帏裳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可以为师矣

14、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答案参考:1)寄托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生活的深切留恋和怀念。2)是童年的生活图景更加真实、具体、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3)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答案参考:(1)、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2)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说明: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要喃喃自语和我到底迷失了什么”就可以了,在文章关注政作者自己的议论抒情文段就可以了。方法同第一句的解释。

答案参考:(1)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

(2)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1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说明:关于人称,早在2000年的高考中就出现过,这是文章学研究中的一个比较新的话题,一般的语文教师不大关注,对学生并不做具体的说明,因此本题可以说击中了语文教师的软肋。这个知识点如下:具体详见下面的表格。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表达技巧及作用要点解说

类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真实亲切,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答案参考:第一问:(1)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

(2)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称相互交叉的情形。

第二问: (1)不同的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2)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17、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

解析说明:这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其实,我们只要根据“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就可以判断出此时的灯火已经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灯火了,而是成了作者心目中某种思想情感的代名词了。根据象征性散文的特征,我们只要能够在文章之间找见作者强调的灯火的特征就可以完成该题。而这在文章中间有两个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一个是作者进行的详细描写的地方,就是细节部分,二是作者在文章中间进行的议论抒情文段所针对的对象,只要把这两个方面做好了,然后进行必要概括归纳就可以了。

此外还要说明的,所谓意义,可以简单理解为作用。

答案参考: (1)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2)灯光下的祖孙相牵,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3)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光下的夜读,这是作者人生的重要一步。

六、(15分)

18、从下列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选词不得重复。(4分)

缀满 扩散 显现 赫然 铺满 陶醉

悄悄 映衬 汇聚 稳稳 散落 沉醉

上海世博会北京馆昨天首次为公众做了一次变换造型的演示。在大型屏幕由蓝色背景缓缓变成一片红色之后,气势恢弘的鸟巢图案就_①_映入眼帘。正当人们在议论下一个图案是什么的时候,只见红色_②_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几颗晶莹剔透的水滴。在水滴逐渐_③_的过程中,屏幕上先是出现一个膜,随后变成多个膜,不一会儿,这些膜就组成了水立方的图案。随后水立方幻化成_④_点点繁星的夜空。令人称奇的是,夜空中的星星不断变大,最后_⑤_成一个巨大的圆形轮廓。伴着美妙的乐曲声,这个巨大的圆形轮廓慢慢_⑥_为国家大剧院。正当人们为此景此情而_⑦_的时候,突然一片灿烂的晴空呈现在人们眼前,在晴空的_⑧_下,天坛祈年殿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答:①_____ ②_____ ③_____ ④_____

⑤_____ ⑥_____ ⑦_____ ⑧_____

解析说明:本试题实质是在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涉及到了下面的能力点,1、词语的积累。准确理解词语是运用的前提。题中选用的词语可以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要准确理解恐怕有点难。这就体现了语文的本质——贴近生活。2、就是文段的理解能力。能够从整体理解全文,明白文段的语言环境的具体要求,弄清楚上下文意、感彩、陈述对象、对应关系等,同时要明白思路的特性——同一性、向心性以及连贯性在文中的具体应用。3、具备一定的语感。这是针对语文教学中不注重感悟的一种矫正,这种倾向其实在新课程中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学生和教师由于惯性的毛病不大注意。一定要引起即将参加明年高考的学生的注意。具体词义解释和文段分析略。

参考答案:赫然 悄悄 扩散 缀满 汇聚 显现 陶醉 映衬

19.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句补写部分不超过15个字。(5分)

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例如:“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就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

可见,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观念,低碳经济其实 ① ,低碳经济也涉及 ② 。

答:①

解析说明:本试题考核的是语言概括能力。其实这种问题并不新鲜,它有规律可循的。首先我们要理清文段的结构,找出其的中心句,是“关于低碳经济的解释较多”“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观念”等一系列新概念应运而生。”发现其实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的解释和产生。然后分析提出问题的上下文,就会发现有两个词语给我们暗示:“其实”“ 涉及”。分析它们就可以发现答题的大致范围,既命题者要求从什么方面进行解答。“其实”是解释它的实质;“涉及”说明它的外延范围。两个题的答案范围就是,1、那么多的解释有什么本质内容在里面。2、解释中涉及到了哪些方面的对象。

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原文,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发现那些例子中的解释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既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其次我们发现它们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科领域繁杂。将其总结出来,就是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1、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2、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谦恭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谦恭是一种甘甜而不燥舌的美味;谦恭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答:

解析说明:仿例造句是 一个非常陈旧的题型,但是有其能够考查出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而在高考中挺立不倒,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类试题完成的时候,要求考生必须注意,答案必须要形似,更重要的是要神似。一般的学生在句式的仿写上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在神似方面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分析示例所给的句子,我们会发现是一个由比喻句形成的排比句,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排比句内部关系,看看它们是层递还是平行排列,同时还要注意比喻的设喻的角度。例句分别从听觉、味觉和视觉角度进行设喻,并且形成了一个并列的句式。这样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进行造句就可以了。

答案示例:1、是一种绚丽但不繁杂的色彩;自信是一种响亮但不过早的声音;自信是一种清香但不腻人的味道。

2、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成熟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调;熟是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熟是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成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1.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解析说明:作为漫画作文并不新鲜,2007年的全国试卷1就是,当时不少的学生大呼意外,太难了,其实只要把漫画换成文字叙述就简单了,之所以难是因为多了一道手续,要审读漫画的主题,进而判明作文的话题和立意。由于语文教学的失误,我们的学生在审读漫画上倍感困难。

漫画就是利用变形或者是扭曲等手法,使用线条来反映作者对社会上的某一现象或者事件的看法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不仅仅用来讽刺和鞭挞,也可以进行赞美和表扬。审读漫画时,要在抓住没,漫画的重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背景知识进行联想,发现作者的用意,就可以审出主题,从而开始进行作文了。

试题中的漫画,整个画面简洁,主题所指非常明确的。四只猫,面前的桌子上有四盘鱼,四只猫情形各异,左边第一只毛,双手抚摩着自己的肚皮,一脸满足,第二只猫瞪着眼睛看着第三只猫,一只手摸着嘴,满脸惊讶,第三只猫一手指着第四只猫,张着大嘴,瞪着眼睛说着话,话的内容是“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第四猫纵身扑向一只老鼠。这就是整个画面内容。

漫画中,第三只猫的话非常容易引起人的联想,其实该漫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想,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猫吃鱼原不是什么新鲜事,关键在于第三和第四只猫之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好奇,猫抓老鼠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结果因为有鱼吃就成了别人的笑柄了,由此我们持续联想,向人生社会开拓,就会发现这幅漫画的寓意原来如此,生活水平高了,我们是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本分呢?我们的本分是什么?警察的本分就是维护社会治安,军人的本分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尊严,教师的本分是全心全意教好自己的学生,学生的本分就是认真搞好自己的学习。如果由于尽了自己的本分而遭受到别人的嘲笑,这就有点不不正常了,可是现在人们嘴中不是经常说“都什么年代了”了吗?考生在社会生活一定听过见过,那么这样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仅仅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鱼吃了就可以放弃自己做人的本分吗?分析到这里,考生的话题不是就出了吗?由此开始作文就可以了!

附:文言文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后来拜柳罐、黄缙为师学习文章,于是当时以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攻取婺州后,召见他,拜他为中书省掾史。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很高兴,说:“江南又二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李文忠推荐了王祎及许元、王天锡,于是被召置礼贤馆。不久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司校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同知,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由于不合上意而获罪,出为漳州府通判。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不久,奉命出使吐蕃,还没到,就被召回。

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天朝骁勇的将领率领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时逢元朝派遣脱脱征军饷。脱脱说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来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你小小的火把余烬,竟敢和日月证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了,遇害那天是十二月二十四日。梁王派人去祭奠,收集他所有的衣物入殓。建文年间,王祎的儿子王绅颂扬他父亲,朝廷追赠王祎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年间又改谥忠文,成化年间,下令建立祠堂祭祀他。

文章标签: # 答案 # 可以 # 一个